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海话系列(一):他们怎么学会的上海话

0
分享至

本文作者 / 顾 筝 姜天涯

我们将陆续推出上海话系列选题。 推出的缘由自然是目前的现状,上海话的使用场景和频率正在减少,甚至有的人会担心,它会不会慢慢消亡? 但我们做这一系列选题并不是拜托大家都来说上海话。而是想通过采访和观察,展现上海话在这个时代的使用流变。

这是我们为数不多,全程用上海话采访的选题。是出于有意识的控制,否则很容易就跑普通话那边去了。

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虽然我们一直在写上海,但平时开会、讨论的语言是普通话。

采访的时候,即使采访对象是上海人,整场采访中讲普通话的含量也会高于上海话。只有在街采时,碰到上海爷叔阿姨,才大概率会全程使用上海话。

在广东路股市沙龙街采时

我们用上海话

这样的个案多少能描摹出上海话的现状,它的使用场景和频率正在减少,甚至有的人会担心,它会不会慢慢消亡?

语言的变化和这座城市的变化一样快,30多年前,情况几乎完全相反,当时很多人对上海很不习惯的一点是,上海人怎么如此广泛地使用上海话

在90年代的报纸上,有不少关于外地人到上海因为语言不通导致的不便。

1990年8月《文汇报》的《吴语听不懂,难煞异乡客》一文中,一名山东读者对编辑吐槽:“十几天下来我非常纳闷,上海人不讲普通话,在推广普通话已30多年的今天,不能不让人遗憾。”

1997年的《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内容就是:莫让“阿拉”成了“拦路虎”,拜托大家都来说普通话。

1990年代

公交车上都用上海话

陆杰 /摄

我们做上海话系列选题,并不是拜托大家都来说上海话。就像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曾在采访中指出,“目前是有两派在争论,一派要保护上海话,一派则希望顺其自然。我主张顺其自然。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语言使用得不顺其自然,才会走向衰落。

我们是想通过采访和观察,展现上海话在这个时代的使用流变。

语言是一门工具,有需求就会用。有的上海人开始不说上海话,也有非上海人开始学习上海话。我们这次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学会上海话,有个人的需求,也有时代和环境的推动。

第一次见到竹阿姨,是在朋友家聚餐,当时她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

我后来问朋友:“你找了个上海阿姨啊?”

她说不是,阿姨是浙江嵊州人,来上海很多年了。

哪一年来上海的,竹阿姨一下子说不上来。她只记得是儿子7岁那年的7月1日。“我儿子91年养的,那应该是98年来上海呃。我第一次掼脱小人,一个人到上海来,残古啊,所以日脚总归记牢的。”

竹阿姨刚来上海的时候

很多上海人家还在用马桶

大姑子比她早几年到上海,给她介绍了在鲁班路照顾一个风瘫老太的工作。“格辰光工资低,350元一个月。”

但即便如此,对当时的上海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为那一年,上海人的平均月工资为1005元。

和全程需要服侍,端屎端尿的工作量相比,老太的子女或许在担心这个工资留不住阿姨,所以同住的儿子儿媳在楼里询问,谁家要倒马桶。一番询问之下,竹阿姨又接到给两户人家倒马桶的生活,一个月多挣50元。

“格辰光,都是有老虎窗的老房子,大家还都在用马桶。”

从那个时候开始,竹阿姨就在慢慢转换她的语言。

“我没文化的,普通话讲不好。刚开始只能讲阿拉乡下土话。但是老太一家都讲上海话,我一点点跟着讲,就会讲一点上海话了,不过还是学不像的,有乡下口音。”

在老太家做了5个月后,竹阿姨开始去做钟点工,她做工的区域集中在襄阳路嘉善路一带。

“我没脚踏车,都是靠两只脚奔的。”她最忙的时候一天可以做14个小时,那时钟点工的行情是3元5到4元一小时,竹阿姨接了七八家人家。

竹阿姨的工作区域在襄阳南路一带

雇主家有点共性,全是上海人,大多是老人,只请一到两个小时。“打扫卫生就一个小时,加做饭才变两个小时。”

即使在老太家熏陶了5个月,但竹阿姨的上海话还是不好,“有的时候东家会问,侬讲啥?不会有人教你,得靠自己,刚开始去的时候就尽量少讲话,只说几句必须要用的话:‘阿姨爷叔,今朝做啥?哦,我晓得了。’他们讲的时候我就认真听,慢慢的再搭一句搭一句搭出来。”

