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份,25岁的毛泽东从长沙出发,经汉口,换乘京汉铁路火车第一次进京,准备参加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发起的赴法勤工俭学。
毛泽东抵达北京不久就搬进了当时的景山东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东夹道的一个院子里。
熟悉景山一带的人,十有八九都知道这片儿有一个毛泽东故居,有人说是在吉安所左巷,也有人说在三眼井胡同,其实说的都没错。
三眼井胡同的北边,是清朝宫女嫔妃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叫"吉安所",而东边的吉安所左巷,正对着三眼井胡同的中段。由此我们推断,吉安所左巷的毛泽东故居,跟三眼井的毛泽东故居,原本就是一个地方。
当时毛泽东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经济并不宽裕,据说连路费都是从朋友那儿借的。
所以他在北京的住所也是和别人合住的,相当于集体宿舍,共有七个人住在一起,自然条件也好不到哪去。
后来,本来以赴法勤工俭学为目的来京的毛泽东被列在出国名单中,他却有了新的决定。
三眼井胡同
毛泽东觉得出国,学习新的事物,新的道理固然重要,但好好了解我们自己国情,考察我们当下社会的状况更重要,并最终留了下来,成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书记员。现在成了北大学生最自豪的一件事,“当年毛主席曾经是我们的图书管理员”。
当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月薪是8块钱到15块钱。换算成现在的货币,相当于800到1500块钱。
而同时期系主任李大钊,月薪80块钱,相当于现在的8000块钱,而作为自由撰稿人的鲁迅先生,月收入高达300元,相当于现在的3万块。
如此说来,毛泽东当时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就这样每月还得往老家寄钱,难怪要住在三眼井的集体宿舍里。
毛泽东在这儿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并开始接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这对他后来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1919年7月毛泽东回到了湖南,逐渐开始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毛泽东在北京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他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就在吉安所左巷的这个集体宿舍里,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目前三眼井已经被列为北京25片历史保护街区之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历史原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