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中通社4月6日报道,美国半导体企业格罗方德正与台湾联华电子(联电)探讨合并的可能性。岛内舆论直批当局“卖完大哥(台积电)卖二哥”。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联电与格芯的合并传闻,始于两年前,但一直没有谈拢。
去年底,随着特朗普确认重返白宫,市场上一时间传言四起,称联电将迫于美国的压力,在美国投资设厂,据说牵线搭桥的还是美国在台协会(AIT)的高层人物。尽管联电方面迅速予以否认,但此类传闻的出现,无疑反映了国际政治力量对半导体产业布局的深远影响。
半导体,这个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的行业,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无论是拜登政府还是其前任特朗普政府,都对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快速发展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的一份报告揭示了这一焦虑的根源:尽管84%的美国终端客户产品中至少包含一颗在中国制造的芯片,但这些中国芯片在数量上仅占这些产品所用芯片的2.8%,按价值计算更是低至1.3%。
这一数据看似微小,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中国芯片产业正在稳步崛起,尤其是在满足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正逐步向外拓展。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时隔三年再次发布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报告,又不断的预警中国在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芯片市场份额的显著增长趋势,预计到2032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37%。
成熟制程芯片,虽不如先进工艺那般光鲜夺目,却占据了全球芯片需求的70%,是汽车行业等众多领域的基石。疫情期间芯片短缺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于成熟芯片的供应不足,这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或缺性。
面对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崛起,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试图加以遏制,从发起各种调查到考虑加税,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要减缓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步伐。
拜登政府通过补贴美国芯片企业,鼓励制造业回流;而特朗普则更倾向于利用关税作为武器,既希望促进制造业回归本土,又企图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
近期,他宣布对半导体征收25%或更高关税的提议,正是这一策略的体现。台积电已承诺在美国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建厂,这一数额远超《芯片法案》提供的650亿美元补贴,足见美国市场对全球半导体巨头们的吸引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格芯与联电合并的消息再次浮出水面,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特朗普全球贸易战的紧张氛围,以及中国成熟芯片对既有市场格局的挑战,为这次合并传闻增添了更多复杂性。
苹果与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纷纷宣布向美国本土制造投入数千亿美元,芯片设计成为其投资的重点方向。联电与英特尔、高通等美国企业的合作历来紧密,在补贴或关税政策的诱导下,联电在美国扩大产能并非没有可能。
格芯目前的市值为204.1亿美元,而联电则为168.6亿美元,格芯若要收购联电,资金是一大难题。它或许需要借债、发行更多股票,或是向其主要投资者穆巴达拉寻求支持。即便资金问题得以解决,海峡两岸的监管障碍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联电首席财务官刘启东在面对媒体询问时,明确表示目前没有任何并购案在进行,同时强调公司与所有运营地政府保持着良好沟通,并已与英特尔建立了合作关系。他承诺,对于任何提案,联电都将依据最高公司治理标准审慎评估,以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
这场世纪并购若最终落地,全球半导体版图将迎来残酷洗牌。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EUV光刻机与格芯-联电联盟的12英寸成熟产线,将在太平洋两岸构筑双重壁垒。
美国的算盘清脆作响:用先进制程锁死中国技术升级通道,以成熟产能联盟截断中国芯片出海之路,最终将全球半导体贸易切割成"美洲技术圈"与"大陆供应圈"的平行体系。
而台湾半导体三十年积累的技术火种,则最大可能是要被当作战略燃料投进地缘博弈的熔炉……芯片技术"全球化已死"的判词,或许将会在晶圆厂的轰鸣中加速应验。
美国一边高喊"去风险化",一边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推向更危险的断层,在这盘以国界为棋格的大棋局中,格芯与联电的并购传闻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下潜藏的是美国重塑半导体秩序的铁幕雄心,即不仅要主导技术标准,更要掌控产能流向,让每一颗驱动智能世界的芯片,都烙上星条旗的硅基印记,从这一方面看,无疑是技术霸权的具体显现。
芯片之争的下半场最悲哀的地方或许是:没有谁能真正控制这场战争,所有人都在被战争的惯性拖向未知的深渊。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