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2月11日,烟台黄渤海新区锣鼓喧天、渔灯璀璨,第33届渔灯节如约而至。烟台大学海洋学院“渔灯引航”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队(团队荣获2024年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联合青帆公益发展中心、古现街道、大季家街道,以青年之力深度参与节日巡游与渔灯制作活动,获烟台日报报道。
巡游盛况: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碰撞
巡游队伍在近两公里的八角大街上尽情展现出了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成员身着古韵,手持渔灯参与其中,引得围观群众连连点赞,拍照记录下这传承百年的鲜活画面。在随后的表演舞台上,更有传统渔家舞蹈与现代舞蹈交相辉映,锣鼓表演节奏明快、气势磅礴,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氛围;花车巡游还原了渔民们出海捕鱼、收获满满的场景,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海阳大秧歌压轴登场,用粗犷的鼓点、翻飞的红绸、矫健的舞步,让队员们沉浸式体验渔家文化盛典。
渔灯制作:一盏灯背后的百年传承
在渔灯制作展示区,实践队成员现场演示渔灯制作过程,一盏盏以竹篾为骨、彩纸为衣的渔灯,在手中逐渐成形。队员海231-2班曹皓雯、海243-2班张子渊一边制作一边向围观游客讲解:“最早的渔灯是用萝卜或南瓜挖空制成,灯芯是棉花卷成的火柴,倒入花生油点燃,寄托着渔民对平安归航的祈愿。渔民将渔灯放置于家门口、海岸边,既为渔船引航,亦祈求丰收。”随着时代发展,渔灯材质从天然果蔬演变为纸竹工艺,但其核心象征始终未变:灯光代表希望,承载着“风调雨顺、人船平安”的朴素愿望,更深层次则体现了渔民与海洋“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
从一盏渔灯到万家灯火,从闯海生存到拓区发展,渔灯节的演变见证着一代代人的守护与创新。 “渔灯引航”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队以青春之名,架起了传统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坚信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百年渔灯”,未来定能长明。
通讯员 白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