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登基称帝后,某一天,突然忆起自己与沛县曹寡妇所生的儿子。于是,他派人前往沛县寻找这对母子。谁知,曹寡妇见到来人后,只是跪地恳求:“您把孩子带走吧,我是断不会进宫的。”
早年的刘邦,在沛县是出了名的 “混不吝”。家中排行老三的他,厌恶农事,整日与朋友饮酒作乐,被乡亲们视为没出息的代表。不过,他凭借着能说会道和广结人脉,谋得了泗水亭长一职,负责处理地方琐事。就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曹氏 —— 一位丧夫的寡妇。曹氏独自靠着织布种地艰难度日,与刘邦相识后,两人渐渐有了感情,并生下儿子刘肥。那时的刘邦,胸无大志,不过是个有些小聪明的市井混混。
刘肥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221 年,正值秦朝刚刚统一六国之际。初为人父的刘邦十分欣喜,毕竟在当时,无后是件极为严重的事。此后,他偶尔会给曹氏母子送去些生活物资,日子虽清贫,倒也能勉强维持。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天下大乱。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刘邦也趁势拉起队伍反抗秦朝。在逃离沛县前,他将刘肥托付给曹氏,自己则带着一帮兄弟躲进芒砀山,从此踏上了逐鹿天下的征程。
曹氏独自留在沛县,靠着自己的双手抚养刘肥。她从未奢望刘邦还能回来,毕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刘邦生死未卜,她只能咬着牙,艰难地操持着这个家。而刘邦则率领队伍四处征战,起初依附于楚霸王项羽,后来与项羽反目,最终在公元前 202 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成为汉高祖。
称帝后的刘邦,整日忙于分封诸侯、整顿朝政,诸多军国大事让他无暇他顾。但某一天,他突然想起了远在沛县的曹氏和刘肥。刘肥作为他的长子,即便不是正妻所生,也是自己的血脉。于是,他派人回到沛县打听母子俩的消息,打算接他们进京享福。使者来到沛县,找到了曹氏居住的破旧小屋,只见她依旧靠着种地织布,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刘肥。
使者传达了刘邦的旨意,称皇帝念及旧情,想让曹氏和刘肥前往长安过上好日子。曹氏听完后,沉默良久,随后跪地拒绝。她态度坚决地表示,自己只愿让刘肥随使者进京,而她自己则要留在沛县。她坦言,自己本是乡下人,习惯了田园生活,实在无法适应宫廷环境,更不愿给儿子添麻烦。使者再三劝说,曹氏却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使者只能带着刘肥返回长安。
曹氏之所以如此坚持,自有她的考量。她深知,刘邦称帝后,吕后在宫中势力强大,不仅性格强势,而且心思缜密。倘若自己进宫,不仅难以立足,还可能给刘肥带来麻烦。为了儿子的前程,她宁可留在沛县吃苦,也不愿卷入宫廷纷争。她希望刘肥能干干净净地去为官,不受任何牵连。
彼时的刘肥将近二十岁,容貌酷似刘邦,性格却随了曹氏,为人十分老实。他跟随使者抵达长安后,刘邦大喜过望,特意在宫中设宴,正式认下这个儿子,并将他封为齐王。齐国地处东部,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刘邦还派老臣曹参辅佐刘肥,在二人的治理下,齐国很快便走上了正轨。
到了齐国后,刘肥没有辜负曹氏的期望。他为人宽厚,关爱百姓,不仅减免赋税、修筑道路,还大力鼓励农桑与文教。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日益繁荣,百姓们纷纷称赞他的仁义之举。刘肥在位十几年,将齐国打造成了汉初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之一。可惜天不假年,他三十出头便离世,谥号 “悼惠王”。
而曹氏依旧留在沛县,生活没有太大变化,每日种地织布,日子虽清苦却安稳。刘邦尊重她的选择,并未强行将她接入宫中,而是派人暗中照料,每年都会送去米面等物资。曹氏为人朴实,从不贪多,总会将多余的物资分给邻里。她从不向人提及与皇室的关系,也不打听刘肥的情况,只是偶尔会收到刘邦派人送来的书信,告知刘肥在齐国的政绩。看完信后,她只是微微一笑,便继续埋头劳作。
公元前 195 年,刘邦驾崩,吕后开始把持朝政,宫廷内斗争激烈。而远在沛县的曹氏,却因远离权力中心,得以安然度日。直到公元前 189 年刘肥去世,曹氏得知消息后,只是在家中烧纸祭拜,默默哀悼。此后,她又独自生活了多年,直到七十多岁时,在一个平静的清晨离世。乡亲们感念她的坚韧与不易,自发为她立碑,记录下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