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去大阪世博会的交通攻略,结果创下了“静说日本”公众号创笔以来的最低纪录——24小时的阅读量只有9000多人,两眼泪汪汪,看来大家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兴趣不是很大。但是,我依然准备硬着头皮把接下来的几个攻略写完,为想去看看的“铁杆波丝”们奉献最大的真诚!
今天向各位介绍大阪世博会的建筑,首先来聊一聊世博会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木之环”——圆形大屋顶。
当我沿着楼梯爬上圆形大屋顶的最上层(3层),远远望下去,“大屋顶”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世博会场中央。
这座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巨型环形木结构建筑,直径675米,周长约2公里,最高处20米,宽约30米,占地约6公顷,相当于8个足球场。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日本传统神社和寺庙的“贯”接合技法,结合现代工艺,总计约2.7万立方米的木材打造而成,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站在“大屋顶”下,你会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和谐感。它不仅将世博会场内的各国展馆、广场和绿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还营造出一种“多样而统一”的氛围,呼应了世博会的主题“为我们的生活设计未来社会”。
登上屋顶,360度俯瞰大阪湾的壮丽景色,感受海风拂面;也可以在下方漫步,穿梭于各国展馆之间,沉浸在花海与自然之中。藤本壮介在吉尼斯认证仪式上曾说,虽然全球割裂正在加速,但我希望这座大屋顶能成为大家能够相连在一起,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象征。
说是“屋顶”,其实这更像是一道飘浮在海岛上的“木之环”。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屋顶,也不是单纯的展馆,而是一座象征、一个结构体,更是一种理念的呈现。在现代钢筋混凝土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完全以木材为主要构造材料,是极为罕见的。它并非是为了追求某种复古的情调,而是融合了日本传统技艺与现代环保理念的一次大胆尝试。
日本人对“木”有着一种悠久的执念。从法隆寺的木结构千年古塔,到京都的清水寺舞台,再到江户时期家家户户的木造町屋,日本人一直把木头当作一种能够“呼吸”的建筑材料。在他们眼中,木头不仅是建筑之材,更是通人情、识四季的“活物”。
这次的大屋顶,选用的正是日本国产木材,主要来自北海道、长野、九州等地的杉木和桧木。用木建筑打造世博主场馆,这在国际世博会的历史上也可谓是首例。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木头做这么大的建筑呢?是不是太冒险了?
其实这背后,有着一份日本式的坚持与巧思。
首先是对环境的思考。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以“设计未来社会”为主题,其中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可持续”。使用木材,不仅能大幅减少碳排放,建筑完工后也能通过吸碳的功能实现碳中和。而这些木材在会后还可以被拆解再利用,变身为公园长椅、市政工程材料,甚至返回森林化作养分,实现资源的循环。
其次,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这座屋顶不是简单地把木头堆砌起来,而是集合了全国各地的木匠技艺,采用了“斗栱”、“榫卯”等传统连接方式,并结合现代结构计算进行加固。换句话说,它不仅是一件建筑,更是一件跨越古今的工艺品。
这座屋顶不只是盖在一个建筑物上,而是环抱整个展馆区域,将各个国家的展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屋檐下”的概念。就像是日本古代村落中共有的“广场”一样,传达出一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共生共荣的理念。
不仅如此,从实用的价值来说,整个大屋顶的一层,左中右三个区域,除了中间区域是人行通道之外,其他左右两个区域,是一个个与柱子连在一起的板凳,是所有参观者的休息区,吃饭喝茶打盹,都可以在这一个个长条凳上悠闲地施展。
试想有一天,当天空突然下起大雨,进入园区内参观的十余万人如何躲雨?这个大屋顶瞬间就成了大家的“避难所”。这也是整个大阪世博会最人性化的设计。
所以,大家参观大阪世博会,不用愁走累了没地方坐。
明天继续跟大家聊参观世博会的场馆攻略。
“静说日本”视频号“大阪世博会攻略②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如果想在大阪世博会期间到日本举办招商引资、参观考察、研学等商务活动,亚洲通讯社将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