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公布了2025年新当选会士名单,共有163名学者获此殊荣。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营利学术组织,其成员包含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其中有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7位美国总统科学奖或技术创新奖得主,以及美国三大权威学术机构的院士——其中233人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120人入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51人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由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 2%)的学者组成,每年经国际同行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截至目前共有接近3000位学者获得此荣誉。
部分入选华人学者简介
鲍哲南(Zhenan Bao),斯坦福大学教授柔性电子学家。1970年1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K.K.Lee特聘教授,化学系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客座教授。2016年,鲍哲南教授创立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教授是有机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印刷有机电子和仿生有机电子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她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基于有机光电材料的柔性电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技术支撑,目前,鲍哲南教授已拥有超过100项美国授权专利。同时,她还是两家硅谷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发表了700多篇研究论文,获授权130多项美国专利,其谷歌学术的H指数>180。
KenChen,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学系教授。Dr.Chen在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2005年至2011年,他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担任高级科学家和研究员。陈博士拥有机器学习、统计信号处理和癌症基因组学背景,其主要目标是开发计算工具来分析和解读人类基因组学和临床数据,以推动基因组医学。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全面准确地构建各类癌细胞群体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以探究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癌症异质性和进化。
陈忠,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日本冈山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次赴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兼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Neurochem Int》及《Neurosci Bull》副主编等。
高伟(Wei Gao),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教授。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得硕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师从Prof. Joseph Wang),2014-2017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Prof. Ali Javey)。
近年来,高伟教授致力于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生物检测、纳米医学和纳米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并在Nature,Nature Commun.,PNAS,JACS,Adv. Mater.,,Nano Letters,,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专利6篇,总引用超过4000次,H指数38。高教授曾获得一系列的国际奖项包括2019年全球青年学院成员,2015美国化学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无机化学分会)、2016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MIT TR35)。
韩冷(Leng Han),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教授。韩博士在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跟随Joseph C. Wu博士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Han Liang博士进行博士后培训。韩博士的实验室专注于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肿瘤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他的实验室为RNA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做出了贡献,并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160余篇同行评审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00次(谷歌学术,H指数=64)。
胡凌志,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200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和传感器相关工作,在ISMRM,RSNA,SNMMI等学术团体任职,获得华夏医学奖一等奖、RSNA distinguished investigator等奖项。
李斌,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国家杰青,江苏特聘医学专家。获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IUSBSE)、国际骨科研究联合学会(ICORS)会士(Fellow)荣誉。1996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材料工程研究院和匹兹堡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MRS)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智能仿生生物材料分会副主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分会副主委。发表论文200余篇,参编专著14部,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作邀请报告240余次。任J Orthop Transl、Front Bioeng Biotech和Biomater Transl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骨科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李长治(ChangzhiLi),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他于200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后于2009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微波技术,无线传感器和射频/模拟电路的生物医学应用。他获得了IEEE传感器委员会青年技术成就奖、德克萨斯高科校长委员会杰出研究奖、德克萨斯理工惠塔克研究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教授奖等多个奖项荣誉。李教授至今已发表了190多篇论文,出版了2本书,参与了5本书的章节编写,并拥有6个美国专利。
梁廷波,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以共同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CancerCell》1篇,以通讯作者在《BMJ》《Gut》《Hepatology》《Annals ofSurgery 》《Cancer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他的专业领域是肝移植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肝癌和胰腺癌的微环境、肝脏再生、肿瘤免疫。
