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广师生共话《长征组歌》
一堂穿越时空的思政课
辽广院组织开展2025“思政教育第一课”
师生热议“思政教育第一课”
灯光璀璨,掌声雷鸣不息。4月8日那场震撼人心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经典展演,在辽宁广告职业学院掀起的思想浪潮正迸发着灼灼光芒。这场由学院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新锐专业、学生处、大学生艺术团等师生与沈阳市军旅之声艺术团联袂打造的“思政教育第一课”,不仅让数千名师生在艺术盛宴中接受精神洗礼,更获得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央视频、中国网、中国教育在线、沈阳电视台、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之声、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百度、海月新闻等主流媒体的聚焦报道。当“思政教育第一课”的炬火划破辽广院的天空,叩击在师生思想的燧石迸发出星火——那些被艺术淬炼的信仰之力,正以燎原之势在师生心野蔓延。此刻,让我们聆听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政课激荡出的时代回响。
央视频报道辽广院组织开展2025“思政教育第一课”《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
采访实录:多维视角下的精神共鸣
高凯征院长
让长征精神照进现实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高凯征院长接受央视频、沈阳电视台等媒体采访:
当被问及这堂特殊思政课的意义时,高凯征院长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看到78岁的老艺术家在台上倾情演唱《大会师》时,我注意到很多学生红了眼眶。这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高院长特别强调,“长征的精神不是已经过去的精神,它就是现实的精神!如何把这个精神现实化,要靠我们的老师团队开展概念性的转化,转化成现实的、落地的、大家都知道如何做的行为准则,同时把这种精神通过历史、通过一代一代人不断地弘扬下去。在‘大思政全员化’的育人体系中,我们要让它成为青年学子手机里的文创设计、短视频里的红色故事、乡村振兴中的实际行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形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徐潇
技术赋能下的红色传承
学院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徐潇接受央视频、沈阳电视台等媒体采访:
“这场《长征组歌》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既是一次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第一课’。”专业带头人徐潇面对镜头时充满自豪。
“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运用了全息投影、智能灯光系统,再现长征场景、还原历史氛围,还创新性地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舞台调度。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展现了学院在舞台艺术领域的专业水准和实力,更让红色历史‘活’了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学生全程参与了舞美设计和制作。服装设计专业复刻具有历史质感的红军服装,开发了沉浸式舞台投影系统。这正是‘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思政教育第一课’,这场演出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模式。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场景让观众热泪盈眶时,他们真正理解了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这正是我们专业‘以艺育人’的初心。”
学生处处长寇光宇
全员参与的思政创新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杨心蕊:作为活动总协调,您认为《长征组歌》展演对实现“大思政全员化”育人目标有何特殊意义?
“学院精心策划了这场《长征组歌》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寇光宇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寇处长谈到:“这次活动创新性地以音乐史诗为载体,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将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再现。学生们得以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
“活动筹备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思政教育第一课’的工作部署,结合学院‘大思政全员化’育人体系,特别邀请沈阳市军旅之声艺术团的艺术家们与我院师生同台演出。这种‘引进来’的专业艺术团体与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结合,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寇处长补充道:“从舞台设计到服装道具,从多媒体制作到演出执行,各专业学生都深度参与其中。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让长征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学生们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学生院长助理团学生干部宋治坤
艺术思政融合的实践探索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杜佳怡:随着《长征组歌》展演的筹备到成功演出,你觉得艺术与思政结合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学生院长助理团组织部部长宋治坤:最大难点在于既要精准传递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又要避免生硬说教。作为艺术瑰宝,《长征组歌》本身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价值,需要通过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自然呈现,让师生在审美体验中自发产生情感共鸣,领悟革命精神。这对节目编排、演员理解和舞台呈现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宋治坤谈到,成功的思政艺术教育应当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艺术感染力中实现价值引领。
