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以后,储能行业开始了新赛程。
2025年的春天,储能行业没有迎来前两年的火爆开局。招投标项目锐减、客户观望、规划停滞……行业在冷静中酝酿着更深层的蜕变——强制配储时代终结,拉开了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强制配储落幕,囚徒困境终结
2月9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件明确: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形成交易价格。
一纸文件,掀起了千层巨浪。
136号文的发布,标志着新能源产业正式从“保量保价”的补贴时代转向“自主竞争”的市场化阶段。文件明确“不得将强制配储作为新建能源项目核准、并网的强制条件”,直接熄灭了储能行业过去三年的最大引擎——“强制配储”。
这一政策转向,看似让行业降温,实则是调整方向,让行业走入正轨。
2022年以来,我国储能市场呈现狂飙之势,每年规模都呈现翻番的状态。
图片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
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强制配储。
强制配储时代,储能厂商的角色近乎“设备批发商”,比拼的是出货量与价格。过去两年来,储能行业的价格战拼了一轮又一轮,系统价格持续下探。
图片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
强制配储曾催生繁荣表象:新能源开发商为满足政策要求,硬着头皮配储,却因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盈利模式模糊而陷入“成本黑洞”。价格战愈演愈烈,系统集成商在囚徒困境中疲于奔命,行业创新与技术沉淀被短期逐利挤压。
强制配储带来的火爆,是一场盛宴,但不可持续。如今,政策松绑倒逼行业回归本质——储能的价值不再取决于政策指标,而在于能否通过电力交易实现经济性。这一转变,恰是长期主义者的机遇。
下半场竞争:从拼价格到拼综合实力
放缓或者说疼痛,都是暂时的,业内人士坚信,未来市场依然值得期待。
因为,需求是刚性的,一直在那里。碳中和会持续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会持续提升,电网波动性越来越大,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和平衡手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能源全面入市以后,电价波动可能更大。午间光伏大发,而负荷不足,就会出现负电价。此前山东、浙江、甘肃等地都出现过。利用储能,能够有效缓解光伏电站面临的这一问题。
政策转向,倒逼企业重新审视发展逻辑——规模扩张的红利期已过,真正的竞争力开始浮出水面。当以效益为核心考量储能配置的时候,相比单纯卖设备,难度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笔者在ESIE2025现场采访到金风零碳副总经理孙悦,他表示,新政之下,行业逻辑彻底颠覆——储能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收益能力成为核心,客户需要的不再是“最低价设备”,而是“最高效解决方案”。“要保证储能的收益,至少需要具备如下能力:对场站出力曲线的精准预测、对电价波动的动态响应,以及软硬件协同的运营能力。”他说。
场景化能力、算法实力、电力交易经验——这三重门槛将筛掉大批玩家。而这些,正是头部企业悄然布局的战场。
在这场转型中,头部企业已经悄然布局。以金风零碳为例,其提出的“储能即服务(E-SaaS)”理念,直击行业痛点:通过整合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为客户提供从储能选型到资产退出的闭环服务。这一模式背后,是金风零碳自主构建的算法集群——风光预测、电价预测、负荷预测等多维模型,支撑储能电站动态优化收益。在山东某共享储能项目中,该平台将现货电价预测精准度提升至86%,年保底收益超5000万元,相当可观。
技术纵深:构建护城河的关键
一个产业的发展,靠市场驱动,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可持续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强制配储创造的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储能产业的成熟。一是产业快速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储能单瓦时成本大幅下降,应用场景扩大,刺激了海内外更大市场规模的释放;二是产品形态和解决方案快速成熟,人们对场景的know-how更深入。
孙悦认为,行业快速发展条件下,市场需求与装备技术实现了双向奔赴、螺旋成长。这种互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头部企业不再满足于参数竞赛,而是转向深度匹配电力市场需求的系统性创新。由此可见,行业高维竞争的一大关键,在于技术纵深。
以金风零碳近期推出的全新一代储能系统GoldStack 4.0为例,其定制开发储能专用电芯有效解决行业面临的“电芯本征设计”痛点,提升系统性能的同时,通过构网型变流器与金风零碳自主构建的算法集群的耦合,实现了从电池管理到电力交易的收益闭环。
此外,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将面临电网波动加剧、弱网条件运行等挑战,而储能的构网技术成为破局核心。金风零碳凭借母公司在风电领域积累的构网型技术,将其迁移至储能场景,自主研发的ProSync Station实现了毫秒级响应与极弱电网(SCR=1)下的稳定运行,储能变流器蜂控技术采用算法级多机协同控制架构,有效解决弱电网环境下多机竞争、系统震荡等行业痛点问题。目前,该技术已在新疆、内蒙古等多个构网型储能项目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正通过生态协同放大竞争优势。金风零碳依托母公司近30年风电业务沉淀的源网荷储全链条数据、覆盖24省的电力交易经验,以及565个零碳项目实战,形成了“技术+场景+数据”的闭环。这种能力,绝非新入场者靠资本或低价所能复制。
未来十年:谁主沉浮?
136号文带来的阵痛终将过去,但行业格局的洗牌已不可逆。当政策红利退潮,唯有兼具技术纵深、场景化服务能力与生态资源的企业,才能穿透周期。
孙悦认为,储能行业目前正在呈现三个趋势:第一,价值导向,储能评估标准从"初始投资"转向"全生命周期收益";第二,技术融合,即电力电子、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结合;第三,生态竞争,即单一产品竞争升级为产业链协同能力的比拼。
眼下,“十五五”规划将至,电力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储能行业的竞争维度正从“设备价格”升维至“电站价值”。这场变革中,像金风科技这样提前布局长期能力、以“零碳生态”为锚点的企业,或许正是下一轮产业爆发期的定义者。
行业冷却时,方能见真章。储能的下半场,属于那些耐得住寂寞、织得起大网的长期主义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