孔德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入选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会Fellow,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心血管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14000余次,H指数=59。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林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5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无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2000年分别在香港、德国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及博士后。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2000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纳-微米结构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形态结构和性能调控及其在显示照明及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至今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Chem.Rev.、Chem. Soc. Rev.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IF>10超过100篇),截止目前这些论文共被他人引用46000余次(H指数=113)。
林文斌(WenbinLin),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林教授长期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方面的分子材料设计研究,其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种新型的分子纳米材料用于有效的癌症治疗。迄今为止,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化学与生物化学及纳米医学方面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的贡献,包括在Nat.Biomed.Eng,Nat.Chem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超过430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累计引用次数超过75,000次,h-Index达133。自2014年起,林文斌教授一直名列高被引化学家之一,并入选1999-2009年度世界十大化学家,汤森路透集团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第54名。
罗杰波,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198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习,获得学士(1989)及硕士学位(1992)。1995年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罗教授是ACM、AAAI、IEEE、SPIE和IAPR等国际著名学会的会士。研究涉及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社交媒体、数字健康等多个前沿领域。罗杰波教授曾于“柯达实验室”从事研究长达十五年,并担任该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罗杰波教授是国际顶级会ACMMultimedia2010大会主席、CVPR2012程序主席,并担任IEEETPAMI、IEEETMM、IEEETCSVT、ACMTransactionsonIST、PatternRecognition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编委,发表超500篇学术论文,持有超过90项美国专利。
柳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主要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新药创制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hemical Review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他引20403次,连续四年被爱思唯尔评为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50项,参与17本专著章节的编写。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首批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获得中国药学发展奖创新药物突出成就奖、吴杨奖等荣誉。
曲晓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曾吉林大学生科院兼职博士生导师,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RSC期刊J. Mater. Chem. B等杂志副主编和多个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化学生物学/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在化学调控生物分子功能及仿生催化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性成果。相关工作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80余篇。SCI他引超过4.7万次,单篇研究论文最高他引超过1,680次,SCI H指数达111。2017-2023连续7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2019年第七届国际四链核酸会议主席;2021年首届中国纳米酶大会主席。
Hui Shen,范安德尔研究所表观遗传学系教授。Dr. Shen在南京大学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在南加州大学获得遗传、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教务长博士奖学金。Dr. Shen是癌症基因组图谱团队的一员,该团队由多个机构组成,旨在通过基因组分析更好地了解癌症的分子基础。她于2014年9月加入VAI,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晋升为副教授。她目前是F1000癌症表观遗传学教员,曾获得卵巢癌研究联盟颁发的Liz Tilberis奖、NIH/NCI ESI MERIT奖和AACR团队科学奖。
邢毅(Yi Xing),费城儿童医院计算和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Francis West Lewis讲席教授。邢博士的科研重点是研究哺乳动物转录和蛋白质组的选择性异形变异,包括变异的产生以及它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他的研究融合了计算生物学、生物医学数据科学、RNA基因组学、人类遗传学、精准医学和免疫肿瘤学等领域。他有多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Parker基金会资助的科研项目。他是NIH项目评审部门的一名常设成员,并发表了许多高引用的科学论文。
Yubing Xie,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她于1992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Dr. Xie的研究介于干细胞生物学和纳米技术之间,试图了解并开发基于干细胞的平台,用于创建疾病模型、组织再生、治疗筛选和药物开发。
姚俊杰,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2006年在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光声层析成像(PAT)技术,并将PAT进展转化为诊断和治疗应用,特别是在功能性脑成像和早期癌症治疗诊断学方面。当选理由:突破了光声成像在分辨率、速度和功能上的限制,并将技术创新转化为认知影响。
Hengyong Yu,马萨诸塞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1998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信息科学与技术及计算机数学双学位,2003年获得信息与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后加入爱荷华大学作博士后与助理研究员。他的兴趣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医学图像处理。根据Google Scholar的数据,他撰写/合著的同行评审期刊论文超过220篇,H指数为>=50,i10指数为>=162。他拥有7项已授权专利和许多正在申请的专利/披露。
曾宏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系终身教授,加拿大国家讲席教授,加拿大分子力和界面科学领域首席专家。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博士学位,于2009年受聘为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系助理教授,2015年被批准破格晋升终身正教授。已在PNA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等高水平SCI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胶体与界面科学、分子和纳米力学、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和生物智能材料、以及各种工程过程中的界面现象等。其实验室能对复杂流体和材料体系中各种分子间和界面间作用力进行直接测量和分析,部分仪器和实验方法为独立开发。2007年荣获美国粘附学会Peebles Award和美国材料学会Graduate Research Award (Silver Medal), 2013年荣获加拿大Petro-Canada青年创新者奖,2016获Martha Cook Piper Research Prize,2017年被授予加拿大国家讲席教授。
张家杰(JiajieZhang),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信息学院(SBMI)院长。198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认知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在生物医学信息学、认知科学、人机交互、可用性、决策支持、可视化、认知计算和机器学习以及生物医学大数据方面有30多年的研究、教育、产品开发、咨询和管理经验。