“我跟这家人家讲几句,跟那家讲几句。每家都学两句,就学出来了。”

和竹阿姨一样,她的大姑子的东家也都是上海人,所以她也会说上海话。

20多年过去了,请钟点工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过去那样需要“雪中送炭”的上海老人家庭,而是多了很多需要分担家务琐事的年轻家庭,他们很多不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新上海人,所以后来的阿姨不一定需要会讲上海话才能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

“像和我一样在上海待了很多年数的浙江阿姨,大多会说上海话,安徽、湖南、湖北的阿姨大多讲普通话。”

竹阿姨过去的雇主都住在弄堂老房子里

竹阿姨大多都是老东家,有些从老人7、80岁做到了去世,“有一个从80岁不到开始照顾,到90多岁走脱,还有个老先生是103岁走脱的。”

不过有一些人家因为搬家而不做了,“有的搬到浦东去了,有的到宝山去了,他们市区里房子不要待。”

竹阿姨觉得她会说上海话这一点让她在找新东家的时候大有利处,“人家一听就知道我在上海待很久了。会讲上海言话,他们欢喜点。”

新找的东家虽然也是上海家庭,但不是之前的语言环境。“小孩是讲普通话的,家里来照顾的外公外婆说上海话,妈妈爸爸会说上海话,但互相之间说普通话。”

现在她不用像之前那样奔波了,每个家庭房子面积都大了,最起码都要两个小时了。

在上海那么多年,现在竹阿姨工作生活都用上海话,“不过乡下口音还是要吐出来呃。”她笑着说,“说上海话的辰光有乡下口音,但现在回乡下,上海口音也要吐出来呃。”

“明丽美发”开在外滩后街的元芳弄。老板周明丽讲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几乎听不出口音,但她其实是扬州人。

明丽美发

位于外滩后的元芳弄

1992年,19岁的周明丽到上海学生意,在杨浦区工人新村的一家理发店当学徒,师父也是扬州人。“扬州不是三把刀嘛,理发刀也是阿拉那边特色,像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读书机会不多,出来的人蛮多的,大家就侬带我来,我带侬来(上海)。”

在来上海之前,周明丽能听得懂一点点上海话。“因为江浙沪有点相通的地方,听起来不是很吃力。”

在杨浦的理发店里,师父和周明丽说扬州话,和客人讲上海话。

“阿拉接触的都是上海人,做头发的上海阿姨妈妈们都讲(上海话),好像多讲多讲,就会讲了。”

“30年前头,阿拉客人三四十岁,正好是要做头发的辰光,(从那时)跟阿拉跟到现在,这帮人比较欢喜讲上海话。”

明丽接触的客人都是上海人

很难用方法论概括出周明丽学会上海话的路径。但彼时的上海,上海话是主流。

“92年来的时候,公交车上都是上海人。国营店蛮多的,国营的都是上海职工呀,连理发店最早也是国营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人还维持着出门说上海话的习惯。

在这样的环境中,周明丽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之间,就能说上海话了。

周明丽在帮客户烫头

彼此之间交流都用上海话

这个过程,是从听懂、开口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到慢慢会用上海话拉家常。

“一来就大约摸听,听听听听就会讲了呀。一直听伊拉讲,‘侬汏头啊’、’侬剪头发啊’,就格能讲起来了。”

“吃饭、汏衣裳,格种最基本的(上海话),像单词一样的学起来。”

“单词会了,再模仿。模仿声音、腔调,一句句会讲的。”

“最主要我觉得,不要怕难为情,就格能瞎讲八讲,讲讲就会了。就跟学英文一样的,侬讲法讲法,就会讲了呀。”

“阿拉格种服务行业,接触的人本身就是上海人,侬讲得不对,人家也不会笑你。讲错脱不要紧的,最多笑笑,笑过就好了呀,下趟就晓得了。”

除了客人都是上海人,理发师的工作也会和顾客产生生活交流,进一步造就了周明丽学习上海话的日常环境。

“一边剪头发,一边茄山河,像茶馆一样的,聊工作、聊家庭、聊小孩,聊社会上的事体。阿拉格种环境,不是一本正经、不好讲言话的,实际上就是(上海话)讲得比较多。”

在客观环境之外,虽然周明丽没有刻意学习上海话,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她潜意识里有意愿、有学习的能动性。在当时,在上海学说上海话,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

“比较要好的客人,人家像长辈一样的,会讲‘倷小姑娘来上海学生意哦,一定要学会上海话,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包括谈朋友啊。侬会讲上海言话,人家和你交流上就没障碍了’。”

