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餐’已然摆上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来源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周学津
DeepSeek引发的AI医疗浪潮涌向医院,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宣布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医护工作者们也在讨论:“医院准备接入DeepSeek,我们该做哪些准备?”“‘技术大餐’已然摆上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最需要准备的就是一双观察新技术的眼睛和一颗拥抱新技术的心。”2月17日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洋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由于多年来一直关注AI医疗、医工交叉领域新进展,在他看来,医院接入DeepSeek或是将其他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到医院各场景后,不能机械地将其理解为要“分一杯羹”的搅局者,而是要看作协作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人工智能(AI)办公室主任张永波看来,面对澎湃而来的AI医疗浪潮,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技术认知升级,去学习DeepSeek的底层逻辑(如AI算法原理、数据训练模式)、功能边界(辅助诊断/报告分析/病历管理等)及局限性(误判场景、数据依赖程度),建立对AI工具的理性认知。“要注意AI对工作流程的重构,逐渐适应‘人机双审’模式,要慢慢从单纯技术执行者转向临床策略制定者。”
“医护人员要逐步加强技术学习和人机协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全场景AI协作的新情况。同时,面对AI技术的快速迭代,医护工作者也要持续更新知识储备,成为人工智能专家不是我们的目标,但最起码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胡洋说。
“AI虽然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但我们更需要学会筛选、解读这些信息,应当知道如何让这些智能工具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它带偏了方向。”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谭熠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随着AI系统的普及,医患之间可能也会有更多关于AI对疾病判断的讨论,医生需要做好解释和沟通的工作,确保患者的信任。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护理部主任熊勇坦言,医护工作者应该了解AI医疗的隐私泄漏风险,确保患者知情权,拒绝将决策权交给算法。“新技术工具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要面临转型,但医疗的人文内核是不变的,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多位临床医生处获悉,医院本地化部署DeepSeek后,利用大模型可以根据具体的医疗需求,进一步提纯出符合具体的医疗需求和应用场景的理想模型。“医生可以成为需求的提出者,换言之也可能成为未来某个医疗产品的‘产品经理’。”杭州医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童清霞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这将加速相关医疗创新成果的转化。
医院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实现能力后,是否会影响市场上医疗技术提供方的业务规模?童清霞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需求的多样化,促生合作的多样化。“医院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医疗技术提供方的业务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通过合作与创新,双方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动医疗服务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童清霞说。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医脉通
一个30岁、刚刚结束规培的男医生,可以嫁吗?
首位中国医生!王拥军教授荣获国际卒中领域临床研究最高奖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