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分享活动的部分嘉宾合影
由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协办的“重塑与抵抗——中国艺术乡建新浪潮”分享活动于4月23日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举办,活动由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吴文洁主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作为主讲,分享了他的三个重要艺术乡建项目。
“中国艺术乡建”最早的发起人与实践者之一
当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刘淑贤,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鸿雁,美术教育学院教授欧阳莉,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夏天,城市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谢菊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锦江,跨媒体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伟烨,美术馆副研究员陈华辉,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城市规划设计博士毛一山,城市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副主任、在读博士温嘉杰以及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萍、副教授屈行甫,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乔国玲和来自各院校的学生出席了现场。
分享活动现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作为“中国艺术乡建”最早的发起人与实践者之一,渠岩完成了多个艺术乡建的典型范例,包括他的“乡建三部曲”:用节庆激活乡村的“许村计划”、用民俗燃续传统的“青田范式”、用建设回归家园的“周前实践”等。
渠岩还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文创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编委、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首个可持续乡村建筑实践奖——“乡筑未来奖”评委。他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中国前卫艺术“生命之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经历被许多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著作及论文介绍收录。同时他也是跨界艺术家,作品涵盖了绘画、装置、多媒体、摄影、建筑和社会实践等。参加了一百三十场以上的国内外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
分享活动现场,左为梁志钦,右为渠岩
以艺术推动乡村复兴
2007年,“许村计划”的艺术乡建包括乡村物质形态(村落与民居建筑),许村村落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改造,与非物质遗产(民艺与民俗)的修复与保护、艺术植入乡村行动(许村国际艺术公社、许村乡村艺术节)乡村启蒙与乡村助学计划、许村经济自救方案(农家乐及民宿经营、许村农场及农副产品加工),恢复乡村精神,以艺术推动乡村复兴,建构乡村文明主体价值,通往“新乡村家园”。
2015年12月,渠岩受顺德区农业局邀请,到顺德杏坛镇做乡村考察。2016年初,渠岩带领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乡建团队正式进入青田,开始了用民俗延续传统的“青田范式”,正式推动青田乡村的复兴实践。
始兴周前艺术公社一角
2024年8月31日上午,“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月暨始兴周前艺术公社启用仪式”活动在韶关始兴县城南镇周前村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就表示,“周前艺术公社”的启用,不仅是广美在艺术乡建领域的又一次新尝试,也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的一次新思路、新实践、新探索。
相较于许村和青田的实践,“周前艺术公社”是在一座旧小学遗存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由此实现了当下与历史的融入与对话,从中彰显了渠岩艺术乡建理念的迭代发展。谈及周前艺术公社营造的初衷,渠岩表示:“我和周前村的缘分始于2022年的11月份,当时受邀在始兴参观交流,十分惊喜于始兴历史遗存和村落遗产的保存状态,很好地避免了城市化的破坏,便萌生了与始兴携手搭建链接当代艺术发展与古村落保护的文化基地,以艺术激活乡村,实现经济和商业价值,以及民生价值和文旅价值。”
活动由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吴文洁主持
“艺术乡建”成功的实践需扎根于地方脉络
吴文洁表示,“艺术乡建道路的艰难,从‘许村’到‘青田’到‘周前’,让渠岩老师坚持下去的,我想只有他心中所坚定的‘使徒精神’:它是一种态度,它是一种用生命去陪伴的春夏秋冬,它更是一种‘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信念。”
“艺术乡建”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新范式,既是文化实验,也是社会运动。它揭示了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潜能——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重构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媒介。渠岩表示,“‘艺术乡建’成功的实践需扎根于地方脉络,在文化自觉、生态智慧与社会公平的框架下,探索艺术与乡村共生的新路径。”
“问题意识”在艺术乡建实践与理论生成机制中占有非常核心的地位。提出问题与探索实践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艺术乡建”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其理论的生成更是深深根植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之中。
主讲嘉宾: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
渠岩认为,“艺术乡建”不再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而强调一种介入社会的精神,不再以文本为特征,而是以行动为中心,是基于社会现状而实施的各种各样的行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塑与抵抗——中国艺术乡建新浪潮”分享活动链接发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纷纷提出了不同角度的问题,推动了艺术乡建的广泛思考与交流,此外,对谈现场也是本次分享会的特别环节,资深媒体人梁志钦围绕了如何确定乡建方式、艺术家在乡建中可以发挥怎样的独特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对谈,让人意外的是,渠岩在每一次乡建的实践中,仅从接触到提出方案的时间投入,就超过半年,甚至一年。由此可见,艺术乡建需要做的是充分投入并理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后,才能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
渠岩最后表示,“艺术乡建”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新范式,既是文化实验,也是社会运动。它揭示了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潜能——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重构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媒介。然而,其成功与否终将取决于能否在“外来者”与“在地者”,“文化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乡村真正成为多元主体共创的文明家园。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