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工艺美术界的每一篇论文都粘满着铜臭味,评出的国家级大师都是造假之风衍生出的“巨婴”。
此话虽然说得绝对了点,但也说明工艺美术界弄虚作假、鱼目混珠、巧立名目、欺世盗名、不择手段,败坏社会风气,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试问工艺美术界哪些发表的论文,有几篇是手艺人自己写的?他们能发明创造?难道他们是艺术家,又是发明家,还能是教书育的教授?如果不是,大师评定的项目,又为什么要这些评定项目?
比如有员工50人,就比做工艺30年分还要多,这难道不是为老板们量身定做的?
前天,巧哥在本号发了《手艺人的论文就是“男性子宫肌瘤”》:当“男性子宫肌瘤”这样的医学笑话堂而皇之地登上专业期刊,当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标准充斥着“发明专利”“客座教授“企业规模”等与艺术本质毫不相干的指标,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所谓的专业评定,究竟是在认证真才实学,还是在为资本与权力搭建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舞台?
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评分体系,表面上是行业标准的量化体现,实质上却是一套为老板阶层量身定制的晋升阶梯,它不仅扭曲了艺术评价的本真意义,更在文化领域制造了一场荒诞不经的“皇帝新装”。
![]()
![]()
这是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综合素质评分表,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图景跃然纸上:学历与工龄这两项理应体现专业积累的指标,合计仅占3分;而一本请人捉刀的专著却能轻松斩获同等分值。
更吊诡的是,发明专利可获2分,企业规模与纳税额度竟成为评分项目,社会组织头衔明码标价——这套评分标准的设计逻辑,难道不是在为资本玩家铺设红地毯?
那些埋头创作数十年的手艺人发现,自己毕生的技艺积累,敌不过老板们一纸花钱买来的客座教授聘书;那些传承百年的工艺绝活,比不上一个荣誉,评分体系中的铜臭味如此浓烈,以至于有人戏言:“这不是评大师,而是在拍卖大师头衔。”
这套畸形的评分机制背后,又说明了什么?当艺术价值让位于经济指标,创作能力屈从于社会资本,技艺传承败给了商业运作,工艺美术怎么不败落?难怪工艺美术界有了“崩盘论”。
“发表论文要花6000元,客座教授聘书要花1万元,协会副会长头衔要花几万,乃至十几万……”(参阅《手艺人的论文就是“男性子宫肌瘤”》)这些明码标价的“加分项”,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艺术评价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游戏。
更可悲的是,这种异化已被体制化:评分标准中“企业员工50人得2分”“纳税50万以上得3分”等条款,这就是在为资本铺路加分,难怪老板大师越来越多。
当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沦为资本积累的另类证明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艺术本质的背叛,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严重扭曲。
这种畸形的评选机制正在工艺美术界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一方面,它制造了大量“南郭先生”式的大师——那些花钱买论文、雇枪手写专著、拿别人作品评奖的老板们,戴着工艺美术大师的光环招摇过市,实则对传统工艺一知半解。
另一方面,它严重挫伤了真正手艺人的创作热情——当数十年的技艺积累抵不过一纸花钱买来的聘书时,谁还愿意坚守“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评选规定正在消解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能力。
当“百年老字号”可以凭空捏造,当艺术成就能够用金钱堆砌,社会就难以辨别真假美丑,消费收藏者买来的就可能不是艺术品,而是代工、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东西。
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一次性评选出“中国工美艺术大师”280人,后来又一次批发了321位“大国非工匠”,媒体质疑是滥平、乱评,不是真正从事传统工艺的人也评上了,由于没有严格的实操考核这一关,让“南郭先生”混了进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侯样祥曾指出:在全国各级各类之巧立名目的“大师”评定作用下,不仅造成了真假难辨的“大师”“满天飞”,已经导致“大师”总体文化含量的急剧下降。随着数千年中国文化史为“大师”所积攒的深刻文化与历史内含即将被稀释殆尽,“大师”曾经拥有的崇高而神圣也即将消失,这无疑是一场“文化史灾难”。
他还说,“大师”的极速泛滥和严重变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破坏,而且是对一些真正具备“大师”气质的工艺美术人的严重玷污,更是对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之未来的严重戕害。(参阅《“大师”评选让中国工艺陷于“死亡地带”》)
既然评选大师是“文化史灾难”,又成腐败温床,还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为何不停止评选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