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出现新看点。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日用品的关税,在美国这边率先出现了松动的信号。
截止到2025年4月底,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和关税反击战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了。下一个阶段主要看点有两个:
第一,谁率先可能会挺不住。
第二,双方谈判是否会有实质性进展。
但截止到4月30号,从国际一些权威媒体报道来看,美国这边已经率先有挺不住的一些信号。主要表现为在比较主要的三大方向都出现了降关税的信号。
一个是以苹果相关产业链为代表的大的电子门类。具体来说,大家知道,苹果如今的手机在高端手机里80%来自中国大陆生产。包括苹果电脑,以及其他在美国畅销的电脑,80%以上也来自中国大陆。
当然,像苹果手表、耳机,还有Facebook的AI眼镜等,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生产。如果对这些商品加征关税,显然要么苹果挺不住,要么美国消费者难以承受这么高关税。如果美国以半导体、AI人工智能、消费电子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都要面对关税麻烦,那就意味着,若关税不变,美国这些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AI人工智能等不少龙头企业,都可能面临高关税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会侵蚀企业竞争力。
所以,我们已经看到美国方面在协调,把刚才所说的几大类统一划分到新的半导体关税门类下边。其实这些操作都是为了变相降关税,只是想保住特朗普的脸面。这是一大类,大家要关注五一假期之后,这些方面是否会有新进展。
第二大类是汽车企业的汽车零部件。特朗普上台后,主要对铁锈地带、底特律这样的传统汽车城比较关注,因为那里选票多。但这些地区普遍面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美国汽车制造业把不少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尤其转移到中国,面临产业空心化。特朗普希望美国包括通用、福特、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以及日本和德国的相关企业,都能到美国投资设厂。
但问题是,尤其涉及新能源,很多上下游产业链,美国并不完整,而中国在这个领域最有竞争力,表现为产品门类齐全、成本低,而且随着汽车技术快速迭代,中国整个产业链柔性响应非常快,这些美国目前都不具备。如果这些汽车巨头在美国快速生产,普遍面临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
而且按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些企业难以承受。如果企业承受并把产品价格转嫁到最终消费品销售价格中,商品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正是面对这样的局面,目前传来特朗普有意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的消息。汽车零部件包括锂电池,现在新能源汽车里的锂电池大约占到新能源汽车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截止到4月底,美国对中国锂电池征收的关税仍高达173%,对汽车车轮征收的关税是73%,对汽车门的铰链征收的关税是67%。所以特朗普到底会把关税降到多低,至少是要降,这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算是个利好,值得密切关注。
第三大类,大家可能看到,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零售巨头,已经开始通过中国企业继续供货。他们愿意把加征关税的成本,转嫁到美国的渠道和消费者身上。美国这些零售巨头毛利率大多不超过30%,好一点也就20%多,净利率可能不到10%。如果让他们承担关税,按照特朗普加征的高关税,他们难以承受。
如果简单把关税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消费者恐怕也不买账。所以不排除4月21号特朗普会见这些国际零售巨头后,会考虑降低通过超市等渠道面向美国大众消费者的日用消费品关税。
关税战恐怕是持久战。但美国这边,至少当下还没为全球关税战做好完全准备。美国消费者要生活,美国企业要生产。面对当前情况,哪怕是权宜之计,或者说美国为了安抚社会不满,刚才提到的三个大方向的关税,五一假期之后,大家要密切关注是否有降低的实质性利好传来。如果有,在资本上会带来一些阶段性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