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潇
在新媒体技术重塑传播生态的当下,传统媒体人面临技术迭代与职业转型的双重挑战。作为兼具内容生产专业性与社会洞察力的群体,其发展路径需在技术应用、平台运营及职业素养等维度实现突破,以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需求。
一、技术赋能:重构内容生产逻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推动传统媒体人从单一内容生产者向技术整合者转变。例如,4K影像、AI修复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题材的再创作中,如央视新闻《彩绘中国·觉醒》项目,通过修复上色技术将历史胶片转化为沉浸式视听内容,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专业叙事能力,又借助技术手段强化了用户的情感共鸣。此类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人需掌握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VR)等工具,将技术深度融入选题策划与内容呈现中,以提升传播效能。
二、平台运营:用户思维与多终端适配新媒体平台的核心逻辑在于“用户导向”与“场景适配”。传统媒体人需突破“编辑思维”定式,转向精准化、分众化运营。例如,腾讯网在报道迈克尔·杰克逊葬礼时,针对PC端与移动端用户需求差异,设计差异化的内容形态,体现了平台化运营的灵活性。此外,人民日报新媒体打造的“复兴大道100号”线上VR展馆,通过跨平台联动实现传播场景的无限延伸,为传统媒体人提供了“内容+技术+平台”融合的范例。
三、职业素养:新媒介素养与心理调适面对信息过载与算法推荐机制,传统媒体人的核心竞争力需从信息传递转向价值引领。这要求其提升新媒介素养,包括信息鉴别力、跨平台协作能力及舆情研判能力。同时,职业转型中的心理调适亦不可忽视。作为心理分析师,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人需正视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通过持续学习与跨界合作重塑职业认同。例如,彭博社预判纸媒印刷终将消亡,但其内容生产的专业性与数据分析能力仍为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凸显了“内容为王”与“技术为翼”并重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并非传统媒体人的“终结”,而是职业价值的再定义。通过技术赋能、平台化运营及素养升级,传统媒体人可突破固有边界,在内容深耕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从“信息把关人”到“价值引领者”的跨越。这一转型过程,既是职业能力的重塑,亦是媒体生态多元共生的必然选择。(作者系著名媒体人、心理分析师,西南政法大学校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