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品质的工作部署,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慢行交通标杆城市,11月13日在杨浦区复兴岛复兴御城c馆,上海漫城走廊品阅空间(试点路线)国际方案中期成果展正式对外开放。该试点征集路线西起中山公园,东至鲁迅公园,横跨长宁、静安、黄浦、虹口四区,全长约11.2公里,串联中山公园、静安寺、外滩源、多伦路、鲁迅公园等一系列重要城市节点,致力于打造“最标志、最人文、最悠美”的都市体验慢行道,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慢行环境品质。
![]()
![]()
![]()
漫城走廊·品阅空间(试点路线)国际方案征集成果展
2025年11月14日下午,市规划资源局牵头组织召开了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专项研究暨漫城走廊品阅空间(试点路线)国际方案征集研讨会。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出席会议,与来自行业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首席专家杨东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惠英、法国岱禾ter设计事务所合伙人黄明莉,以及市住建委、市交通委、市水务局、市绿容局、市公安局交管总队等市级部门,静安、黄浦、虹口、长宁四区规划、建设、交警等部门和多家国内外设计团队与活动组织单位齐聚一堂,围绕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与试点路线方案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擘画上海慢行交通发展的新蓝图。
国际视野赋能
设计活动并举
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是与市民百姓日常生活关联最为密切的工作,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体现温度。市规划资源局组织参会人员对试点路线的部分节点进行现场踏勘;市规划院系统汇报了全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规划研究成果。多家国内外设计团队和活动策划团队汇报了应征方案的中期成果:结合线路特色,分别从人群需求、路径优化、节点深化、文化ip塑造等多个维度,针对试点路线的空间设计和活动方案,通过设计赋能,着力打造上海“品阅漫城”的慢行生活氛围。
![]()
![]()
![]()
![]()
![]()
![]()
![]()
![]()
![]()
![]()
活动组精彩瞬间
聚焦慢行品质
共谋发展路径
与会专家与各部门代表围绕“政策与管理”“漫城走廊与设计提升”“品阅空间与生活方式”三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从制度优化、空间设计、活动策划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
![]()
杨东援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首席专家
慢行系统建设应重点把握以下关键方面:一是正视空间非均质特性,推进分级分类规划,明确商业区以“有序”为主、其他区域以“畅通”为目标的差异化治理策略。二是强化系统协同能力,紧密衔接轨道交通以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机联动滨水空间以提升体验品质,并着力打通跨江、跨铁路等关键网络断点。三是统筹实施路径与路权分配,以系统思维逐步调整禁非道路,配套实施需求管理政策,引导通勤向公共交通转移。四是运用“加减法”优化沿线功能,在完善系统贯通性的同时,为后续精细化设计预留接口。五是创新引入“社会实验”理念,通过可逆式试点项目凝聚公众共识,务实推进这一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工程。
潘海啸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
为系统推动慢行交通发展,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与慢行网络的无缝衔接,为“最后一公里”出行提供高效接驳服务。二是保障非机动车路权与充足活动空间,提升通行的连续性与舒适度,夯实慢行交通的设施基础。三是推行“交通安宁化”措施,合理控制机动车速度,切实提升道路安全与环境品质。四是系统破解停车设施不足、关键节点连通不畅等现实瓶颈,推动形成以慢行为纽带的“鱼骨状”有机网络。五是重塑城市交通发展理念,推动两轮交通全面融入城市生活,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惠英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在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推进慢行交通体系建设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破解路权分配问题,推动有限道路资源的结构性优化,并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为系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坚持软硬协同实施路径,硬件层面精准把握更新边界、充分挖掘空间潜力;软件层面结合活动策划与叙事动线设计,增强空间优化的社会认同与功能支撑。三是加强规范标准衔接,统筹协调慢行系统标准与机动车相关强制性规范,确保规划建设有据可依、顺畅落地。四是构建涵盖交通、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多元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量性与质性分析,客观验证项目价值,促进共识形成,引导交通行为与管理模式有序转型。
黄明莉
法国岱禾ter景观与城市规划
设计事务所中国合伙人
![]()
构建高品质慢行系统是推动绿色转型、提升空间连续性的重要举措。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将慢行系统作为融合生态与交通功能的连续性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突出适当设计原则,坚持以使用者与维护者为中心,强调简洁实用与易维护;注重停车设施与标识系统等细节创新,打造上海绿色出行名片;以交通数据与多元需求为基础,提升方案科学性与可行性。三是推行渐进实施策略,优先改造学校、公共设施周边等关键区域,并通过前置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四是系统挖掘综合价值,充分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与重塑城市活力方面的双重作用,塑造城市特色名片,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向健康、韧性方向转型。
与会部门一致认为,推动慢行系统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城市软实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应进一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与实施性,统筹区域交通需求和组织,优化慢行路权配置,全面提升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使“慢行优先”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其中,
市交通委:
慢行系统建设应立足路权分配,统筹平衡各类交通方式。坚持系统思维,促进公交与骑行融合,把握城市更新契机,实现有机整合。实施中应开展交通评估,科学优化设计,避免引发区域拥堵。
市公安局交管总队:
路权调整须以交通评估为基础,保障必要出入口通畅并验证分流能力,统筹学校、商业等现实需求,防范矛盾风险,并深化通勤、生活等差异化研究,科学评估停车承载能力,确保方案合理可行。
市住建委:
结合城市体检工作,建立试点项目的动态评估与公众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断面、标识等要素,实现迭代完善,共同建设彰显高质量发展、提升市民获得感的高品质示范工程。
市绿化市容局:
推动慢行系统相关活动与城市绿道、公园活动相融合。提升慢行系统绿化品质,深入挖掘周边人文和空间资源,丰富区域内活动。
![]()
徐明前副局长在总结中强调,本次慢行系统试点路段建设应重点把握以下四方面:一要善用"加减法"优化空间资源,在有限空间内因地制宜、分路段分时段调整机动车功能,促进空间与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环境品质整体提升。二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探索弹性化路权分配机制,根据道路实际条件科学平衡功能混合与分隔需求。三要统筹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坚持设计服务整体的原则,要素和工具运用上要以安全为底线,勇于创新,推动发展。四要加强区级协同,明确实施边界,通过“设计-管理-行为”全方位协同,结合硬件设施优化与柔性引导并重,着力推广骑行生活理念,营造浓厚的骑行文化氛围, 确保示范线路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下一步市规划资源局将充分吸纳本次研讨会成果,凝聚多方智慧, 继续携手各界,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品质提升,推动上海迈向更具魅力、活力与温度的慢行友好城市。
(供稿:详规处)
上观号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