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有一个叫“乐观的枫叶”的网友提出疑问:
为什么有些人总抓着莫言先生不放呢?是谁把莫言炒的这么热?AI功能给你答案,看看批了五年莫言的半支莲女士,一旦放下莫言,她的阅读量就会惨不忍睹,没办法只能抱莫言的大腿继续啃。其实半支莲不想再啃莫言了,可是经济实力不允许,一天不啃,这一天的生活就难以维持。
闻听此言心里总是有些不舒服,什么叫“抱大腿、蹭流量、吃软饭”,难不成我没有发表见解和看法的权利,难不成这是一言堂,只“允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提别人,对莫言的作品我确实不感冒。我不像那些自称文化主流人的人,一遇到新鲜事儿就喜欢追风,一拥而上生怕拖了时代的后腿,这才叫“啃大腿”,当年的“莫言风暴”便是如此,曾几何时莫言醉酒类、莫言纸尿裤、莫言环保、莫言语录等等像沙尘暴一样疯狂地袭来,尤其是山东高密地区更夸张,大肆叫嚣要掀起一股什么“红高梁文化”,这不是“啃大腿”是什么?
记得在“莫言风暴”的那段日子里,街头巷尾无不以“懂”莫言为荣,连行将就死的老者也在《丰乳肥臀》,青壮者无不效仿莫氏作品《蛙》中主人翁“陈鼻”,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行房事,没有一天休息下来,如果把当年的狂热放至现在,根本就不用鼓励大众生二胎要三胎,一窝一窝恐怕生的比兔子还快!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冷静下来想想,群魔乱舞式的风暴之所以狂热便有其劣根的土壤与劣根的国民才是真正的“啃大腿”。
拿国人引以为傲的《蛙》说吧,我只看到了平淡、一般、叙述的啰里啰,作品架构并不复杂,并不象某些公知主流所说的“轰轰烈烈”。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是作者对生活中美的事物形象化的表象反应,那么从《蛙》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恐怕是“恶心、低级、愚昧落后、性”等等,这恰恰又折射出了一部分中国现象的“病态心理”。
文学作品的“美”在《蛙》中突出的体现便是“贫穷、落后、性、争斗”,这又如莫言《红高梁》一般,在当年张艺谋影片中便是尺度大胆的性爱、情杀、恐怖相结合的产物,当然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是聪明的,莫言依靠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剑走僻锋”,拿一个外国人的奖来对付弱智的老百姓。这就如中国人到国外旅游一般,花钱买的是“老子坐飞机去了一趟美国”而不是抱着“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心态,我们的民族气节何在?长此以往华夏几千年文明会被这群败家“玩意儿”丢失殆尽。
现如今,呐喊,在沉默中呐喊的人更少了,知错能改的几乎没有,莫大师、莫圣人,莫主席,溢美之词听的让人脸红,当年猛夸了一番现在死不悔改,老冯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人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我倒是觉得”啃一啃“莫言的”大腿“,提一提反对意见有利于”百花齐放“,领导说了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喽。
平民老冯
有想法、有锋芒、讲真话的小人物!
原创不易 关注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