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桂林甑皮岩发现60周年纪念年。三十年前的1995年,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琦为《古人类与柳江人》作序,提出让广西名符其实地成为古人类研究的又一中心。)
《古人类与柳江人》序
潘琦(1995年9月)
1958年9月中旬,吴汝康教授根据在柳州市东南16公里的柳江县新兴农场内通天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认为,柳江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早期类型,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已有四、五万年的历史,与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同为中国晚期智人化石的代表。这个时期是黄种人的分化和形成时期。自这一研究之后,柳江人和柳江流域便蜚声天下。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柳州则以其著名天下的史前文化名列其中。这就使得对古人类与柳江人的研究,在国际古人类学上,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上,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上,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柳江位于地球东经107°30"到110°30",北纬 29°50"到26°30"之间。柳州市地处中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平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以北的八寨地带,在贵州省境内称为都柳江;向东南流入广西三江县老堡口与古宜河汇合后,转南流到柳城县凤山与龙江汇合,称为融江;自凤山流经柳州市下到象州县石龙与红水河汇合处止,这段称为柳江。它与红水河、郁江汇合后注入黔江、浔江、西江流入珠江。柳江全长 600多公里,流域面积5.9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大大小小的分支流有40多条,其中较大的分支流为龙江、洛清河、古宜河等。柳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多雨地区,气候温湿,山峦以石灰岩为主构成,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淋蚀溶解作用,使之发育成典型的、类型复杂的岩溶地形,以峰林--槽谷岩类型为主,石山包绕着一个个比较平坦开阔的槽谷,槽谷底部土层较厚。柳江流域夏长冬暖,日照较长,热量充足,雨水丰沛,植物生长期长,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林木,嫩叶鲜果,飞禽走兽,鱼虾蚌螺,提供了人类祖先的生活资料。山山有洞,河岸处处平台,更便于人类祖先的穴居和生活。
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调查队在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麒麟山的孟头洞里发现了一具残破的人类头骨,经研究认为,在柳江流域大量的山川洞穴中,有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存在的可能,从这里发现和研究更多的古人类化石,将有助于解决现代人种的起源和分布问题。之后,在柳江流域的通天岩、白莲洞、都乐岩、甘前岩、九头山、大龙潭等地都发现了众多的古人类化石或遗骸,从而为晚期智人的蒙古人种黄种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同时在广西还陆续于荔蒲县水岩东洞,都安县干淹岩、九淠山,灵山县马鞍山,桂林市宝积山,田东县定模山,隆林县红岩洞,靖西县宾山等地发现了晚期智人蒙古人种的化石。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曾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古人类研究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从地质地理条件方面看,广西更有发展古人类学的独特条件。从地球生成以来,在广西境内,有多次的长期海水的侵入,生成了广泛的石灰岩,经过水的侵蚀,又成了山洞。在人类还没有能力自己修建房屋的原始时期,山洞就是人类居住的处所。在山洞里留下他们的遗骨,现在成了化石。还有他们使用的工具等,也埋藏在山洞之中。广西山洞特别多,自然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也特别多。”“我们如果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在广西开展古人类学的普遍调查和重点发掘工作,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现在尚缺的各个环节找到,在中国建立起人类发展的完整系统,成为这门科学研究的世界中心,广西将成为中心的中心。”以上发现,部分证实了裴先生的预言。
本书的作者,一位是老博物工作者、历史学研究员,长期从事柳州考古与古人类的发掘和研究,一位是有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对地方历史颇有研究的青年学者。将近40年来,他们对广西柳州古人类研究的成果较为完整地、有创造性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为我国古人类研究的百花园又添秀色。一花开来百花放,相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让广西名符其实地成为古人类研究的又一中心。(潘琦1995年9月于南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