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更名,亦是寿险行业中资化趋势的缩影
《中国科技投资》李璟
1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网站发布批复信息,同意中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东方嘉富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是2025年我国首家正式更名的保险公司。
这一更名背后,是公司股权结构调整的重要成果,也是寿险行业中资化趋势的缩影,中国保险市场中从合资转为中资的险企案例并不罕见,尤其近年来随着外资股东逐步退出部分企业,中国资本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实现对这些合资险企的控股,中法人寿、恒安标准人寿等均是如此。
未来,这类公司将如何通过品牌重塑、产品优化和科技赋能,突破困境、开拓新局面,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更名背后的亏损和契机
中韩人寿成立于2012年11月,最初由浙江国贸集团作为中方股东,与韩方股东韩华生命保险株式会社(韩华生命)共同设立,成立之初,浙江国贸集团和韩华生命保险各持股50%。
后来,股权几经变动,2016年8月,浙江国贸集团将所持中韩人寿50%股权转让给浙江东方金融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东方),浙江东方成为第一大股东。
2022年7月,原浙江银保监局批准中韩人寿注册资本从15亿元增加至30.012亿元,浙江东方和另外五家国资背景公司认购相应新增注册资本。本次增资后,浙江东方持股比例升至33.33%,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单一股东持股上限,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韩华生命保险在2022年的增资中未参与,持股比例降至24.99%。
业绩方面,中韩人寿曾持续陷入亏损阴霾,2012年至2023年一共十二年间,中韩人寿仅在2020年实现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历年财报数据,2012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0.21亿元、-0.56亿元、-0.74亿元、-0.93亿元、-1.34亿元、-1.42亿元、-1.19亿元、-1.46亿元、0.08亿元、-1.17亿元、-2.98亿元及-3.27亿元。
直至2024年,中韩人寿才扭亏为盈,打破了连续多年的亏损阴霾。根据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2.10亿元,净利润0.10亿元。
投资收益方面,中韩人寿2023年投资收益表现不佳,亏损额度为2.25亿元,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0.03%和2.94%,而2024年在权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投资收益显著提升,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5.23%和7.94%,远超上年同期水平。
作为浙江首家国有控股全国性寿险公司,中韩人寿深耕浙江市场,并逐步拓展至长三角地区。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布局方面,中韩人寿其实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和高净值客户服务领域表现突出,近年来不断优化保险产品结构,推出了涵盖健康、养老等多个品类的保障方案,还依托股东资源优势,成立了高端客户家族财富管理服务品牌“东方和聚家族办公室”,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规划和传承、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合法分离、家族企业平稳交接等个性化和高品质的家族服务。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外资寿险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外资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但中资险企通过加强自身竞争实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保险公司在中资控股后,能避免中外资股东股权对等情况下经营管理决策中可能出现的“顶牛”现象,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中型合资寿险公司困境
像中韩人寿这样,由中外合资创立的中型寿险公司,在面对行业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且由于是合资企业,管理与文化融合的挑战也是存在的。
在中国寿险市场,头部企业如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广泛的销售网络以及丰富的客户资源,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公司不仅在个险渠道深耕细作,还在银保渠道广泛布局,尤其在分红险等产品的销售上表现突出,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相比之下,中小型寿险公司则面临着诸多困境。它们在品牌建设上投入有限,导致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足,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头部企业相抗衡的品牌形象。市场份额方面,中小型寿险公司占比相对较小,受限于有限的资源和较窄的业务范围,在市场拓展上步履维艰。资源整合能力的欠缺更是让这些公司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难以灵活调配资源以应对挑战。
以中韩人寿为例,自成立以来的12年间,累计亏损超过15亿元,这一数字直观地反映了中小型寿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艰难处境。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险企在产品设计上往往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创新,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在销售渠道拓展上,受限于资金和人力,难以像头部企业那样实现多渠道均衡发展;在客户获取方面,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和产品竞争力有限,获取新客户的成本居高不下,客户忠诚度也难以提升。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中小型寿险公司在与头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转型与破局
像中韩人寿这样,从合资转为中资的险企案例并不罕见,从它们转型后的现状,我们可以找出一些此类公司的转型机会和方向。
中法人寿原为中法合资企业,由中国邮政集团与法国国家人寿保险公司(CNP Assurances)共同出资成立,在法国股东逐步退出后,中国邮政集团成为中法人寿的唯一股东,公司转型为中资独资险企。中法人寿转型后,主要面临业务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仍在寻求突破。
恒安标准人寿原是中英合资企业,由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公司与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Standard Life)共同成立,2020年,英国股东标准人寿退出股权,中国泰达控股实现100%控股,公司转型为中资寿险公司。完成中资化后,恒安标准人寿不断加码养老保险和健康险领域,尝试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增长机会。
民生人寿曾是中外合资企业,由中国资本与境外资本共同出资成立,虽然未完全中资化,但近年来外资股东比例逐步减少,中资股东占比不断增加,体现出类似的趋势。
中韩人寿伴随着更名,管理层也发生了重要变动,2022年8月,中韩人寿原总经理桂文超离职,由张希凡接任。张希凡的任职资格于2024年12月获得监管部门核准。张希凡早年任职于媒体机构,后加入保险业,先后任职于美国友邦保险、中英人寿、中德安联人寿、美国大都会人寿、中宏人寿等。
2024年1月,中韩人寿公告称金朝萍不再担任董事长,由何欣接棒,但目前为止,何欣的任职资格尚未获得监管部门核准。何欣系审计出身,曾供职于普华永道,于2017年加入浙江东方,现任浙江东方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
东方嘉富人寿通过更名正式从合资险企转变为中资险企,这一变化不仅是品牌形象的升级,更是市场定位的重塑。新品牌“东方嘉富人寿”与控股股东浙江东方的品牌形象更为契合,能够更好地传递公司新的定位和股东实力,摆脱以往合资寿险公司的品牌形象。
在产品优化方面,东方嘉富人寿将深耕健康险和养老险领域,结合中国老龄化趋势开发养老保障型产品,同时针对高净值人群推出定制化寿险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公司还将推动产品数字化,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以适应市场对保险产品供给与需求的改变。
作为浙江省属上市金融控股平台,浙江东方在信托、期货、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业务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东方嘉富人寿将发挥中资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网络优势,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