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19日,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陆军大将,在东京世田谷区私宅面对盟军总部逮捕令时,以武士刀剖腹自尽。这位曾主导策划“九·一八”事变的侵华战争核心人物,选择用极端方式逃避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其死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更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核心集团覆灭的历史注脚——那些点燃侵华战火的决策者,或伏法绞刑架,或殒命审判台前。本庄繁从“满洲征服者”到畏罪自戕的人生轨迹,深刻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策划者的权力运作逻辑与罪责逃避模式。
1876年,本庄繁生于兵库县武士家庭,自幼接受“忠君尚武”的武士道教育。1897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时,其同期生包括日后被称为“满洲三人组”的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这种同窗网络成为其掌控关东军的重要人脉基础。日俄战争期间,本庄作为骑兵联队长参与奉天会战,因突袭俄军后方补给线立功,获“机动战术天才”赞誉。这场殖民争夺战的经历,固化了其“武力拓殖”的战争信仰,他在战地日记中写道:“满洲应成为帝国棋盘上的活眼,须以铁血浇铸。”
1921年,本庄任张作霖军事顾问,深度介入中国东北政局。他通过三项策略培植日本势力:
1. 军事渗透:在奉系军队安插130名日本教官,控制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
2. 经济控制:推动满铁附属地扩张,至1931年掌控东北铁路网的83%;
3. 情报网络:建立覆盖东北三省的“特情班”,收买土匪、策反地方军阀。
这段经历使其形成独特殖民观:“征服满洲需以顾问之笔、商社之资与浪人之刀共织统治之网。”这种复合型侵略思维,成为其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方法论基础。
1931年8月1日,本庄繁就任关东军司令官,标志侵华战争进入倒计时。其上任后构建“三重战备体制”:
1. 军事部署
- 将关东军兵力从1.04万扩编至2.76万,秘密调运240毫米榴弹炮至沈阳日本守备队兵营;
- 在旅顺建立全天候无线电监听站,破译东北军通讯密码。
2. 舆论操控
- 指使满铁调查部编撰《满洲治安调查报告》,渲染“中日冲突不可避免”;
- 资助《盛京时报》连续刊发“中国人袭击日侨”的虚假新闻。
3. 外交麻痹
- 向张学良承诺“关东军严守条约”,同时密令土肥原贤二在华北策动石友三叛乱以牵制东北军。
9月7日至18日,本庄以“战前巡视”完成最后布局:
- 9月10日鞍山:检阅独立守备队时强调“需建立如旅顺般的永久要塞”;
- 9月14日公主岭:观摩装甲部队夜战演习,批准使用国际禁用的达姆弹;
- 9月17日沈阳:取消日俄战迹参观计划,与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密谈五小时,签署《应急作战预案》。
9月18日夜柳条湖爆炸发生后,本庄展现危机操控术:
- 战略佯动:乘专列返旅顺,制造“不在场”假象;
- 授权机制:预授板垣“临机专断权”,排除东京掣肘;
- 法律包装:以“自卫还击”名义签发《关东军作战命令第一号》,将侵略伪装为局部冲突。
至9月19日中午,关东军已控制沈阳、长春等18座城镇。本庄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之果,实乃二十年苦心栽培所得。”
事变后,本庄繁从军事统帅转型为殖民统治者,通过四大体系固化殖民控制:
1. 傀儡政权
- 1932年2月胁迫溥仪签订《日满议定书》,规定关东军司令官兼任驻满全权大使;
- 创设“总务厅中心主义”,日本人次官实际掌控伪满各部实权。
2. 经济掠夺
- 颁布《满洲经济统制根本方案》,将煤铁等49种资源列为“国家统制物资”;
- 设立“满洲中央银行”,发行伪满圆吸纳民间资本,至1934年吸储达3.2亿日元。
3. 思想控制
- 推行“协和语”运动,强制中文媒体使用“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等词汇;
- 建立1400所“国民学校”,教材删去中国历史内容。
4. 恐怖统治
- 组建“特别治安维持会”,1932—1933年逮捕反日人士1.7万人;
- 在哈尔滨设立“加茂部队”(731部队前身),开展活体实验。
至1934年离任时,日本从东北掠夺资源价值达1931年的17倍。昭和天皇破例授予其金鵄勋章,诏书称其“拓疆之功可比神武天皇”。
1945年日本战败后,本庄繁的罪责清算遭遇特殊阻碍:
1. 证据湮灭
- 私人秘书小林喜多郎投降前焚毁34箱档案,包括与天皇的往来奏折;
- 关东军司令部将1905—1945年机密文件沉入镜泊湖。
2. 体制庇护
- 首相东久迩宫稔彦王安排其隐居东京,拒绝提供住址;
- 军部旧部伪造“精神疾病诊断书”,企图逃避逮捕。
3. 自杀效应
- 剖腹所用肋差刻“尽忠”二字,遗书强调“所为皆奉圣意”;
- 其死引发连锁反应,一周内7名将官相继自杀。
历史证据仍揭露其罪责:
- 1931年9月22日《满洲占领行政纲要》原件被苏军截获,证明早有全面侵略计划;
- 原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录承认:“本庄才是事变总导演,板垣仅为前台执行者。”
东京审判判决书指出:“本庄繁的死亡不能免除其战争策动责任,其沉默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本庄繁案的未审先决,遗留三重历史阴影:
1. 天皇战争责任的模糊化
其遗书暗示天皇知情,但美国出于冷战考量保留天皇制,使责任追究半途而废。
2. 殖民史观的延续
日本右翼学者称其“为保全天皇而殉忠”,将其塑造为“悲情英雄”。
3. 档案黑箱的隐患
沉入镜泊湖的关东军档案未全面打捞,导致“九·一八”研究存在证据断层。
这种清算不彻底性,在2015年安倍晋三“战后七十年谈话”中显现——全文19次提“侵略”却回避“殖民统治”定性。中国学者步平指出:“本庄繁的幽灵仍在靖国神社游荡,唯有彻底解构‘九·一八’策划机制,方能斩断军国主义思想脐带。”
本庄繁自杀76年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依然矗立。碑文上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既是侵略起点,也是民族记忆的刻度。当日本教科书将“满洲事变”轻描为“进出”,当靖国神社展示本庄“遗德”,历史真相的捍卫愈发紧迫。重审其罪行,不仅是为三千万东北同胞正名,更是对现代文明的守护——任何精心包装的侵略阴谋,终将在历史明镜中显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