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帽子不仅御寒,还是一种装饰。古人就更讲究了,帽子还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什么阶层戴什么样的帽子,千万不能搞错。每个朝代的帽子样式又有很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古人分为君主,官员,士人和平民这四类。
先秦时期。
在西周时期,在重大场合,周王、诸侯和卿大夫都戴“冕冠”,只是规格不一样。
冕冠以木质或玉质的“冕板”为顶,前后垂挂玉珠串(旒),旒数象征等级(天子十二旒,诸侯递减)。就文化意义来说,冕旒的作用是“垂旒蔽明”,寓意帝王不视非、不视邪。商周多用麻、丝,缀以玉、珠等珍宝,作为冕旒,体现“以玉比德”。
冕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臣子不能直视君主的面容,增加了君主的威严和神秘感。君主也不能随便摇头晃脑,要保持自身的威仪。
先秦的庶民多以布巾包头,称“帻”,没有专门的帽子。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冕冠成为了皇帝的专用帽子,因此,皇帝即位也叫“加冕。”冕冠作为皇帝最隆重的礼服,一直延续到明朝。
但皇帝整天戴冕冠也很不舒服,于是秦始皇又发明了另一种皇帝专用帽子,通天冠,也称高山冠。通天冠一般作为皇帝的常服,地位次于作为礼服的冕冠。这种帽子,其形如山,正面直竖,以铁为冠梁。通天冠一直延续到明朝,清朝才被废止。
官员和士大夫一般戴“高山冠”和“法冠”等,材质与纹饰区分等级。
普通老百姓无权戴冠,仅以布巾裹头,如“黔首”以黑巾束发,或披发无饰。
隋唐时期。
在保留冕冠的基础上,唐太宗又创制了翼善冠。帽子的前面折角,两个“翅膀”朝上,像一个“善”字,所以叫做翼善冠,用以日常佩戴。我们来看看《步辇图》中唐太宗的翼善冠。
下图是明朝皇帝的翼善冠。
隋唐时期,服饰最大的变化就是,幞头的兴起。
幞头实际上是由包头布演变,两脚下垂,是唐代官员常服。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的“乌纱帽”,就是这时候开始的。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开始被称为“垂脚”或“软脚”。
宋朝,官帽的幞头脚加长了,被称为展脚幞头。
宋朝官帽的“翅膀”(幞头脚)又长又直,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在一次朝会中,赵匡胤发现百官总喜欢交头接耳,于是就把官帽的幞头脚加长,且用铁片硬化。这样一来,官员交头接耳的话,帽子的翅膀就会打架,果然朝堂的风气为之一转。
宋朝的士子戴方顶巾或软幞头,苏东坡所带的高筒四方头巾就风行一时。
城市平民、地主仍以布巾为主,部分富商可戴简化幞头。农民多戴竹编斗笠或麦秸草帽,兼具遮阳避雨功能。
元朝的时候,游牧风格非常明显。
皇帝戴钹笠冠。这种帽子中央较高,如同半个倒扣的铁锅,最顶上还有一个金属的尖纽,远远看去就如同一只铜钹,又像一种圆檐斗笠,于是被叫作“钹笠冠”,这种帽子还装饰珠宝、金线,游牧风格鲜明。
官员和百姓也戴钹笠,但不能用金玉作为装饰。
受蒙古人的影响,元朝的百姓还普遍戴瓦楞帽(毡制,帽檐折叠如瓦楞),轻便耐用,元曲壁画中常见。
明朝恢复汉制。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全面恢复汉制,皇帝佩戴冕冠和翼善冠。
官员恢复了乌纱帽,以铁丝为框,外覆乌纱。与宋朝相比,明朝官帽的两个翅膀缩短了,变宽了。
明代士子常戴四方平定巾,儒巾等。
明朝的普通百姓平民沿用布巾,部分戴毡帽。
清朝的又一次游牧化。
皇帝废除了冕冠和翼善冠,夏天戴夏冠(斗笠形,缀东珠),秋冬戴冬冠(圆顶翻檐),用帽顶佛像象征权威。
官员则戴斗笠帽,以帽顶材质(红宝石、珊瑚等)区分品级,孔雀翎示尊贵。
士绅流行戴瓜皮帽。黑缎小帽;平民可戴草帽或毡帽。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