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晚机器人扭秧歌、Deepseek引爆互联网,2025年开年便掀起了一阵热议的AI革命,人们的目光前所未有地注视着科技与自身交错的命运链路。3月14日-16日,享誉国际的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也将带着自己的突破性作品《恐怖谷》,与上海观众见面。
THEORY
“恐怖谷”理论
我注意到,在向“让机器人看起来像人”的目标攀登的过程中,我们对机器人的好感度逐渐增加,直到我们来到一个山谷,我称之为恐怖谷(Uncanny Valley)。
日本机器人学家
森政弘
当机器人与人类过于相似的时候
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份来自剧场的答案
#001
德国|当代剧场先锋
创意呈现|“3A抽象之作”
RIMINI PROTOKOLL
里米尼纪录剧团
成立于2000年的里米尼纪录剧团(Rimini Protokoll)是欧洲最为著名的德国独立剧团之一,也是当代“纪录剧场”的开拓者与代名词。他们的作品不邀请专业演员参与表演,不采用经典文本构建框架,而是让普通人的日常发生在剧场,乃至剧场之外的“叙述空间”,与观众形成强互动的关联,从而挑战以“扮演的真实”为准则的传统戏剧,重塑了我们对剧场艺术能够“真实的扮演”的认知。
里米尼纪录剧团的作品曾受邀在世界各地的戏剧节展演,并多次获得柏林戏剧节的“十大最值得关注作品”。2018年,他们的全球系列作品《遥感城市》(Remote X)以上海背景亮相,通过独特的公共空间体验,从城市的“宏大叙事”中勾连个体的“微观存在”,收到了广泛热议。《后戏剧剧场》的中文译者、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李亦男也给予了高评价——“通过里米尼纪录的剧场作品,观众的美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剧场。”
2025年,里米尼纪录剧团的又一力作《恐怖谷》(Uncanny Valley)将来到上海首演。此次他们的目光将对准社会的进行时态并将其延伸至可预见的未来。该作品在欧洲演出后,受到了无数好评,引发了诸多对于科技命题的思考。
PRESS
媒体评价
《舞台报》The Stage
《恐怖谷》既是一次技术尝试,也是一次哲学的实践。
《南德意志报》
Süddeutsche Zeitung
“这能重温起十年前人们对戏剧的痴迷。”
剧评网站 Everything Theatre
“整部作品提出了许多关于权力游戏和社会行为的问题,值得写成博士论文,而不只是一篇戏剧评论。”
《勃兰登堡汇报》线上版MAZ-Online
“每一刻都是亮点。”
#002
打造|近未来剧场形态
演绎首个|没有 “人” 的舞台
UNCANNY VALLEY
恐怖谷
导演斯蒂凡·凯吉(Stefan Kaegi)首次与作家兼剧作家托马斯·梅勒(Thomas Melle)合作,他们制作了一个与托马斯相似的电子替身。在《恐怖谷》的演出中,它将代替真人出现在舞台上,直面观众进行对话。这也是首个只有机器人表演的舞台。
它拥有人类的身形,人类的肌理,人类的毛发;穿着人类的衣服;坐在人类的沙发上。他被精确编写出每一个细节,表现得尽可能像一个人类,直到他展示出零部件裸露在外的“后脑勺”。他娓娓道来两段不同的故事:关于作家“我”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
当一个试图模拟真人的机器人与另一个被誉为拥有“计算机大脑”的真人在这个场域里交汇,“科技”关乎“人类命运”的哲思被前所未有地拉近,近到每一位观众都看见此间的差异。在高度人工的戏剧和文学领域,里米尼纪录剧团展示的正是剧场所亟需的一种新式美学,它试图向未来的伦理学提出一个惊心动魄的问题。
《恐怖谷》探讨的不仅是“机器人究竟可以和人有多相似”,而是试图在真实性被混淆的时刻里建立一条泾渭分明的警示线——
机器人原型 托马斯·梅勒 Thomas Melle
“我想要说的是,关于身份、表现以及当一个人本身被替代并且所有违规行为都被排除时,会发生什么。”
#003
模拟|1v1沉浸式图灵测试
观众能否|通过人机考验(?
UNCANNY VALLEY
恐怖谷
考虑到演出的特殊性,并进一步增加观演体验,每位入场观众将领取一只收音机和一副耳机,在演出过程中佩戴,以便近距离收听机器人与“你”的私人对话。它模拟图灵测试的结构,抛出多个挑战性的问题,并且在最后挑衅每一位在场观众——
可是,究竟是哪里来的自信,
让您在电脑要求您做出选择时,
选择了“我不是机器人”?
这场分辨真实与虚假的剧场实验由此揭开了它更为大胆的动机。实际上,“恐怖谷”的惊悚之处不在于它的理论,而是把“恐怖谷”置于当代语境后所引发的一连串悖论:机器被制作地越来越像人,以获取认同感。而社会对人的诉求却是越来越像机器,以防止出错。这个愈发混淆、被推至伦理高地的相似性,究竟是技艺的?还是人为的?
