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虫总科—小蠹虫科(下):美洲榆小蠹
7.美洲榆小蠹
美洲榆小蠹(学名:Hylurgopinus rufipes)是传染榆枯萎病的重要媒介。其在蛀食病树时,体内外就带有病原孢子,再蛀食健树时就把孢子传给健树,使其致病。其成虫形态特征(图1)雌虫体长2.2—2.5毫米,体长为宽的2.3倍,暗褐色。主要分布在印第安那、肯塔基、堪萨斯、马里兰、新泽西、纽约、罗德岛、弗吉尼亚等地方。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2—2.5mm,体长为体宽的2.3倍。暗褐色,全身被粗壮短毛。头的一部分缩进前胸,从上面观察只能见头部小部分。额顶部凸出,口上片突起的上方具微弱横刻痕。蜕裂线中干从后头孔伸出,长约为头壳的l/4,蜕裂线无侧臂,故额、头顶和颊愈合成一片。除缩进前胸背板的部分外,背区、侧区均具精细而不规则的刻点。复眼椭圆形至长卵圆形,顶端稍宽,小眼面小且紧靠一起,无单眼。触角长约0.64mm,柄节、索节、触角棒之比为6:4:5。柄节基部稍扭曲,索节7节,第1节最长。触角棒微扁,其1、2两节节间缝明显,第3节节间缝不明显。胸部表面具稠密刻点,表面平滑具光泽,无突起。可明显地分为前胸、中胸、后胸。中胸前部被前胸后部覆盖。前胸前端宽,其背板长约等于中胸背板和后胸背板长的总和,而在腹面,后胸腹板最长,但不等于中胸腹板的2倍;中胸腹板比前胸腹板稍长。鞘翅长为宽的1.5倍;为前胸背板长的2倍。双翅闭合时,二侧缘大约2/3的长度近于平行,在后端逐渐弯曲会合。斜面成1/4球面状,其上无体刺。每一鞘翅具10行刻点沟。刻点沟略凹陷,沟间部略窄于刻点沟。除第3沟间部基部l/2处的刻点有些愈合外,均呈单列。前足胫节前方有长跗节槽;中后足胫节后方有一槽。胫节顶端有一特殊的隆起,前足胫节上的较长,在顶端延伸形成一距。胫节末端和侧缘延伸形成若干缘齿。
卵:长椭圆形,珍珠白色。长约0.66mm,宽约0.38mm。
幼虫:发育成熟幼虫体长约0.35--4mm,最宽处约1.4mm。无足,起皱,近圆柱状,弯曲,背部凸起。除头部黄色至褐色外,其余乳白色,可大幅度地收缩或膨胀。
蛹:包括尾刺长3.25mm。最宽处约1.5mm,全身被刚毛。
(2)生活习性
以成虫和幼虫越冬,当温度达20℃以上时,越冬成虫于第2年4月底至5月初离开冬眠坑道开始活动。先飞向生活榆树,在树皮外取食一段时间后便转移到已死但未干枯或濒死的直径5—10cm粗的树枝上。侵入孔就在树皮鳞片下或裂缝中。坑道直接穿入到形成层中。其典型的坑道为二分叉型,两条分支从入口处向两边横向延伸,母坑道可在树皮内或稍触及边材,长约3.55cm。卵产在母坑道的两边,每雌每天平均产3—4粒卵,一个季节只产一批卵。温度在25℃时,卵在5—6天内开始孵化。幼虫从母坑道两边成直角方向顺木纹钻蛀取食蛀成子坑道。在夏季,幼虫期平均为40—50天,有5—6个龄期。幼虫老熟后便在坑道末端筑一蛹室化蛹。蛹期8—12天通常在7月中旬后羽化成虫,羽化高峰在8月中旬。成虫羽化后,以生长旺盛的榆树嫩枝为食。
(3)传播途径
美洲榆小蠹远距离主要靠带树皮的榆属木材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成虫迁飞扩散。
夏秋季,小蠹虫的雌虫成在病死树木或快死的榆树上食蛀产卵,来年春天与羽化出来的成虫身上和体内大量的病菌孢子,这些昆虫取食健康的树木,使得孢子由取食部位侵入树体内部。
通过根接也能传播病菌。
(4)寄主植物
榆属Ulmus spp. 、梣属Fraxinus spp.、李属Prunus spp.、椴属TiLia spp.。
(5)危害情况
美洲榆小蠹是传染榆枯萎病的重要媒介。其在蛀食病树时,体内外就带有病原孢子,再蛀食健树时就把孢子传给健树,使其致病。榆枯萎病原菌Ceratocystis ulmi是毁灭性病害,可侵染所有榆树,感病后几周或几年内整株死亡。美国每年因该病而死亡的榆树近万株。无此病原时,美洲榆小蠹的危害性不大,因为它主要蛀食衰弱或已死亡的榆树。
8.欧洲榆小蠹
欧洲榆小蠹(学名:Scolytus multistriatus),别称榆波纹棘胫小蠹、波纹边材小蠹、光榆小蠹等,英文名Smaller european elm bark beetle,Small elm bark beetle,鞘翅目小蠹虫科。欧洲榆小蠢是Thomas Marsham 1802年在一份英国昆虫学杂志上记述的。1909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首次发现该虫,但它可能早在19 04年在这里就存在了。它是通过做家具的喀尔巴吁榆木材从欧洲带来的。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3.8mm,长约宽的2.3倍。体红褐色,鞘翅常有光泽。雄虫额稍凹,表面有粗糙的斜皱纹,刻点不清晰,额毛细长稠密,环聚在额周缘。雌虫额明显突起,额毛较稀、较短。触角锤状部有明显的角状缝,呈铲状,不分节,触角鞭节7节。眼椭圆形,无缺刻。前胸背板方形,表面光亮,刻点较粗、深陷,相距很近,相距约刻点直径的2倍,光滑无毛。