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26日天刚蒙蒙亮,贵州普定县补郎区的枪声就炸响了。
五千多个土匪从三面围上来,把区政府围得像铁桶。
而里面,算上武装干部、士兵和民兵,总共不到120人。
这仗怎么看都是凶多吉少。
![]()
土匪手里有机枪有土炮,人更是多到能把阵地平推了。
可谁也没料到,最后赢的居然是这百十来号人。
翻盘的关键,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就因为土匪传错了一句话。
要讲清楚这场仗,得先说说带头的土匪李名山。
这人不是什么正规军将领,就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恶霸。
![]()
早年靠拦路抢劫过活,后来抱上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大腿,混了个营长头衔。
1949年新中国成立,西南这边的国民党军垮了,但李名山没散。
他钻了山高林密的空子,把那些溃散的逃兵、零散土匪全收编过来。
本来想的是多凑点人手好继续作恶,没成想短短几个月,居然聚起了五千多人马。
这家伙为了壮大势力,手段挺不光彩。
![]()
把自己几个女儿嫁给当地恶霸的儿子,用联姻换粮食换人手。
周边乡镇被他搅得鸡犬不宁,抢粮食、烧学校,连区政府都敢偷袭。
老百姓提起他,牙都咬得咯咯响。
补郎区成了他的目标。
这儿地势平,水路又方便,他想占下来当根据地,再吸引其他国民党残余势力过来。
![]()
本来双方没直接撕破脸,直到3月份的松林坡事件,矛盾彻底激化了。
当时解放军146团一个加强排,带着农具和药品去支援群众生产。
没设防的情况下,被李名山的侄子李成举带三百个土匪伏击了。
34名战士没来得及反击就牺牲了,遗体抬回来的时候,整个补郎区的人都红了眼。
驻守补郎的营长贺兰皋和武装部长秦德明,当晚就带队伍去偷袭匪巢。
![]()
可惜山路难走,又摸不清情况,没占到便宜只能撤回来。
这下反而给了李名山错觉,他以为解放军要派主力来,干脆先下手为强,带五千人来围补郎。
4月26日黎明的炮火,把贺兰皋从睡梦中惊醒。
他连衣服都没穿整齐就冲上哨所,一眼就看见漫山遍野的土匪。
“一级战斗警报,全体上岗!”他的吼声被枪声盖得断断续续。
通信很快就断了,电话线被割,电台也被炮弹炸烂,想求援都发不出信号。
![]()
贺兰皋没慌,立马划了三条防线。
街口房屋让火力组守着,政府大院交给民兵,制高点留作最后退路。
区委书记刘海源也不含糊,披上军衣就带着地方干部冲上去了。
土匪仗着人多,一波接一波地冲。
子弹像雨点似的打在围墙上,碎石子溅得满脸都是。
我军阵地好几次被突破,战士们抱着枪就和土匪肉搏,把阵地又抢回来。
![]()
我没法想象当时的场景。
不到120人对着五千人,打了整整一天。
到傍晚的时候,围墙内外全是牺牲者的遗体,能拿枪的不足五十人,子弹和炸药也快见底了。
贺兰皋站在指挥所楼顶,看着下面的伤员,沉默了好一会儿。
他让人把机密档案全烧了,然后对所有人说,写好遗书,准备决战。
本来以为会有人慌,结果没人后退,战士们把遗书塞在怀里,又握紧了枪。
![]()
有个叫王二柱的武工队员,我在史料里看到过他的事迹。
他把年幼妹妹的照片揣在怀里,跟身边人说,一定要守住,让妹妹以后能安稳上学。
那一刻真的觉得,这些战士不是机器,他们是有牵挂的普通人,但为了更多人的牵挂,愿意拼命。
夜色越来越沉,土匪的火把像鬼火似的在周围晃动。
![]()
口令惊魂:改写战局的“三船人”与“三个团”
援军还真来了。
就在补郎守军快撑不住的时候,窝子寨里一支百来人的轮训队动了。
他们不是前线作战部队,本来在搞训练,听说补郎危急,全吵着要去支援。
带队干部当机立断,找了三艘船,顺着水路往补郎赶。
![]()
本来想悄悄靠岸,没成想快到的时候,被岸边的土匪哨兵发现了。
这句话被一层一层往上传,问题就出在这儿。
夜里黑灯瞎火的,土匪本来就神经紧张,传着传着就变了味。
传到李名山指挥部的时候,成了“来了三个团”。
这差别可太大了。
一个团一千多人,三个团就是四千多正规军。
李名山本来打了十几个小时都没攻下来,心里就犯嘀咕,这会儿听说援军来了,脸一下就白了。
“不好,中计了!”他拍着桌子喊。
李成举比他更慌。
这家伙以前跟解放军主力交过手,知道土匪根本扛不住。
他也没想着去核实,立马下令撤退。
![]()
五千土匪本来就是乌合之众,一听说要撤,撒腿就跑,比来的时候快多了。
有的慌不择路跌进山沟,有的掉河里,还有的互相踩伤。
等轮训队的战士靠岸时,看到的不是严阵以待的敌人,而是一群抱头鼠窜的土匪。
援军和守军中的幸存者合到一处,趁着夜色追了上去。
这一晚,土匪丢了大量的枪和粮食,李名山苦心经营的势力,一下就垮了。
第二天早上,硝烟散了。
![]()
补郎区的房屋塌了不少,地上全是弹壳,但区政府上空的红旗还飘着。
后来调查清楚,才知道是那句传错的口令救了所有人。
有人说这是运气,我倒觉得不全是。
要是没有那百来人的拼死坚守,别说等援军,早就让土匪攻进来了。
土匪看似人多,其实是一盘散沙,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溃不成军,这才是他们输的根本原因。
![]()
补郎保卫战后来被写进了军史,成为以少胜多的典范。
那些牺牲的战士,用生命守住了这个小镇,也守住了新政权的根基。
现在我们坐在安稳的屋子里,很难想象当年的凶险。
但这些故事不该被忘记,那些为了和平拼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