张勇,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兼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并被科睿唯安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列入斯坦福大学和Elsevier BV评选的世界前2%科学家。在加入香港城市大学之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讲席教授,并在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拥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验。在科研方面,研发的新型材料和器件用于分子成像、检测、即时疾病诊断、光基因和光动力肿瘤治疗等应用。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70多次全体/主旨/特邀演讲,并获得了洪堡研究奖和国际工程学会著名工程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赵选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机械工程系,师从国际著名力学家锁志刚教授。2010年,他加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14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2020年任教授。他的研究目标是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应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社会挑战。他目前研究重点是软材料体系的研究和开发。曾获得NSF CAREER Award, ONR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SES Young Investigator Medal, Materials Today Rising Star Award、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等荣誉。
2025 AIMBE Fellows完整名单如下:
Scott T. Acton, Ph.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Nima Aghaeepour,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Emil Alexov, Ph.D, Clemson University
Barbara A. Anderson, Ph.D., AVITA Medical
Ahmad Bahai, Ph.D., Texas Instruments
Gabor Balazsi, Ph.D., Stony Brook University
Ipsita Banerjee, Ph.D., Chem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Zhenan Bao,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Shannon Barker, Ph.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argarida M. Barroso, Ph.D., Albany Medical College
Francois Berthiaume, Ph.D., Rutgers University
Resham Bhattacharya, Ph.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Jeffrey Bischoff, Ph.D., Zimmer Biomet
Mark Borden, Ph.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Ilana Brito, Ph.D., Cornell University
Brian Brown, Ph.D.,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Gulden Camci-Unal, Ph.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Caroline G. L. Cao, Ph.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Hsueh-Chia Chang, Ph.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Steven Chase, Ph.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Ken Chen, Ph.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Shu-Ching Chen, Ph.D.,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Zhong Chen, Ph.D.,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Bradley T. Christian, Ph.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Eunji P. Chung, Ph.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Gari D. Clifford, DPhil, MSc, MA, FIEEE, Emory University
Christopher H. Contag, Ph.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Diane J. Cook, Ph.D.,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David Cormode, Dphi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hn O. Dabiri, Ph.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l Danino,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Iwijn De Vlaminck, Ph.D., Cornell University
Joseph T. Delaney, Jr., Ph.D., 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Eric D. Diebold, Ph.D., Becton, Dickinson and Co.
Ender A. Finol, Ph.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Peer Fischer, Ph.D., Heidelberg University
Polly Fordyce,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Michael Francis, Ph.D., Asante Bio and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Wei Gao, Ph.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nchayita Ghose, Ph.D., Bristol Myers Squibb
Anuradha Godavarty, Ph.D.,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hetan T. Goudar, Ph.D., PE, Amgen, Inc.
Karl Grosh, Ph.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eja Guda, Ph.D.,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Sheila K. Gujrathi, MD, Prana Therapies
Sundaram Gunasekaran, Ph.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eng Han, Ph.D.,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Laura M. Heiser, Ph.D.,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Lingzhi Hu, Ph.D., United Imaging
Susie Huang, MD, Ph.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Thomas Hund, Ph.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Grace M. Hwang, Ph.D.,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H
Daniel A. Jacobson, Ph.D.,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Xun Jia,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arie A. Johnson, Ph.D., Loon Medical, LLC
Abraham Joy, Ph.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o-Wook Jun, Ph.D.,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Ronald June, Ph.D.,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Murat Kalayoglu, MD, Ph.D., Cartesian Therapeutics, Inc.
Ravi Kapur, BS, MS, Ph.D., AutoIVF, Inc.
Maria Kavallaris, Ph.D., Children’s Cancer Institute
Filippos Kesisoglou, Ph.D., Merck and Co.
