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一说,历久而弥新。“从”,相听也,随行也;“游”,旌旗之流也。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尊师领航,陶冶煦育,深造自得,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广听,博看,勤思辨,切审问。艺术智性,人文日新,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图文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提供。
如何读懂中国艺术史上的大师?寻常读者们一直期待着,资深的美术史家们在艰深的画论之外,也愿意讲述大家都听得懂的故事。
终于,一套全新的“美术家故事丛书”由此诞生。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重磅推出“美术家故事丛书”,邀读者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朝圣之旅。
丛书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先生执笔,从策划到出版已近三年。任道斌老师是资深美术史专家,许多著名艺术家、学者都是任老师的学生。前期,出版社和任老师多次一起商讨艺术家名单,最终第一批选择七位在中国艺术史上鼎鼎有名的书画大家,深度解码这七位宗师的艺术密码:夏圭、赵孟頫、黄公望、董其昌、王时敏、八大山人、任伯年,他们都是领时代之潮流的艺术家。
丛书独创“故事化学术”写作范式,300余幅传世名作穿插其间,既有专业深度的学术解构,又有鲜为人知的轶事传奇——看董其昌如何以禅入画,思八大如何在嬉笑怒骂中写世间百态,观夏圭在咫尺绢素间造万里河山,悟任伯年在市井烟火中淬炼文人风骨,等等。每册皆如一座纸上美术馆,将艰深画论化作生动叙事,让艺术史从教科书走入生活,既可作为美院学子的进阶指南,又能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美学启蒙。
丛书精美装帧承载水墨意境,阅读时仿佛触摸到宣纸的肌理,听见毛笔与历史的私语。这套书不仅是艺术史的立体注解,更是一场唤醒文化基因的审美盛宴。后期,让我们一起期待诞生更多新的美术家故事。
“美术家故事丛书”
夏圭 赵孟頫 黄公望 董其昌
王时敏 八大山人 任伯年
任道斌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作者简介
任道斌,浙江杭州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后调入中国美术学院执教,1996年经文化部批准为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赴欧美、日韩、东南亚及中国港台地区讲学与鉴定中国古书画,为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首任院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理事会首届会长,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雪舟国际水墨画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合作)《美术的故事》《落日之辉》《国画欣赏常识》《砚与文房诸宝》《思嘉室集》《方以智年谱》《赵孟頫系年》《董其昌系年》《任道斌书画雅趣》《思嘉室集续编》等。主编《佛教文化辞典》《赵孟頫书画全集》,兼工书画。
以下为每位大家故事引首节选——
|夏圭
元代美术史家夏文彦在总结南宋画史时,称夏圭画的山水,是“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即他是南宋山水画的巨匠。又称夏圭的人物画“笔法苍老,墨汁淋漓,奇作也”。
夏圭的出类拔萃,获得皇帝的嘉奖,得赐金带,官级为正八品,比元老李唐还高出二级。元末的山水画家黄公望、倪瓒,明末的美术大家董其昌,皆对夏圭有较高的评价,甚至题诗以赞。他又与李唐、刘松年、马远一起,被后人评为“南宋四大家”。可以说,夏圭是南宋绘画史上的高峰人物之一。
那么,夏圭作品的艺术之美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他的作品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呢?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妨先分析他所处的艺术环境,这样才会有清楚的认识。
|赵孟頫
每当月色温柔时,我们举目仰望星空,银河系群星灿烂,而其中就有闪着金光的水星。它上面有一些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用世界文化名人命名,以示纪念,这里就有一座水星环形山,叫“赵孟頫山”。
那么赵孟頫是什么人呢?他是我国宋末元初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出生于太湖南岸美丽的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到元朝的时候,被笼络入京做官,位及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去世之后得到朝廷赠予的“文敏”谥号,载誉《元史》。赵孟頫卓越的艺术成就,让中国众多的美术家都难与其匹比,可以说,他是美术史上的高峰人物。
|黄公望
元末,在太湖流域的长三角地区有四位杰出的画家,人称“元四家”,他们是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中尤以黄公望(1269一约1354年)最为出名,被称作“画苑墨皇”。
那么,他为什么会出类拔萃、引人瞩目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三,黄公望是古代画家中的长寿者。他经历坎坷:最初是位吏员,后犯案入狱,释后蜕变成道士,终以画自娱。多舛的命运,让他历尽磨难而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八十多岁而貌若童颜,神明不衰,被视为以画养生的高手,让人钦羡不已。民间甚至传说,他后来伏地蜕化,肉身道骨仙姿翩然升天,今墓室所存,仅为衣冠而已。
此外,他的个性较为洒脱、乐观,举止异于常人。总之,他是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为世人津津乐道。
|董其昌
明代267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了一些彪炳史册的成就,如编纂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修建了雄伟的北京故宫,郑和航海七下西洋,建成了从河北山海关到甘肃嘉峪关的明万里长城等。但封建社会也有限时的“保鲜期”,会有衰败期,明末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即是。国无英主乱象从生。
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此时已风雨飘摇。不过,在这一时期却诞生了一位书画大家、美术理论家和鉴赏家、诗人董其昌(1555-1636),他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松江画派”,逝后获得朝廷谥号“文敏”,与赵孟頫并美于中国古代文化史。
那么,董其昌如何在这昏暗的年代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文化成就呢?且让我慢慢道来。
|王时敏
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经历了刀光剑影的磨难,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地解天崩”的变化,而且也给美术界带来了许多变革。
晚明“松江派”文人画大家董其昌提出了“造境说”即画家要师古人,师大自然,然后自由地抒写心中所思所想,营造纸上浪漫的天地,以画为乐,以画益寿延年。在他的影响下,清初就出现了山水画流派纷呈的局面,如新安画派、姑孰画派、金陵画派、武林画派、江西画派等等,而其中以“四僧画派”和“四王画派”最为出名。
在满族入主中原,逐渐接受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四王画派”的作品,除去可以供装饰宫廷、苑囿和宅邸外,亦可在大型纪功纪盛的图画中增添祥和的诗意,为清廷歌颂文治武功,为国泰民安助力,因而被奉为“正统派”。
“四王”之中,王时敏比王鉴大七岁,比王翚、王原祁大四五十岁,且是王翚的老师和王原祁的祖父,所以成为“四王画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他是董其昌的嫡亲弟子,在明末清初画坛中的影响,自然非同一般了。
|八大山人
一个人的命运,往往离不开家庭环境、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生存能力,明末清初的大书画家八大山人(1626一约1705)就是一个缩影。他又名朱耷,号个山等。江西南昌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在改朝换代的岁月,由皇族沦为被迫出家的和尚,经历坎坷,却创造了不朽的书画艺术,载誉史册。
他怎么会逆袭成功呢?事情还得从三百七十多年前的明亡说起。
然而中国地方广大,虽然北京皇朝更替,但南方仍是明朝的臣民,他们拥立朱家皇族,成立抗清政权,让中国历史出现了南明史。八大山人就经历了这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
|任伯年
“海上画派”的台柱任伯年(1840-1895)名颐,字小楼,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坞乡人。祖籍绍兴,亦称山阴,所以任伯年常常在画作上写“山阴任伯年”(,有时也写“萧山任颐”,这就引起了绍兴和萧山争抢任伯年的风波。后来两地形成共识,共享名人荣光。不过按出生地和户籍,任伯年纪念馆还是落实在萧山航坞山麓。
任伯年的父亲为开米行的小商人,居住在瓜沥镇上,并不务农,故任伯年也熟悉小镇街坊居民的生活,商贩担夫、手工匠人,乃是他笔下经常出现的形象。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本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