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美军越过三八线,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此时,陈赓大将还在越南前线,手里正捏着一份刚定下的歼灭战规划。
消息一来,他眉头紧锁。
![]()
美国这次出兵,并非小打小闹,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压境之举。
朝鲜若失守,就要打到中国东北,打到国内。
陈赓靠着越南的经历,每日必读朝鲜电报,深夜还和参谋“拉战局”到两点。
他知道,战局若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
11月下旬,边界战役有了初步胜利。
陈赓马不停蹄,整理越南战报给越方,又将战术计划书详细移交。
与胡志明说完再见,他匆匆踏上归国列车。
11月29日,他抵达北京,第二天直奔沈阳,办理入朝手续。
医生要检查,他一口回绝;几日内,他连翻后勤、运输、作战科的材料,只为能以最快速度赶赴前线。
![]()
1951年初,陈赓抵达朝鲜战区联合指挥部。
他没有立马拍板,而是先坐下,认真听老将们汇报:“第二次战役打得怎样?”“补给缺口在哪儿?”“谁拿得出调动计划?”
每个细节他都过目不放。忽然,彭德怀走进来,两人一句寒暄没多说,就直接扯到战局。
![]()
彭德怀摊开报告,一脸着急:“老陈,这仗不是打不了,可美军火力猛,换了打法,我们顶不住。”
陈赓低头,翻阅轰炸区域图,一动不动。
半晌后,他提议亲赴前线,第二天天没亮,就跟一支小分队摸到三八线高地。
他蹲在野战帐篷里,熬过一夜,用笔在航拍图上圈圈画画,算敌炮火交叉点、地雷布防区、坦克推进路。
回到总部,他没有立见效汇报,而是递上一份《兵团机械化装备替换建议案》。
![]()
他在建议里写道:立即将第三兵团的部队换装苏式装备;把步兵打游击的灵活战术,融入正规军的战术训练;在全军推行“避、绕、钻、耗”作战思路;同时革新指挥通讯,让士兵不仅会“冲”,还懂得“闪”“催”。
建议书条理清晰,还附了对美军战术风格的剖析。
随后几日,陈赓又走访多个后方兵站,指挥装备调度。
![]()
12军、15军、60军在半个月内完成换装,特训班日夜轰鸣。
他腿伤未愈,却每天坚持巡检,半月下来,形销骨立。
本来,他打算亲率三兵团入朝。
可就在启程前夕,旧伤发作,医务官硬把他按进治疗所。
陈赓一边做理疗,一边批阅文件,直到把三兵团指挥权交给王近山才罢休。
这一次入朝,他没亲下命令打仗,却悄然调动了战场的棋子位置。
![]()
1951年夏,陈赓第二次踏上朝鲜这片战场。
才一落脚,就听说108师全线崩溃:伤亡过半,被俘牺牲者无数。
师部在撤退时判断失误,整师陷入重围,弹尽粮绝,血洒异乡。
紧急召开的总结会,彭德怀气得拍桌:“一个整建制的师,怎么就没了?”
60军军长低头不语,额头冒汗。
![]()
彭怀怒声问:“夜里是咱们的老本行!为什么不夜突围?”就在空气要炸开时,陈赓站起身来,摸了摸肚子,笑道:“彭总,这会儿咱肚子都饿了。
先吃饭,吃饱了再教训他们如何?”现场先愣,后有人偷笑,气氛顿时缓和。
彭德怀也扯了扯嘴角,说了句“散会吧”。
散会后,陈赓没有回营,直奔王近山帐内。
他说话不重,却声音沉得很:“老王,我们过去跟国民党、日本人拼,是拿冲锋号、大刀,可现在不同了。
美军打的是空中、炮火、机械化。硬碰硬不行,得让他们的炮火变成脱靶打雷,响声大人不死。”
![]()
他从怀里掏出手绘草图,细声细气地画出战术坑道结构:“这不是随便挖的地道,是成体系的战术工事,主坑道连接支线,内部能储粮、通信、机动运兵。”
他一边勾线,一边说:“敌人打你,弹都掉在地上,你人好好的,火力保存,士气也在。”
王近山抬头,眼里第一次有了光。
陈赓把这套“坑道战”建议带到军委指挥部,当场通过。
![]()
1952年3月,他第三次入朝,代替因伤回国治疗的彭德怀,担起志愿军代司令员重任。
此时,战局已转入阵地拉锯,五次战役后,双方稳守三八线附近,一场持久战蓄势待发。
美军制订“夏季攻势”,誓要以火力压垮志愿军。
李奇微放话:“再给我一个月,就让他们跪下来求和。”
他们的炮弹密度高达每平方米二十发以上,毋庸置疑,地面兵力难以经受。
陈赓却看准了关键:地上硬拼没出路,地下才有希望。他决意把“坑道战”推广为全线战略。
战线长达二百公里,他挨点指挥,选地点,挖主干道、支线,布储粮室、战伤室、指挥所,甚至把通风和通信全都设计进坑道。
白天炸山切土,夜晚点灯挖地,有时他自己拿锄头和战士一起干活。
![]()
1952年夏,美军如约发起夏季攻势,密集火力倾泻在志愿军阵地。
他们以为一轮又一轮轰炸后,防线必然坍塌。
可弹落尘埃散尽,山头下的坑道里,战士穿梭如蚁,轻装上阵,反击如潮。
美军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以为打光了弹,就能逼我们退,没想到我们人还在,火力还在,士气还在。
![]()
1952年10月,上甘岭两个小山头之战,志愿军第15军面对美军一百九十余万发炮弹的密集轰炸,一动不退。
43天后,敌人攻势瓦解,只得撤退。
战后,一位美军高级将领亲临遗址,盯着密如蛛网的坑道网,感叹道:“陈赓根本不是来打仗的,他是来修长城的。”
这句嘲讽,绝妙地刻画出陈赓的非凡之处。
![]()
他三次入朝,从未冲锋在枪林弹雨第一线,却凭冷静判断和战略眼光,多次扭转战局。
他建成的地下“长城”,撑起了志愿军的生存,也托起了战争的胜利。
有人问:这“修长城”的大将,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挖坑的?答案很简单:他是用智慧打赢战争的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