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基金这家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的公司,近年来却陷入了发展的泥沼。曾经雄心勃勃制定的 “万亿目标”,如今看来愈发遥远,而其在 ETF 业务、主动管理型产品等多方面的表现,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质疑。作为长期关注金融领域的调查记者,笔者深入探究华宝基金背后的故事,试图还原其当前困境的全貌。
“万亿目标” 成泡影,规模缩水显著
2022 年,华宝基金踌躇满志地制定了 “五年战略发展规划”,誓言到 2027 年,以每年 20% 的增速实现 “万亿华宝”,跻身资管行业一流梯队。彼时,这一目标的提出,展现了华宝基金的壮志雄心,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行业人士的目光。当时华宝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约为 3500 亿元,若要达成万亿目标,意味着要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规模的数倍增长。
然而,现实却给了华宝基金沉重一击。到了 2023 年 9 月 30 日,其公募管理规模仅为 3196.02 亿元,不仅未能朝着万亿目标迈进,反而出现了规模下滑的情况。进入 2025 年,形势依旧不容乐观。2025 年 4 月 27 日的数据显示,华宝基金的总规模已降至 3183.64 亿元,较 2023 年又缩水了将近 300 亿。也就是说,在定下 “万亿目标” 后的两年中,华宝基金不仅没有实现发展,反而在规模上出现了倒退。
按原计划,华宝基金要在三年内冲到一万亿,资产规模需翻三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60%。这一速度对于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而言,本就难度极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华宝基金面临的挑战愈发艰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基金公司纷纷发力,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都对华宝基金的规模增长形成了阻碍。而华宝基金自身在产品布局、投资策略等方面,似乎也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导致规模增长乏力,“万亿目标” 渐行渐远。
ETF 业务掉队,竞争力下滑
在公募基金的业务版图中,ETF 业务占据着重要地位。华宝基金曾经在 ETF 领域有过辉煌的时刻。2021 年,其非货币 ETF 份额达到 581 亿元,在行业中排名第六。然而,时过境迁,到了 2024 年,虽然其非货币 ETF 份额增长到了 817 亿元,但排名却降至第 11,近五年来首次跌出前十。这一排名的下滑,直观地反映出华宝基金在 ETF 业务上的竞争力正逐渐减弱。
深入探究其 ETF 业务的内部情况,问题更加凸显。到 2025 年初,华宝基金旗下有超过 20 只 ETF 基金的规模低于 5000 万元,几乎处于 “迷你” 状态。以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 ETF 发起式联接基金(A 份额)为例,这只成立于 2021 年 11 月的发起式基金,在 2024 年三季度末规模突然从 1.52 亿元暴增到 6.64 亿元。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 6.64 亿元资产规模里,只有 51% 用于基金投资,其他资产(主要是应收申购款)高达 2.56 亿元,银行存款和结算金还有 0.68 亿元,接近一半的资金处于限制状态。从二季度到三季度之间,应收申购款暴涨了 2.54 亿元,银行存款和结算金涨了 0.58 亿元。而恰恰到了第四季度,该基金就要迎来发起式基金三年的规模大考。这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在华宝基金的 ETF 产品中并非个例,反映出公司在 ETF 业务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资源被摊薄,效率不断下降。
此外,在一些热门 ETF 产品的竞争中,华宝基金也逐渐掉队。在中证 A500ETF 产品的竞争中,国泰中证 A500ETF 以 270.71 亿元的规模位居榜首,而华宝基金的中证 A500ETF 华宝直到 2024 年 11 月 27 日才发布上市交易公告,较其他同行在募集成立和上市进程上都明显迟缓。这使得华宝基金在这一细分领域错失先机,难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曾经在 ETF 领域的先行者,如今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迷失方向,ETF 业务的掉队,无疑给华宝基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主动管理型产品业绩不佳,投资者信心受挫
除了 ETF 业务的困境,华宝基金的主动管理型产品业绩表现也令人失望。多位基金经理的业绩长期不达标,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例如,胡洁作为华宝基金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超 750 亿元。然而,其管理的基金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截至 2023 年 11 月 27 日的数据显示,在近两年中,她管理的基金几乎都遭受了亏损,最高跌幅甚至超过了 -40%。尽管旗下产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亏损达 250 亿元,但她依然为华宝基金带来了 5 亿的管理费收入。这一现象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即使基金亏损,基金公司仍按照盈利时的标准收取管理费,暴露了基金行业中 “旱涝保收” 的问题。
从整体数据来看,近两年华宝旗下的基金表现并不理想,跌幅超过 50% 的产品不在少数。这样的业绩表现,不仅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还导致了大量 “迷你基金” 的出现。目前,华宝基金还有数十只 “迷你基金” 面临着未知的前景。投资者用脚投票,对其主动管理型产品的信心降至冰点。在社交媒体和投资论坛上,投资者对华宝基金的抱怨声不断,一些人甚至戏称华宝为 “跌幅领头羊”“喜提倒数第一”。华宝基金在主动管理型产品上的失败,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困境。
困境根源与未来展望
华宝基金当前面临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部管理来看,公司在战略决策、产品布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在战略决策上,“万亿目标” 的制定或许过于理想化,缺乏对市场现实和自身实力的充分考量。在产品布局方面,无论是 ETF 业务还是主动管理型产品,都未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人才培养上,部分基金经理业绩长期不佳,反映出公司在投研团队建设和人才激励机制上可能存在缺陷。
从外部环境来看,市场竞争的加剧、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稳定,都给华宝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场,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而华宝基金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反应相对迟缓,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导致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展望未来,华宝基金若要走出困境,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战略上,应重新审视自身定位,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在产品方面,要加大创新投入,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同时,要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和责任心。此外,还需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重塑公司的品牌形象。
华宝基金的困境给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规模扩张和业绩增长的同时,基金公司必须坚守稳健经营的原则,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在选择基金产品时,也应保持谨慎,充分了解基金公司的实力和产品特点,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