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某书协“入围入展作者每人收费1500元”事件——
摒弃“收割思维”,莫把作者当韭菜,文化产业化不是“产业化作者”
□作者:冯华(二马头陀)
近日,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有关该市首届中青展的征稿启事,甫一发布就在书法圈引发巨大波澜,其中推出了重大“创新”举措,“所有入围参展作者每人收取1500元宣传推广费”的规则,像极了超市的“捆绑销售”——只不过这里卖的是书法艺术的尊严,送的是协会的吃相难看。
杭州市书协在征稿启事中和次日发布的视频中均解释说,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展览采取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的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子”。愿意创新固然是好的,书坛也的确需要创新。不过,沿着其初衷,但凡往深里想一步,我们仍不免仍产生三大疑问不吐不快:
疑问之一,若入围作者拒交1500元“宣传费”,其作品是否会被踢出入围?您这是卖门票还是办展览?
网友在评论区提出的具体问题很有道理:在评审公示入围名单后,如果入围名单中有人不愿意交这个所谓的1500元宣传费,那不愿交钱的作者作品是否就不能参加展览?假如一大部分作者都不愿交,那是不是就只展出很少一部分愿意交钱的作者作品?那这个展览办得还有意义吗?
再假如,评审结束后,让入围作者先交钱再公示,如果有人不愿意交,那是不是还要从评审未入围的作者中再进行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多次评审,一定要凑足规定的入展作品数量?如果真这样进行的话,入展作品的质量还能得到保证吗?
倘若多数作者捂紧钱包,展览现场难道要上演“书法界空城计”——墙上挂的尽是催促缴费的通知单,而非书法作品。若主办方为凑足展品数量,从落选者中紧急“补录”,这场景简直堪比菜市场挑剩菜:第一次挑的是白菜,第二次捡的是菜帮,第三次只能对着烂叶子大摇其头勉为其难。试问:当展览变成“交费者联欢会”,评审标准与艺术价值还剩几斤几两?
疑问之二,“文化产业化”就是“产业化作者”吗,“人文经济发展新路子”就是开收“宣传推广费”吗?
有人替书协鸣冤:“收费是为探索文化产业化!”这话翻译成过来便是:没钱办展?那就让作者众筹!照此神逻辑,“文化产业化”大可升级为“产业化作者”。
有网友在评论区指出此次杭州市书协征稿启事中一个不易被察觉的现象:“入展者分文没有,无任何奖金,还要交1500元费用;而同时可对比的是评上组织奖的却有奖金奖励,这不就是导游带团人多返利模式吗?这次杭州中青展厉害,居然返5000。可悲啊!”
有网友进一步戏言:“交钱这个方式也挺好的,地市级书协入展交费1500元,省级15000,中书协入展交15万。有钱的投,没钱的滚蛋。中书协比赛入展名额1000个*15万=1.5亿元,一年办它四五次比赛,发大财了。想想都激动!”
当然,这是网友跟杭州书协开玩笑的说法。中国书协展览和大部分省市官方协会展览现在都不收费,N年前曾经收过几十块的参评费,现在普遍都不收了。不收费的征稿模式已经持续多年,为广大作者所认可,体现了文艺界对普通作者的关爱和尊重。
我个人推测,此事之所以如此,不排除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杭州书协也是被别人忽悠了,被别人所谓的“文化产业化”说辞忽悠了——你照常办展,我来做宣传推广,每个人收1500宣推费,既然投稿者都想入展,这宣推费咱不愁收不来,你看,社会上不是有很多老同志愿意花钱去出书搞自我宣传吗?
然而,这种思路的根本错误在于,他们把书法展览当成了消费行为,把作者们当成了韭菜,以为只要征稿启事一发,以所谓“宣传推广”作噱头,自然人人交费,各主办方自然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协会也可分得一杯羹。果真如此,杭州市书法家协会还是思维太幼稚了。
或许,书协真被“文化产业化”的迷魂汤灌醉了。他们似乎忘了:书法作者不是网红主播,展厅更非网络直播间——创作者投稿,是想以艺术水准公平竞争入展入会资格,而非愿花钱买“老铁双击666”。当协会把征稿启事写成“招商说明书”,把作者当成“付费用户”,这哪里是市场化,分明是菜市场。
疑问之三,“收割”思维还能走多远?
这场闹剧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撕开了某些协会的遮羞布:服务作者是假,算计作者是真。他们算准了基层作者渴望入展的心态,便给艺术梦想明码标价;他们打着“宣传反哺”的旗号,实则是让创作者自费打工——既要熬夜创作,又要掏钱买吆喝,堪称“为爱发电PLUS版”。
极而言之,若真按此套路发展,书法展赛未来的荒诞图景已清晰可见:
——评审现场,评委手持POS机,“笔法精妙+刷卡爽快”者优先入展;
——展览开幕式上,剪彩仪式改为扫码付款仪式,背景音乐播放“恭喜发财”;
——作者家门上,没有交费的作者收到催款通知单,和水电气暖通知单粘在一起在风中凌乱……
最后总结一下,我想说的是:书法展览不是充值游戏,不良倾向应当及时刹车。
某些协会似乎搞混了艺术展赛与网游氪金的本质区别。在游戏里,充钱能变强、氪金可屠龙,那是商业规则;但在书法领域,用金钱兑换展览资格,无异于给艺术套上狗链。当入展变成“充值游戏”,当创作沦为“付费玩家体验”,书法展览的精神内核早已被掏空。
这正是本号连续发声,试图反对和制止这种错误倾向的根本原因。
更可悲的是,这种逻辑如果成立并被其他协会效仿,会进一步制造恶性循环:作者为回本而迎合评委,评委为收费而降低标准,协会为创收而批量收费办展……最终,展厅里堆满的不是墨香,而是铜臭;观众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价签。若连官方书协都沉迷于“充值即正义”的生意经,书法传承的脊梁骨怕是真要被打折了。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冯华(二马头陀),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秘笈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