思政部教师梁爽
从观看到共鸣的课堂革命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张欣瑶:展演中,学院通过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作为思政教师,您认为这类沉浸式活动对引导学生弘扬长征精神、践行“新时代长征路”能发挥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梁爽老师:《长征组歌》展演开创了思政教育新形式。老一辈艺术家进校园演出,将传统思政课堂创新性地搬上舞台,通过艺术感染力实现了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在艺术审美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精神洗礼。梁老师强调,这种“舞台即课堂”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范本,让长征精神的传承更加入脑入心。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师孙立阳
妆容里的精神密码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杜佳怡:在筹备展演过程中,需要借助妆容将长征精神与艺术表演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最大的难点与挑战是什么?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孙立阳老师带领团队攻克了历史妆容创作难题。孙老师表示,最大的挑战在于当代化妆技法与历史妆容的技术差异。为此团队系统观摩了《红色娘子军》《东方红》等经典剧目,深入研究解放前后的舞台造型艺术。通过创新性地融合影视化妆的写实性与舞台化妆的艺术表现力,最终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历史人物形象。
在孙老师看来,这次创作不仅是一次技术攻关,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我们要求学生在化妆时,要用心感受红军战士的眼神和表情,既要掌握技术要点,更要理解精神内涵”她特别提到,当看到演员们因妆容而自然流露出坚毅神态时,真切体会到“形神兼备”的艺术真谛。这种将专业技能与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正是学院“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文化传承实践。
广告策划系教师高原
艺术传递信仰的力量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杨贺宇:今天的展演特别精彩,您作为教育工作者,肯定有独到见解和感受。展演中有很多难忘场景,请问哪一幕让您印象最深?
高原老师谈到,整场演出中200余位演员倾情演绎10个经典曲目,其中《报喜》《大会师》作为压轴节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节目不仅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风貌,更将长征精神的精髓浓缩在短短60分钟的表演中。当看到演员们用饱满的激情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生动呈现时,我深刻感受到艺术传递信仰的独特力量。这种沉浸式的艺术思政课,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1+X证书教学办公室主任范葳
强化课程思政探索
将红色艺术融入专业教学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张诗茉:这场展演将艺术与思政教育结合,很有创意。对于这种艺术思政课带来的创新,后续教学中您打算怎样延伸其教育效果?
范葳老师表示,《长征组歌》展演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生动素材。作为学院长期倡导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需要创新载体和形式。计划将本次演出中的舞台设计美学、人物造型艺术、角色精神内涵以及歌词文学价值等元素,系统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案例分析、创意实践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范老师强调,这种“艺术+专业+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又能培养其家国情怀,实现专业技能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
旅游管理系同学刘帅
新时代青年的长征答案
辽广通讯社学生通讯员单禹哲:当看到“红军长征精神”的艺术化呈现时,你对“新时代长征路”有了哪些新认知?
“以前觉得长征精神很远,现在懂了——我们在努力学习与技能提升时,那些翻山越岭的坚持,就是我们的‘飞越大渡河’!”旅游管理系学生刘帅在观看《长征组歌》后深有感触。他表示,通过艺术家们饱含激情的表演,自己对“新时代长征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看到演员们生动再现红军战士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时,我不仅感受到革命先辈的伟大,更体会到今天祖国发展的来之不易。”刘帅说,这种艺术化的思政教育方式,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可感可知,激励着青年学子在专业学习中践行长征精神,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
从共鸣到行动的薪火相传
当《长征组歌》的嘹亮在校园回荡,辽广人已在书写红色教育的新答卷。这场“思政教育第一课”的成功实践证明:艺术与思政的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的传承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从舞台设计到妆容造型,从专业教学到实践育人,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学院“产教融合”的育人血脉。
传承不息,创新不止。学院即将于近日推出“毛泽东诗词鉴赏会”朗诵活动,以数字艺术与情景朗诵相结合的全新形式,再现《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经典诗篇的磅礴气势。届时,师生将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环节,在伟人诗词中感悟革命豪情,在艺术创作中厚植家国情怀。这场跨越时空的诗词对话,必将成为学院“红色基因育人工程”的又一力作。
正如舞台侧幕的标语所昭示——“每一帧画面都是思政课,每一次掌声都是育人答卷”。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辽广人正以艺术为媒,以专业为基,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流媒体的聚焦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