“院长,你这十几年可以点都不显老啊!”56岁的王女士熟稔地和袁院长唠着家常,诊室里氛围轻松得仿佛老友相聚。可谁能想到,这份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竟藏着一个跨越12年、两代人的故事?
2024年8月27日,王女士做常规体检发现了肺部有问题。为了进一步诊断,9月2日,王女士前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ET-CT,结果显示:右肺上叶软组织肿块,约3.4*3.6cm,考虑肺癌;双肺多发转移,大者0.6*0.9cm;右肺门淋巴结转移,大者1.4*2.2cm,确诊肺腺癌,于是立即在郑大一附院行化疗+免疫治疗2个疗程。接着又转去省肿瘤医院进行基因检测,显示有突变,但是主治大夫说在郑大一附院用了免疫治疗所以没办法做靶向治疗,又不得不再次行3次化疗。2025年2月17日,王女士去省肿瘤医院进行复诊CT显示:对2024.12.10片,右肺上叶肿块,约2.3*1.9cm,较前略缩小;双肺多发小结节,部分较前缩小;右肺门、纵多发淋巴结,大者短径小于10mm,较前相仿。效果不错,医院建议王女士继续化疗。
那王女士是什么原因会找到袁院长呢?
“现在吃这个,纯粹是让俺妈放心!她成天,弄那,一打电话就催我。”王女士无奈地摇头。为啥妈妈要一直催着女儿来袁院长这里看诊?
原来,2012年时,王女士的妈妈,朱阿姨,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了右肺鳞癌,但因为病灶离动脉血管较近,风险太大,做不成手术,医院建议进行放化疗。朱阿姨在那一年经历了6次化疗,13次放疗。本以为治疗后,病就控制住了,可结果却不如预期所想。出院回家后朱阿姨胸疼的更加厉害了,被疼痛折磨得整夜整夜睡不着,右腋下还长了个小疙瘩。朱阿姨开始自暴自弃,不愿治疗。女儿看到母亲如此情况也是非常焦急,后来一个老乡告诉女儿自己家中有人曾在希福医院吃过几年中药,效果不错,可以去试一试中医。虽然听到老乡这么说,但朱阿姨一家心里仍是没底,可已经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去试试看吧!就这样,2013年4月8日,朱阿姨的女儿拿着母亲的病情资料,来到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直到现在,老太太还再坚持春秋两季在袁院长那里巩固中药。从卧床不起到操持家务,身体奇迹般好转。如今85岁高龄的她,精神矍铄,成了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传奇”。“俺妈开始吃了100付之后,就换季再吃,一年吃两回,现在还吃着呐。现在身体可好,给俺爹都送走了。现在都85了。72发现的(肺鳞癌)。”“俺妈在我们那儿(村子)都成奇迹了,大伙儿都不相信她能活到现在”2025年3月31日,王女士出现在袁院长的诊室里娓娓道来。
“奥,老母亲催着你来吃中药的”袁院长一听是老朋友以后轻声笑道。
“我说,你叫我缓一下。她现在,神经,一发现这,非得让我来吃。反正一打电话就说,你去吃中药没?一打电话先问的就是这一句。我说这不正打着化疗嘞……”阿姨说话声音越来越小。
听到这话,袁院长也明白了,主要是经济原因。
王女士自述自己一月前还有肛周脓肿,但手术要几千块钱,就没做。后来脓肿烂了,擦擦碘伏,也慢慢好了些。袁院长耐心听完病情后,语气温和听说了几个法子:“你就用那无花果,熏熏洗洗。弄点花椒白矾是水洗洗也中。蒲公英也行,熬水,熏洗。热的时候熏,当它不太热的时候,洗洗擦擦。”
“我现在其实也怕靶向药耐药,医生说半年就耐药了”王女士道出了自己的担忧,袁院长为她望闻问切后开好方子,并嘱咐了回去后用药的事宜。
28天后,4月28日,王女士再次出现在诊室,眼里闪烁着惊喜:“吃了20付了,比以前好多了,以前总容易感冒,得比别人穿得多好多,现在抵抗力强了,都不感冒了”“我老公还说,有这么神奇吗?我说那就是这么神奇...”她笑着模仿丈夫的语气。
从72岁到85岁,从女儿到母亲,跨越12年的抗癌路告诉我们:癌症从来不是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游戏,而是教会人类如何优雅地与命运共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