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加深,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24年,多家银行在披露年报的同时,也发布了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展示了其在ESG领域的实践成果。从绿色信贷规模的显著增长到绿色债券发行量的跃升,再到ESG主题理财产品的创新,银行业正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然而,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银行ESG实践也面临着短期回报压力、信息披露标准不完善等多重挑战。
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银行业ESG实践的亮点
根据已披露的2024年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多家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一年实现了大幅增长。例如,中国银行境内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99%;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7817.32亿元,同比增长22.55%。此外,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机构的绿色贷款余额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主要投向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
除了绿色信贷,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建设银行2024年累计发行境内外绿色债券1073亿元,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1863.90亿元。招商银行则助力32家企业发行68笔绿色债券,主承销规模达248.35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这些数据表明,银行业在绿色投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短期回报压力与信息披露难题:ESG实践的隐忧
尽管银行业在ESG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短期内财务收益不显著的问题依然存在。某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绿色金融和ESG投融资领域的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带来显著的财务收益,这可能导致银行在决策时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此外,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了银行在ESG实践中的深入发展。部分企业在履行ESG责任时,仅停留于形式化的信息披露,甚至有企业通过“漂绿”手段将非绿色项目包装成绿色项目,这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给银行带来了经营风险。
与此同时,ESG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尽管银行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SG主题理财产品的创新仍有待拓展。投资者对ESG理念的接受度不高,进一步制约了金融机构在ESG领域的影响力。工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部分投资者对ESG投资的超额回报缺乏感知,相关教育的缺失也使得投资者对其实际意义和潜在价值缺乏足够兴趣。
政策与制度保障:推动ESG实践的关键
针对银行ESG实践面临的挑战,专家建议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葛龙认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体系建设,并鼓励地方探索创新,包括地方碳市场深化改革、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等。此外,监管部门近年来也陆续出台具体举措,例如《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旨在健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
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多家银行积极推动ESG金融产品创新。例如,兴业银行针对上市公司ESG治理特性,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并将ESG相关风险评估体系全面运用到企业金融、零售金融、同业金融三大业务条线的授信流程中。农业银行则通过披露促管理,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新要求,夯实可持续信息披露基础。
结语
银行业在ESG领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进展,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快速增长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短期回报压力、信息披露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制约着银行ESG实践的深入发展。未来,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推动ESG金融产品创新,提升投资者对ESG理念的接受度,将是银行业在ESG赛道中实现从理念到实效转化的关键。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