1997年,周明丽结婚了,丈夫也是上海人。于是,除了工作,在家庭氛围中,周明丽也使用上海话交流。

这样一个渐渐学会上海话的过程,也是妹妹周秋香在上海的生活路径。

周明丽的妹妹周秋香

周秋香是80后,1998年到上海浦东歇浦路的一家理发店当学徒,那时她16岁。

在姐妹俩的回忆中,俩人听懂上海话大约都花了2到3个月时间,而可以用上海话日常交流,是在到达上海2年后。

周秋香学习上海话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在野生的沪语环境中,周秋香一点点学会了更多上海话表达,一点点纠偏。

“格辰光老板娘烧菜给我们吃,伊钞票给我,叫我买白乌龟(上海话:鹅),我想wū jù、wū jù,个末我就去买了莴苣,上海人讲香莴笋啦。我买了很多香莴笋,被伊穷讲,出了个笑话。”

但是周明丽的弟弟,2002年大学毕业后到上海生活至今,还不会说上海话。

“首先伊年龄比阿拉(来的时候)大了,工作环境都讲普通话。伊也廿年蹲下来了,到现在上海言话不会讲的。”

“阿拉阿弟学过的,但是也没学会。伊还拿本书学,从‘买菜、汏菜’(根据生活场景一点点学过)。伊听得懂,但是一句句讲出来,就不是很流畅。”

“我觉得学语言最主要是环境。”

“对,有时候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周秋香补充道。

也许学会一门方言,除了环境、意愿,也需要一点点天赋。

曾经,周明丽的店里来过一个河北学徒工东东。东东在店里待了8年,非常有意愿学习上海话,但临到他离开上海还是没有学会。

“东东廿二岁。阿拉专门惹伊,问伊几岁了,伊讲‘两岁’,‘纳尼岁’,哈好白相。”

“和地域也有一点关系,北方人好像是学不大好,伊老认真地学,但讲来讲去,学不好。”

明丽美发已经开了二十多年

时间一晃,周明丽从杨浦的学徒工,到1994年到机电局理发室工作,到2000年开了属于自己的理发店,她在上海已经33年了,超过了她在扬州待的时间。她说普通话的时候,甚至有了沪普的味道。

“蹲扬州廿年,蹲上海已经三十二年了,生活习惯、讲话思路,我觉着(已经上海化了)。回去阿拉同学聚会,讲扬州言话,伊拉讲我口音有点点变化。”

我们曾经写过,讲沪普的人其实是在用上海话进行思考。

等到周明丽和周秋香的下一代,年轻人是在用普通话思考。

周明丽的女儿是95后,小时候在家里说上海话。后来去美国留学,等女儿回上海的时候,周明丽觉得她的上海话有点“怪”。

“伊小辰光会讲的,后头去美国待了大概5、6年,回来交关上海言话也不标准。我听阿拉女儿上海言话表达得蛮怪的,语音语调、用词也怪。”

“掼浪头(上海话:说大话,显示自己有能耐),伊也不晓得的。”

“格人立升很大的,伊讲啥么叫‘立升’啊?(立升:资产雄厚)”

周秋香的儿子是05后,上海话也没有母亲说得好。

“阿拉儿子从小也是说上海话的,后来自从去了幼儿园,好唻,又返回普通话。”

“我问伊今朝上到第几课了,‘十两课’,伊上海话已经有点忘记了,实际上应该‘十二课’。”

“阿拉格辰光有氛围,现在没啥氛围了。现在上海小囡,都不会讲上海言话了。”

对于新世代的上海小囡来说,他们的上海话或许停留在孩童时期。面对没有见过的事物、逐渐消失的事物,作为孩童没有习得的词汇,他们已经不会说了。

周秋香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阿拉客人衣服不是都吊在后间嘛,我讲侬自家拿只丫叉头,叉下来哦。客人阿姐讲,要西唻,阿拉孙女都不晓得丫叉头是啥物事,侬辣么生(突然)来句‘丫叉头’。”

“个末(生活中)不需要这个物事了呀。”

参考资料:

1. 罗涌才,《拜托——请大家都来说普通话》,解放日报1997.09.22;

2. 徐蓓 邓天飞,《上海话里的城市文化密码》,解放日报2013.11.15。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筝 姜天涯/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姚祖鸿/

画图片:顾汀汀/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市早苗开始认错,若中方发起反制,将对日本经济带来怎样的危机

高市早苗开始认错,若中方发起反制,将对日本经济带来怎样的危机

北向财经
2025-11-18 09:19:32
越扒越深了!网传赵某晖“吞掉”人家装修款,有业主直言她坏良心

越扒越深了!网传赵某晖“吞掉”人家装修款,有业主直言她坏良心

火山诗话
2025-11-18 06:39:29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奇迹!广东女子的手机落在新疆乱石堆,3年后竟被人跨越5000公里送还,双方当事人发声

极目新闻
2025-11-17 22:42:00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血迹太空可见,苏丹这场大屠杀何以发生?

