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崤函巍峨,千年文明在此沉淀为一方厚土;天鹅展翅,地坑栖居,万家灯火在此凝聚成一片深情。三门峡,这座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城市,以“老马献礼天宫居”的智慧,以“崤函圆梦天下客”的胸怀,以“心安之处是故乡”的温情,以“匠心栖居天宫来”的追求,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中国故事,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华情与中国梦。
一、老马献礼天宫居:千年文脉铸就精神图腾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紫气东来,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以“道法自然”的哲思献礼华夏文明。今日的三门峡人,将这份智慧化为对“天宫居”的向往——天宫,既是老子笔下“天人合一”的理想之境,亦是现代人对生态宜居、科技创新的追求。
在函谷关的晨钟暮鼓中,人们触摸历史的温度;在仰韶文化的陶纹彩绘里,读懂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三门峡人深知,唯有守护文化根脉,方能筑就精神高地。地坑院里,黄土窑洞冬暖夏凉,藏着“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虢国车马坑前,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诉说着“礼乐交融”的华夏基因。这座城,以文化为砖瓦,以传承为梁柱,将“天宫居”的梦想砌入每一寸土地。
二、崤函圆梦天下客:山河襟怀拥抱四海宾朋
“崤函之固,天下枢机”,三门峡自古便是连接中原与关中的咽喉要道。今日,这里更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怀抱。天鹅湖畔,来自西伯利亚的候鸟年复一年赴约,与三门峡人共谱“生态协奏曲”;黄河生态廊道上,骑行者的身影掠过百里画廊,将“绿水青山”的画卷铺展成“金山银山”的诗篇。
“圆梦天下客”,是崤函大地对八方来者的承诺。函谷关前,游客身着汉服演绎《函谷风云》,触摸“一夫当关”的豪情;地坑院中,外国友人体验捶草印花技艺,惊叹“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三门峡人以黄河为弦,以青山为鼓,奏响“美美与共”的乐章——这里不仅是地理的枢纽,更成为文明对话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与活力。
三、心安之处是故乡:万家灯火点亮归途温暖**
“此心安处是吾乡”,三门峡人用行动诠释着这份质朴的乡情。黄河滩区的迁建社区里,曾经的“漂泊者”住进新居,窗台上摆满绿植,门楣上贴着“家和万事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将直播间搬进苹果园,灵宝苹果的香甜通过电商飞向全国,也唤回了游子的脚步。
这座城市懂得,真正的“天宫居”不在云端,而在人间烟火处。陕州剪纸艺人在非遗工坊传授技艺,让留守妇女剪出致富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里,银发老人围坐唱豫剧,笑声与琴声交织成晚晴……三门峡人以匠心雕琢生活,让“故乡”二字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心之所安、情之所系的精神原乡。
四、匠心栖居天宫来:奋斗之笔绘就时代华章。
从“青铜时代”到“航天时代”,三门峡人的匠心从未褪色。中流砥柱旁,新一代工程师用智能传感器监测黄河水情,让古老治黄智慧与现代科技共振;高新技术园区里,铝基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生产线轰鸣,将“制造”升华为“智造”。
“栖居天宫”的梦想,正从神话走进现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上,镌刻着三门峡企业的创新基因;乡村民宿的星空帐篷内,游客透过天文望远镜眺望银河,恍惚间与老子“观天之道”的哲思相遇。这座城,既敬畏天地,又敢破苍穹——它用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件作品,用创新勇气叩问每一寸未知,让中国梦在三门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山河为证,共赴星辰。
三门峡的故事,是黄河与崤山共同书写的长卷,是历史与未来交织的壮歌。这里有老马识途的智慧,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安顿心灵的温情,更有问鼎苍穹的豪情。当函谷关的桃花又一次盛开,当天鹅湖的羽翼再次划过天际,三门峡人正以“天宫居”的理想、“天下客”的胸怀,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心向家国,梦系星河,此心安处,即是中华。
三门峡文旅兴城见证官马庆华
2025年4月1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