鞘翅长为宽的1.3倍,刻点沟凹中陷等,沟间部略凹陷,刻点沟和沟间部的刻点单行排列,很小,中等凹陷,较近,沟间部的刻点常较刻点沟中的刻点稍小。表面光滑。鞘翅后方不构成斜面。第2腹板前半部中央有向后突起的圆柱形的粗直大瘤。雄虫从第2腹节起,腹部向鞘翅末端水平延伸。第2-4腹节的侧缘有1列齿瘤,两性腹部形态基本相同,但雌虫2-4腹板后缘的刺瘤突较小,第3、4腹板后缘中间光平无瘤。卵:白色,近球形。幼虫:成熟幼虫长5-6mm,体型拱曲,多褶折。额心脏形,具6对额刚毛和前后2对额感觉孔。第2、3和6额刚毛不排列在一横线上;第2、4额刚毛前后几乎排列成一直线。前额感觉孔位于第2、4额刚毛之间或位于第2、3、4额刚毛所组成的三角形边的两侧,触角区凸起,大部分由微刺覆盖;触角刚毛7根,4根位于侧面,1根在后,2根在中。唇基宽约为长的2.5倍,具2对唇基毛,唇基孔1对,左右两孔各位于唇基毛之间。上唇的宽为长的1.5倍,具5对上唇毛,侧方的3对排列成三角形.前方具中毛2对,上唇感觉孔3个,中央的常较左右的两个靠后。在内唇的3对前侧刚毛排成行,与缘平行,中间前后排列3对刚毛,披针状,第2与第3对之间有2对内唇感觉孔,排列成一个四方形。蛹:短壮的翅芽弯曲着包在腹部之外,体的颜色由白色至黑色,随蛹龄的增加而颜色加深。
(2)生物学特征
以幼虫越冬,少数以成虫或蛹越冬;成虫约5月份羽化,第1代成虫飞行期可持续40-50天,最多能飞行5km;每次可产卵35-140粒;在相对湿度为75%和27℃的恒温条件下,卵孵化需6天,幼虫期为27-29天,蛹期为7天。该虫有滞育特性,在前南斯拉夫的研究表明,20%的第1代种群和85%的第2代种群滞育。成虫对受伤的树和枯草芽抱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分泌物敏感。越冬后第1代成虫在健康的树于和枝条上取食,构筑坑道,将病菌孢子传入韧皮部。幼虫取食形成的子坑道从母坑道出发,呈辐射状。幼虫在树皮中化蛹。
(3)传播途径
随该虫的寄主木段和枝杆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扩散靠成虫飞行和爬行。
(4)寄主植物
榆属多种树种,主要危害山榆、白榆、无毛榆科科树种,偶尔也危害杨树、李树、栎树、东方山毛榉、桦叶千金榆。
(5)危害特点
该虫是一种边材小蠹,主要危害树干和粗枝的韧皮部,破坏形成层。此虫是荷兰榆病病菌的传播者。荷兰榆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能引起榆树大批死亡,由于此疫病造成的损失仅美国就达10亿美元,而在欧洲用于美化街道和公园的榆树的大批死亡,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被人们称为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由于此病的危害,欧洲许多地方的榆树几乎遭致毁灭性的打击。故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警惕,将此病的病菌和其传播行列为检疫对象。最近我国公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将欧洲榆小蠹作为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
9.咖啡果小蠹
咖啡果小蠹(学名:Hypothenemus hampei)是小蠹虫科的一种昆虫,属害虫类,雌成虫在咖啡果实端部钻孔,蛀入果内产卵。卵、幼虫、蛹均在果内完成发育,成虫羽化后钻出果实。90%-100%的高湿度有利于成虫羽化。大雨也可促进成虫从落果中羽化。该虫主要为害成熟的果实及种子。主要寄主为咖啡属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1)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约1.6mm,宽约0.7mm,暗褐色到黑色,有光泽,体呈圆柱形。头小,隐藏于半球形的前胸背板下,最大宽度为0.6mm。眼肾形,缺刻甚小。额宽而突出,从复眼水平上方至口上片突起有一条深陷的中纵沟。额面呈细的、多皱的网状。在口上片突起周围几乎变成颗粒状,大颚三角形,有几个钝齿。下颚片大,约有10根硬鬃,在里面形成刺。下颚须3节,长0.06mm,第3节稍长。额为0.08mm*0.06mm。下唇须3节。触角浅棕色长0.4mm,基节0.19mm,鞭节5节,长0.09mm,锤状部3节。胸部有整齐细小的网状小鳞片,前胸发达,前胸背板长小于宽,长为宽的0.81倍,背板上面强烈弓凸,背顶部在背板中部;背板前缘中部有4-6枚小颗瘤,背板瘤区中的颗瘤数量较少,形状圆钝,背顶部颗瘤逐渐变弱,无明显的瘤区后角;刻点区底面粗糙,一条狭直光平的中隆线跨越全部刻点区,刻点区中生狭长的鳞片和粗直的刚毛。鞘翅上有8-9条纵刻点沟,鞘翅长度为两翅合宽的1.33倍,为前胸背板长度的1.76倍。沟间部靠基部一半刻点不呈颗粒状。第6沟间部的基部有大的凸起肩角;刻点沟宽阔,其中刻点圆大规则,沟间部略凸起,上面的刻点细小,不易分辨,沟间部中的鳞片狭长,排列规则。鞘翅后半部逐渐向下倾斜弯曲为圆形,覆盖到整个臀部,但活虫臀部有时可见。腹部4节能活动,第1节长于其他3节之和。足浅棕色,前足腔节外缘有齿6-7个。腿节短,分为5节,前3节短小,第4节细小,第5节粗大并等于前4节长度之和。雄虫形态与雌虫相似,但个体较雌虫小,体长约为1.05-1.20mm,宽0.55-0.60mm。腹节末端较尖。