新京报
2025-11-17 13:13:52
“我已经照顾不动她了”,日本女子勒死102岁母亲,被判监禁3年缓刑5年

“我已经照顾不动她了”,日本女子勒死102岁母亲,被判监禁3年缓刑5年

极目新闻
2025-11-18 10:55:02
高市早苗一手炮制日本外交天崩开局:同时得罪四国,制造罕见被动局面

高市早苗一手炮制日本外交天崩开局:同时得罪四国,制造罕见被动局面

上观新闻
2025-11-18 00:28:13
解放军开始算总账,舰队已起航,不到24小时,高市早苗求见金正恩

解放军开始算总账,舰队已起航,不到24小时,高市早苗求见金正恩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11-17 13:06:04
外媒:特斯拉加速淘汰所有中国产零部件,转而生产美国制造的汽车

外媒:特斯拉加速淘汰所有中国产零部件,转而生产美国制造的汽车

寒士之言本尊
2025-11-17 14:37:37
小天才手表,背刺中国家长

小天才手表,背刺中国家长

金角财经
2025-11-17 16:19:49
安德玛不想给库里“打工”了

安德玛不想给库里“打工”了

钛媒体APP
2025-11-17 19:29:36
黄坤明到深圳接待来访群众

黄坤明到深圳接待来访群众

政知新媒体
2025-11-18 07:37:48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高市万万没想到,派“弃子”来华后,中国立场变了,又叫停2件事

潮鹿逐梦
2025-11-17 21:59:35
谁在纵容《好东西》这种烂片到处拿奖?

谁在纵容《好东西》这种烂片到处拿奖?

木风的影视剧综Vista
2025-11-17 20:51:38
全网求救:女大学生疑因举报社区书记被关精神病8年!

全网求救:女大学生疑因举报社区书记被关精神病8年!

兵叔评说
2025-11-17 12:03:30
陈妤颉现在什么水平?亚洲独一档奥运会能进半决赛,世界排名第74

陈妤颉现在什么水平?亚洲独一档奥运会能进半决赛,世界排名第74

杨华评论
2025-11-18 02:13:20
长治命案出现反转,律师爆关键证据,郭家坑了自家人?

长治命案出现反转,律师爆关键证据,郭家坑了自家人?

大道微言
2025-11-17 17:03:24
高校明星教授的惊天大瓜

高校明星教授的惊天大瓜

穿透
2025-11-17 23:07:50
5166万乔治首秀9中2!在场-9下场挥毛巾 美媒:看他打球太心碎了

5166万乔治首秀9中2!在场-9下场挥毛巾 美媒:看他打球太心碎了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18 10:19:33
惹怒中国后,高市早苗又放话:要收回韩国领土,韩民称中国骂轻了

惹怒中国后,高市早苗又放话:要收回韩国领土,韩民称中国骂轻了

古事寻踪记
2025-11-18 07:18:01
网友们发现了一个科研界骗子,他叫郭伟

网友们发现了一个科研界骗子,他叫郭伟

清晖有墨
2025-11-17 19:03:52
2025-11-18 11:43:00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ncentive-icons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魔都轶事,一一道来
425文章数 32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头条要闻

"中方没有G20见高市早苗计划" 外交部回答斩钉截铁

头条要闻

"中方没有G20见高市早苗计划" 外交部回答斩钉截铁

体育要闻

直到退役那天,“海湾梅西”也没去欧洲踢球

娱乐要闻

曝喻恩泰离婚2年前转移走300箱茅台?

财经要闻

青云租陷兑付危机 集资与放贷的双面生意

科技要闻

马斯克破防了!贝索斯62亿美金入局"实体AI"

汽车要闻

更加豪华 更加全地形 极石ADAMAS

态度原创

游戏
房产
健康
艺术
军事航空

魔兽世界时光服:团本前五大必入饰品,你最想要拿到哪一款?

房产要闻

大胆预测:三亚湾终极版低密度豪宅可能要来了!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军事要闻

韩国提议举行朝韩军事会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