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易烊千玺演的《小小的我》,大家都看了吗?
故事讲述了刚刚结束高考的20岁脑瘫青年刘春和(易烊千玺 饰),生活中被事无巨细地照顾着他的妈妈(蒋勤勤 饰)“管控”着,因还未收到录取通知书而感到前途未卜。
母亲瞒着他备孕二胎,外婆(林晓杰 饰)从养老院回来帮忙。在更为宽松的外婆的陪伴下,刘春和在这个夏天尝试了很多新事物:
第一次喝酒、打鼓参加演出、去培训机构应聘讲师、结识了心仪的女孩、做春梦梦遗......也爆发了和母亲之间的争吵,郑重宣布需要母亲正视自己的尊严与需要。
电影还反映了社会眼光和父母“不信任”对他造成的“第二重障碍”。
影片中,他几度意欲自杀,也几度表达“不认命”,在心理沉浮中成长。
要不是顶流易烊千玺的演绎,作为电影来说,因其情节平淡或许并不会被这么多人关注。
流量,打通了少数人与多数人之间的通道。
除了电影本身塑造的脑瘫青年“刘春和”的形象,由它卷起的一波又一波巨浪也在持续改变观众的认知,演变成一场由全民参与的“塑造刘春和”运动。
而这其中,谱系家庭也可窥见自己的影子。
1.
电影中的“反击”
让人大呼过瘾
《小小的我》开头,镜头聚焦在了刘春和的日常和自理上:慢慢的,用挛缩的手掌整理外婆的丝巾,上楼梯,打字写简历,展示着虽然慢了一点,但是他可以。
这是电影想要传达的第一点:他独立的日常。
另外一个突出的点,是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向大众科普,争取“在外”的权利。
这部分最初由春和的外婆表达。
在老年合唱团,临时被外婆拉来,替补鼓手位置的刘春和因为动作的生疏,被合唱团的“小金嗓”吐槽:“反正都是拿不起鼓槌的傻孩子嘛。有什么区别。”
外婆冲上去就是一顿拳头。
“区别?区别就是我很生气。”并强调:“脑瘫不是傻子。”
公共汽车内,一个颠簸,刘春和没有站稳扶好,公交车司机对他说:“这种人就不要出来了。”外婆第一时间冲上去反驳理论:“哪个在说屁话。凭什么不让他坐公交车。”
与之类似的,在几个月前的文章《》中,255条评论里,有的共情谱系家庭的不容易,有的出谋划策让谱系家庭与普通大众更好融合......
也涌入了一些迷惑发言,“为什么自闭症要带出来。”(原评论截图就不放出来不强化它了。)
底下群情激愤。
也有的评论暴露出ta对自闭症的“无知”,认为自闭症就是“安静”“自闭”。
也有了解自闭症的人为此做科普:
电影中,外婆当场爆发,春和也是“不甘示弱”。回到家,他写千字邮件给公交车公司投诉。外婆说写了可能没有结果,他说:“写就是结果。”
故事的重点还集中在了春和与女孩雅雅(周雨彤 饰)的相识上。借雅雅,他向观众敞开了:脑瘫青年也是有情感和欲望的。
母亲得知春和与女孩的暧昧,叫他别想了,春和愤怒:“你怎么知道不可能?”
去咖啡厅应聘,店长告诉他:“我只想招一个普通人。”刘春和说:“我是一个记性很好的普通人。”当场来回走,展现自己的体力,并表演《报菜名》,展现自己的记性。
“不认命”三个字被直接打在海报上。
大众以往对脑瘫人士片面的观感,通过完整观看电影之后,体会到他的愤怒与坚持后,得到了“颠覆”。
开始学习如何“平视”:
开始重新审视周围的脑瘫人士:
《小小的我》的意义不止在于情节是否丰富,而是以残障人士的视角讲述故事,借此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双方能够交流共情与理解。
2.