卵:乳白色,稍有光泽,长球形,0.31.56mm。
幼虫:乳白色,有些透明。体长0.75mm,宽0.2mm。头部褐色,无足。体被白色硬毛,后部弯曲呈镰刀形。
蛹:白色,头部藏于前胸背板之下。前胸背板边缘有3-10个彼此分开的乳头状突起,每个突起上面有1根白色刚毛。腹部有2根较小的白色针状突起,长0.7mm,基部相距0.15mm。
(2)生物特征
雌虫交配后,在咖啡果实的端部钻蛀一个孔,蛀入果内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30-60粒,多者可达80粒。产卵后雌虫一直留在果内,直到下一代成虫羽化后才钻出。卵期5-9天。幼虫孵出后不离开果豆,在果豆内取食豆质。幼虫期10-26天,雌幼虫取食期约为19天,雄幼虫取食期为15天。蛹期4-9天,从产卵到发育为成虫共需25-35天,在 24.5℃时从卵到成虫平均为27.5天。雌虫羽化后几天仍留在豆内完成自身的发育,一般3-4天后性成熟,交尾后离开它发育的果实并蛀入另一果肉产卵,雌虫的数量总是占优势。
(3)发生规律
90%-100%的高湿度有利于成虫羽化。大雨也可促进成虫从落果中羽化。害虫发展的最适温度25-26℃。据了解,害虫发生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咖啡园,低于500米和高于1000米,估计发生率会下降。它喜潮湿,据在巴西和非洲几个国家的调查,在遮光、潮湿的种植园,比干燥、露天的种植园受害程度要严重得多。有些咖啡品种很敏感,如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受害重,而有些品种受害较轻,如高种咖啡C.Excelsa和大粒种咖啡C.Liberia,当然该虫的选择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4)分布地区
咖啡果小蠹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苏丹、利比亚、加那利群岛(西属)、塞内加尔、几内亚、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加纳、多哥、尼日利亚、乍得、喀麦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中非、加蓬、刚果、扎伊尔、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安哥拉、莫桑比克、费尔南多波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法)、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社会群岛、塔希提岛、伊里安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多米尼加、牙买加、波多黎各岛(美)、苏里南、哥伦比亚、巴西、秘鲁。此外在美国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南部也有报道。
(5)寄主
主要寄主为咖啡属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如咖啡、大咖啡等。此外,曾在灰毛豆属Tephrosia spp.、野百合属Crotalaria spp.、距瓣豆属Centrosema spp.、云实属(苏木属)Caesalpinia spp.和银合欢Leucaena glauca的果荚;木槿属Hibiscus spp.、悬钩子属Rubus spp.和一些豆科植物(如菜豆属)的种子;Vitis lanceolaria(葡萄属一种)、Ligustrum pubinerve(女贞属一种)的果实;酸豆Dialium lacou 。
(6)危害性
咖啡果小蠢是咖啡种植区严重危害咖啡生产的害虫,幼果被蛀食后引起真菌寄生,造成腐烂、青果变黑、果实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危害成熟的果实和种子,直接造成咖啡果的损失。据报道,此虫危害在巴西造成的损失有时可达60%-80%;在马来西亚咖啡果被害率曾达90%,成熟的果实被害率达50%,导致田间减产达26%;在科特迪瓦咖啡果受害率曾达50%-80%;在扎伊尔的斯坦利维尔,青果受害率达84%;在乌干达咖啡果受害率曾达80%;可见此虫对咖啡生产造成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它曾给一些咖啡生产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