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的消息一公布,就引发了市场的躁动,但可惜的是,行情并无大的起色。那么长期资金究竟会不会入市,又会对A股的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趁着假期,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一话题。
一,长线资金入场的难点
A股长期以来都缺少长期资金,最近这一年,管理层打通各种堵点,引入长期资金。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险资,只是长期以来,险资对A股的兴趣一直不大,虽然大家都知道,A股比债市更有价值,但眼下险资配置到A股上的比例大概只有10%左右,市场就是那么无情。
实际上大多数人会有两个认识误区:
其一,认为险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所以只敢做固收类产品,实际以平安为例,这些年没有少买地产资产,那雷不是比股市更狠,但也没有看到平安收手啊!其二,认为险资对盈利没有追求,实际并非如此,事实上很多分红险2.5%的刚性兑付,眼下几乎没有资产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红利股可能是最为接近的。
所以,阻碍险资入市的并非是险资对收益的要求,那又是什么呢?其实是制度的制约。监管要求保险公司一定要满足要求,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00%的保险公司,中国保监会可将该公司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很多事都会被限制。比如展业,增持股票等,新会计准则让保险公司赚钱能力的波动变得很大。尤其是股票资产占比越大,保险公司的利润波动就越大,如果股市大跌,保险公司的利润立马大幅缩水。
比如,中国人寿的归母净利润2023年年报是211亿,而今年三季报就变成了1000亿。如果想让险资多配置A股,就必须要让股票的波动不对利润造成过大的波动。所以,如果偿付率不够安全,险资就不愿意增持股票。
所以,制度的制约是险资入市的主要因素。为了引导险资入市,村里今年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其中以1月23日的消息最为劲爆,六部门联合发布,要对险资全面实施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二,解决了制度问题,为啥还不入市?
通过上面的梳理,显然不是险资不愿意进场,而是被制度卡住了。随着债券收益率进一步降低,险企有增持A股的需求。对于管理层来说,也有引入长期资金的需求。所以,未来大概率还有更多的政策落地,推动险资入市。
不过还有现实的问题,就是制度堵点打通了,A股依旧拉胯,这又是为什么?其实这涉及到人性的博弈,谁都知道险资需要进场,但是如果就像大家说的1月23日开会宣布决定,当天市场就开始大量成交,这和10月8日有啥区别,当时大家觉得行情要爆,结果却是散户把自己的建仓成本暴露在阳光下,最后成为各路资金绞杀的对象,反复摁在地上摩擦。
所以险资绝无可能傻到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底牌,所以他一定是悄悄进场,只有压住盘面,才是资金的正常选择。其实想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比如下面这只股票:
图中画出的两段K线走势,基本位置是一样的高度,但是表现却是大相径庭,一个横盘后一路下跌,一个横盘后一路上涨,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其实大家很清楚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机构大资金的选择不同。
虽然大家看不到,但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和之前的走势图相比,这幅图多了橙色的柱体,这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分析系统独家提供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的是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可以看出,之所以差距很大,就是因为绿色框的部分,股价横盘震荡的过程中没有机构资金的参与,而橙色框的部分,是有机构资金参与的,所以结果完全不一样。
险资是不是现在也在做这件事情呢?猜是猜不出来的,但看数据应该会有结果,毕竟险资的喜好并不难猜,红利股也就这么多。
真相很残酷,但不知道真相会更残酷。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