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古韵寻迹实践队一行前往济宁市博物馆,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入了解济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古韵寻迹实践队在馆内拍摄 刘雅馨 供图
济宁市博物馆,这座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地方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不仅是济宁市的文化地标,更是展现济宁作为运河之都辉煌历史的重要窗口。博物馆位于太白湖新区市文化中心,整体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马里奥·博塔设计,其设计理念简洁明快,富有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性,令人印象深刻。
实践队一行首先参观了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我家就在岸上住——济宁运河风情展”。该展览通过精心挑选的文物展品和匠心独运的展陈设计,生动讲述了济宁大运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故事,展现了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流淌不息的运河故事。实践队员们被这些珍贵的文物深深吸引,他们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不时记录着关键信息,对济宁运河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图为古韵寻迹实践队在馆内拍摄 刘雅馨 供图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特别关注了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玉壶春瓶。这件源自古西域的染料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珍贵的材质,成为了博物馆的瑰宝之一。讲解员介绍,瓶子上的染料是从一种已经灭绝的植物——苏麻离青中提取出来的,这使得这件文物更加珍贵。实践队员们纷纷赞叹不已,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图为古韵寻迹实践队在馆内拍摄 刘雅馨 供图
此外,实践队还参观了博物馆的人文胜迹展厅。展厅以建筑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济宁各县市区古代的遗迹遗存。队员们从济宁城郭图上看到了古代遗存的崇觉寺建筑群,这座古刹原是运河之都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后因徐永安之常氏出资在寺内建造七级铁塔,更名为铁塔寺。1988年,它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参观,实践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实践队参观了博物馆的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展示区,该项目荣获了2024年全省可移动文物保护十佳示范案例称号。讲解员介绍,该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合金成分和锈蚀产物成分及结构的科学检测分析,保护修复材料选用适宜、采取成熟的保护修复技术步骤,保护修复效果良好,极大地提升了这批金属文物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实践队员们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专业精神和精湛技艺表示由衷的敬佩。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济宁作为文物资源大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着曾经的辉煌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是收获了一份精神财富。
济宁市博物馆作为人类的“文化殿堂”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不仅收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遗珍,更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和创新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此次古韵寻迹实践队探访济宁博物馆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实践队员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济宁市博物馆也表示,将继续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水平,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着重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成果的转化与利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不断推进,济宁市将继续聚焦博物馆事业发展,推动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博物馆集群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阵地作用,探索“博物馆+N”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为济宁的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古韵寻迹实践队合影 刘雅馨 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