Chulhong Kim, Ph.D.,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e-Hyeong Kim, Ph.D.,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Christine E. King,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Sean S. Kohles, Ph.D., Kohles Bioengineering Corp
Deling Kong, Ph.D., Nankai University
Melissa Krebs, Ph.D.,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Twan Lammers, Ph.D., DSc, RWTH Aachen University Clinic
Melinda Larsen, Ph.D., University at Albany, SUNY
Gene Lay, DVM, BioLegend
Joseph M. Le Doux, Ph.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mes Leahy, Ph.D.,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hi Hwan Lee, Ph.D., Purdue University
Joshua N. Leonard, Ph.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ric C. Leuthardt, MD, MBA,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Bin Li, Ph.D., Soochow University
Changzhi Li, Ph.D., Texas Tech University
Shuo Li, Ph.D.,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Tingbo Liang, MD, Ph.D.,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Jun Lin, Ph.D.,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nbin Lin, Ph.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ong Liu, Ph.D.,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onathan T.C. Liu, Ph.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Jiebo Luo, Ph.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Yuan Luo, Ph.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Robi D. Mitra, Ph.D.,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Rajat Mittal,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dan Babu Mohan, Ph.D., FRS, FMedSci, 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Walter L. Murfee, Ph.D., University of Florida
Sriram Muthukumar, Ph.D., EnLiSense LLC
Kristin M. Myers,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Arvind Natarajan, Ph.D., MBA, Iovance Biotherapeutics
Ara Nazarian, Dr. Sc.,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Zoran Nenadic, D.S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Nandkishor K. Nere, Ph.D., MBA, AbbVie
Sharlene D. Newman, Ph.D.,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anya M. Nocera, Ph.D.,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yam Nukavarapu, Ph.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Leo E. Otterbein, Ph.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Jeffrey S. Palmer,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ncoln Laboratory
Sergiu P. Pasca, MD, Stanford University
Mihaela Pertea,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oshua Pfefer, Ph.D.,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eresa M. Przytycka, Ph.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IH
Kanyi Pu, Ph.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ogang Qu, Ph.D.,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lfredo Quinones-Hinojosa, MD, Mayo Clinic Florida
Kayvan Rahimi-Keshari, Ph.D.,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Ayyalusamy Ramamoorthy, Ph.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Jayachandra B. Ramapuram, Ph.D., Auburn University, Harrison College of Pharmacy
Jeremy Rawlinson, Ph.D., Medtronic
Mark Rentschler, Ph.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iego Rey, Ph.D., Endpoint Health
Jonathan Rivnay, Ph.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hristopher P. Roche, MSE, MBA, Exactech, Inc.
Gustavo Rohde, Ph.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ristopher Rozell, Ph.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regory Russotti, Ph.D., Century Therapeutics
Edward A. Sander, Ph.D., University of Iowa
Sridevi Sarma,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hiladitya Sengupta, Ph.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ass General Brigham
Robin Shandas, Ph.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Maryam M. Shanechi, Ph.D.,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ui Shen, Ph.D., Van Andel Institute
Yen-Yu I. Shih, Ph.D.,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Mona Singh,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Sameer Sonkusale, Ph.D., Tufts University
Steven Stice, Ph.D., University of Georgia
Aaron Streets,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ei Tao, Ph.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arc B. Taub, Ph.D., Abbott
Amy Throckmorton, Ph.D., Drexel University
Tomasz Tkaczyk, Ph.D., Rice University
Duygu Tosun-Turgut,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Jaideep Vaidya, Ph.D., Rutgers University
Daniela Valdez-Jasso,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Krystyn J. Van Vliet, Ph.D., Cornell University
Omid Veiseh, Ph.D., Rice University
Jeffrey H. Vogel, Ph.D., Medtronic
Danny JJ. Wang, Ph.D., MSC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Jian’an Wang, MD, Ph.D.,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Wei Wang, Ph.D., University of Arizona
Kenneth Washington, Ph.D., Medtronic
David A. Weitz, Ph.D., Harvard University
Ann H. West, Ph.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Oliver Wieben, Ph.D.,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Tak Sing Wong, Ph.D.,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Wilson Wong, Ph.D., Boston University
Yubing Xie, Ph.D., University at Albany, SUNY
Yi Xing, Ph.D., 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Wassana Yantasee, Ph.D., MBA,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Junjie Yao, Ph.D., Duke University
Siavash Yazdanfar, Ph.D., Corning, Inc.
Hengyong Yu, Ph.D.,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Feng Yue, Ph.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ongbo Zeng, Ph.D., University of Alberta
Jiajie Zhang, Ph.D.,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Yingchun Zhang, Ph.D., University of Miami
Yong Zhang, Ph.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Xuanhe Zhao, Ph.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gui Zhi, Ph.D.,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Hala Zreiqat, Ph.D., University of Sydney
来源:AIMBE及各机构官网,转自:时代学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