《恐怖谷》希望观众享受每一次心跳加速、汗毛竖立、后脊发凉的瞬间,这些思考都会成为明确你作为人类身份的前提。作品正是以科技之名劈向戏剧亘古的“现场性”,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能量流动转换成一种更为单向的交流,从而制造了一个剧场难得的奇迹时刻——观众成为了演出中唯一不规则、随机的组成部分。而这场展示科技力量的实验之作,可以理解为一次从机器人视角,洞察到人类之美的凝视。
当技术试图用“完美”来覆盖不规则性时,恰恰是人类的“不完美”破开了这层异化的浪潮。让“去人类中心化”的舞台变成一场“人类再发现”的庆典。
机器人原型 托马斯·梅勒 Thomas Melle
“这是一场庆典。去庆祝那些不规则、偏离,错误本身。”
如果你认为
自己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请来到现场
为每个“错误”鼓掌
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
《恐怖谷》
演出时间
2025年3月14日 19:30
2025年3月15日 14:00
2025年3月15日 16:30
2025年3月15日 19:30
2025年3月16日 14:00
2025年3月16日 16:30
2025年3月16日 19:30
演出地点
YOUNG剧场·绿匣子
演出时长
55分钟
演出配音
德语、英语、中文(现场自选)
演出票价
¥200
本次演出不设置选座
限时优惠
即日起至2月20日 11:55
可享首周85折优惠
主创团队
概念、文本、导演:斯蒂芬·凯吉
文本、身体、原音:托马斯・梅勒
设备:埃维・鲍尔
电子仿生制作:奇思特效电影公司
硅胶头制作与艺术加工、皮肤和头发:汤米・奥帕茨
(2023年)硅胶头的制作与艺术加工及上色:伊娜・乔乔尔;植发:苏珊娜・朗;安装系统与电子仿生修复:约尔格・施泰格米勒 / 施泰格米勒雕塑工作室
戏剧构作:马丁・巴尔德斯-施陶贝
影像设计:米科・盖斯特尔
音乐:尼古拉斯・内克
里米尼纪录剧团制作经理/巡演管理:莫妮卡・法拉利
灯光设计/巡演灯光:罗伯特・拉西格、马丁・施韦明、丽莎・埃斯魏因
音效与视频设计/巡演音效视频:亚罗米尔・泽祖拉、尼古拉斯・内克、马努埃拉・希尼纳
Concept, Text & Direction: Stefan Kaegi
Text/Body/Voice: Thomas Melle
Equipment: Evi Bauer
Animatronic: ChiscreaturesFilmeffects GmbH
Manufacturing and Art Finish of the silicone head / coloration and hair: Tommy Opatz
(2023) Manufacturing and Art Finishing of the silicone head and coloring: Ina Chochol; Hair punching: Susanna Lang; Mounting-systems and rework animatronics: Jörg Steegmüller/Steegmüller Skulpturen
Dramaturgy: Martin Valdés-Staube
Video Design: Mikko Gaestel
Musik: Nicolas Neecke
Production management Rimini Protokoll / Touring: Monica Ferrari
Light Design/Touring: Robert Läßig, Martin Schwemin, Lisa Eßwein
Sound- and Video Design/Touring: Jaromir Zezula, Nikolas Neecke,Manuela Schininá
这部由里米尼纪录剧团出品的作品,最初由慕尼黑室内剧院制作,并与以下机构联合制作:柏林艺术节沉浸单元、多瑙河当代艺术节(克雷姆斯)、费奥多尔・叶卢廷剧院(莫斯科)、米兰表演艺术三年展 “雾” 单元(米兰)、加泰罗尼亚塔多艺术节 “旺季” 单元(赫罗纳)、乌得勒支春季艺术节。
演出版权:罗沃尔特戏剧出版社,汉堡附近的赖因贝克
This play from Rimini Protokoll has originally been produced by the Münchner Kammerspiele, in coproduction withBerliner Festspiele Immersion, donaufestival (Krems),Feodor Elutine (Moscow), FOG Triennale Milano Performing Arts (Milano),Temporada Alta-Festival de Tadorde Catalunya (Girona), SPRINGUtrechtPerforming rights: Rowohlt Theater Verlag, Reinbek bei Hamburg
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支持
suppor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Shanghai and the Goethe-Institut China
里米尼纪录剧团
2000年,赫尔嘉德·豪格、斯蒂芬·凯吉和丹尼尔·魏策尔共同创办 “里米尼纪录剧团”,此后一直在这一名下以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开展创作。他们以一部部作品拓展戏剧的表达手段,从新的角度审视现实。里米尼纪录剧团经常与学识丰富、能力出众的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创作舞台作品、干预、情景装置和广播剧作品。此外,他们还乐于将空间、社会秩序转化为剧场作品。他们的很多作品都以互动性以及对技术的灵活应用见长。
她们的作品“All right. Good night.” (2022), “Chinchilla Arsehole, eyeye” (2020), “Situation Rooms”(2014), “Wallenstein”(2006) and “Deadline”(2004)均受邀参加柏林戏剧节。此外,里米尼纪录剧团还曾荣获米尔海姆戏剧奖(获奖剧目Karl Marx: Der Kapital, Erster Band,2006年)、德国浮士德戏剧奖、瑞士联邦文化事务局戏剧大奖、欧洲戏剧奖、威尼斯戏剧双年展银狮奖、德国广播剧奖和战争盲人广播剧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