残障人士对“刘春和”
的反驳
塑造新的“刘春和”
脑瘫人士如何看待易烊千玺演绎的“自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脑瘫人士对电影表达了认同:“简直就是在演我自己。”
有的发愿:“希望更多有名的人把我们搬到大银幕上......也请拍一拍我们的家长、默默无闻的特教老师......我们能起来的背后,有(他们)在支撑着。”
不过,也有的残障人士认为“刘春和”这一形象有些太过“政治正确”。
残障青年交流平台,公众号“少数派说”在电影上映不久后发表了《》一文,很快突破了10W+。
文中集结了各种声音,有残障青年说“表达精准”,“收获了自我认同,不再怕自己的外形和声音被人误会了。”
也有各种吐槽。
比如刘春和既然上了高中,却没有涉及友情的同学关系,是为遗憾。
有的直接说,刘春和的形象还是脱离不开挣扎活着的“悲惨叙事”,脱离不开“健全人就是好的,残障人士就是值得悲哀的”健全中心主义的刻板叙事。
也有人直接指出,自己不买账,就像是床垫下的豌豆,作为残障人士的他就能感受出来一些别有用心的目的。希望以后残障议题的片子,从立意到宣发,都能够有残障人士主导。
电影上映后,电影制作团队与新华社,四川成都市委宣传部一起发起了《苔花公约》。
“有人公益”公众号对此进行了修改(原文:)。
比如,把其中“给”残障人士公平就业机会、“给”就学机会、“给”平等参与的机会中的“给”字统统换成了“为”。
因为“给”给人一种恩赐的感觉。而“为”是建立在平等和接纳上的。
来源:公众号 有人公益
不管如何,大家都是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矫正心中的“刘春和”形象。让“刘春和”更能代表自己。
2010年上映的《海洋天堂》也是用写实的方式,反映了一对平凡父子的平凡日常,却是万千自闭症家庭的缩影。
它上映之前,“自闭症”这三个字或许还是少数人口中的专业名词,因为这部影片,国内更多人“看见”这个群体,看见他们的模样,也看见他们的困境。甚至有人说,电影上映的2010年是公众认识自闭症的“元年”。
文章饰演的自闭症儿子大福也被公认说“演得像”。
不过也有谱系人士发出声音说这部电影的主角变成了其父亲,表现了他的悲哀与绝望,本该是主角的阿福成为了背景板(原文:公众号“青衫Aspie”:)。
这些建议虽然看上去以批评的形式出现,但是仍是在为塑造更真实的,能够代表群体的自闭症人士形象添砖加瓦。
3.
自媒体博主
以自己的真实生活
颠覆大众认知
《小小的我》中,刘春和写的诗来自现实中真实的脑瘫诗人龚苏。
正如他所说的:“有人说我写得好,有人说我写得不好,其实我觉得都无所谓,只要把我想表达的表达了就可以。”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在进行着这样的通过表达自己,颠覆大众刻板认知的工作。
脑瘫人士“戴戴萌”的丰富日常
有许多自闭症家庭,也在网上记录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碎片化的段落,积少成多,也能慢慢填充大众对少数群体的认知空白。
前段时间,东北自闭症青年小旭火了一把。
“小旭”的语言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比较弱,但是能够听从姐姐的指令去取快递,买东西。被网友评价为:“东北的孩子,连自闭症都是大大方方的。”“比我老公强多了。”
自闭症青年小旭
某音有百万粉丝的闭圈顶流@自闭症轩轩。有人说轩轩有着全网最治愈的笑容。
还有@自闭症乐乐的搞笑日常,让人捧腹。
这是他们真实性格产生的记忆点。人们通过他们的记录接近了他们的生活。
因为普通人平时很少接触到自闭症人士,对我们的想象都是比较扁平的。
今年就会上映一部由著名演员闫妮和彭昱畅主演的关于自闭症家庭的电影《野象小姐》。我们可以借由对电影中主人公形象表达支持,来为公众做强化,或者是给他做“形象矫正”,完善公众对自闭症人士的形象,也可以从平时就做起来,出门,记录自己的生活。
无所谓好和坏,表达了,就可以了。
就是要颠覆公众对自闭症的认知。
编辑 | 心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