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冲击,有人不禁疑惑:AI都可以翻译了,学外语还有前途吗?
诚然,人工智能对外语的冲击不小,但它无法替代人工翻译。因为翻译不仅仅是准确,更要求“信、达、雅”,有情感、有温度,这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而这都是人工智能达不到的。
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春招的热闹现场,我们也能看到这个行业真实的就业情况。
从金融、教育、科技到贸易、法律、文化,多个领域的120余家用人单位齐聚一堂。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校园综合招聘会的现场。此次活动覆盖提供岗位388个,人才需求总量4500余个。
随着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的布局,外语人才早已不是单一的“语言”型选手,“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备受市场青睐。
比如江西铜业的负责人表示:“随着集团在中东、非洲、南美等地的资源战略推进,我们急需既精通小语种、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毕业生。而上外学生能运用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分析当地矿业政策,同时掌握国际标准,这正是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会的参会单位不仅包括中信证券、上海建工、宝钢股份等知名企业,还吸引了如上海沐瞳科技有限公司、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新科技领域代表,凸显上外学子在语言服务、跨文化沟通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提到:“随着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布局,我们对语言类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我们期待更多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年轻人加入浪潮,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区域市场的技术需求和文化差异,共同推动中国软件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招聘会,既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的缩影,亦彰显外语院校在“新文科”改革中的先锋角色。
上外的人才早已不是单纯的“翻译”,而是各种“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市场版图拓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多语种+”人才已然成了新时代的“香饽饽”。
相信用过人工智能的人都懂AI与人的区别。有温度、有内容,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是AI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是上外毕业生如今依然备受各大企业青睐的核心。
关注“高考志愿说”,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