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645
《再见爱人5》开播以来,车崇健在节目中的一系列表现,让许多人直呼“看不懂”。
他明知李施嬅对戒指款式有明确偏好,却偏偏选了另一款;
在李施嬅经历4次眼疾手术的关键时刻,全程未曾现身陪伴;
而当李施嬅在镜头前情绪崩溃、泪如雨下时,他只是面无表情地静静注视。
但随着节目推进,观众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从一开始的批评与不解,逐渐转为猜测与担忧。
有人开始怀疑:这些看似冷漠疏离的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心理或精神层面的原因?
观察室嘉宾papi酱在节目中大胆发问:“他是不是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一句话瞬间点燃全网讨论。
网友们迅速行动,将车崇健的种种表现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典型特征逐一比对,甚至翻出专业资料进行“民间诊断”……
文 |夏天
编辑 |Zoey_hmm
图片 | 《再见爱人》
![]()
全民会诊
《再见爱人》上一季中,麦琳被贴上NPD标签(自恋型人格障碍,俗称自恋狂)的记忆尚未褪色,新一季的车崇健则已迅速陷入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舆论漩涡。
不得不说这届网友果然是吃互联网长大的,各种信息手到擒来,从简单的婚姻纪实中,就能诊断出各种“时髦”的心理或精神障碍。
所以,papi酱在观察室抛出“他是不是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疑问时,大家的诊断热情瞬间高涨。
![]()
他难以理解伴侣的情感需求和李施嬅话中的“潜台词”,对让朋友睡主卧并隐瞒……这些表现了证明了他的社交障碍。
他认错快但绝不改正,形成“说了不会听,听了不会懂,懂了不会做,做又做不好”的循环……这是沟通刻板。
在伴侣4次眼疾手术等重要时刻,他都缺席并以“都过去了”来回应伴侣的痛苦回忆……明显缺乏情感共鸣。
![]()
![]()
车崇健的行为表现看起来的确有阿斯特质,但作为一款真人秀节目,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些片段是否完整呈现了事实全貌?
首先,综艺节目的剪辑效果和人性复杂性可能导致误读。真人秀展示的永远是经过选择和编辑的内容,而非完整的人格图像。
此外,车崇健的某些行为,也确实不那么阿斯。
比如,他对婚戒事件的解释是“试试她(李施嬅)”,让人怀疑他在对伴侣做一场底线测试,这与与阿斯伯格直来直去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
![]()
节目组的追光灯下,嘉宾多多少少都带上了一层滤镜。
所以,当复杂的情感矛盾被简化为一个个标签时,我们或许更该警惕:真正的诊断应该看得是全面,而不仅仅是一场真人秀。
![]()
一场危险的身份标签游戏
这场针对车崇健的诊断热潮,折射出社会对神经多样性认知的复杂现状。
随着自闭症谱系知识的逐渐普及,公众似乎正在寻求一种新的认知框架,用以解释人与人的差异。
网友能意识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存在,本是认知进步的体现,但若随意套用标签,反而可能使误解加深,甚至可能催生一种新型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核心特征包括社交互动困难、兴趣范围狭窄或行为刻板,但通常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力障碍。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社交笨拙”或“缺乏共情”等表现一概塞进阿斯伯格的篮子里。
综艺节目的剪辑片段或许能呈现一个人性格的某些特点,但绝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专业的评估需要依据个体的发育历史、使用专业评估工具(如ADOS),并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判断才能完成。
![]()
不管是阿斯伯格综合征还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类标签在互联网上尤为普遍,甚至被滥用。
例如上一季节目中的麦琳,先是因为“熏鸡事件”等争议引发批评,随后又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的反转表现获得网友认同——这种评价的反转,也反映出舆论对个人行为病理化解读的随意性。
观众热衷于为综艺嘉宾“确诊”,这可能反映了在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们试图借助简化的病理框架去理解人性,从而获得某种认知上的安全感与控制感。
而节目组为了追求流量,也可能有意放大冲突、引导观众进行标签化解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妨将视角从评判他人转向反思自身:
我们是否真正了解那些在网上被热议的心理、精神、神经名词?
我们自己是否也有过被视为“奇葩”的时刻?
如果我们的伴侣在别人眼中显得另类,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包容和理解?
婚姻或恋爱中的许多摩擦,往往并非源于某一方有问题,解决方式也未必是简单分开。
更多时候,需要双方共同学习、彼此适应,在磨合中成长。
![]()
从热议到理解,还有多长路要走?
车崇健被网络确诊阿斯伯格,提示我们看待问题,一定要三思。
神经多样性知识的普及,本应促进更深的理解,却在不经意间被简化为一种新型的贴标签游戏。
节目中那些被剪辑放大的证据——社交边界模糊、沟通刻板、共情困难,虽与阿斯伯格特征有表面重合,却忽略了真人秀的叙事选择性、人性的多维性,以及临床诊断所必需的严谨与全面。
从热议到理解,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漫长。
它要求我们超越片段化的道德审判,摒弃将复杂行为简单归因于病症的思维惰性。以及真正理解接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人类的情感与互动本就丰富如光谱。
这一点,在近期引发关注的郑智化事件中同样可见。
2024年10月25日,轮椅使用者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因航班停在远机位,升降车与机舱存在25厘米高度差,导致他需在工作人员搀扶下艰难挪入机舱,过程持续约三分钟。
郑智化随后发微博批评机场“没人性”,并形容自己“连滚带爬”、尊严受损。
![]()
当机场发布技术说明后,现场监控录像流出,显示工作人员已尽力协助。
网友聚焦于郑智化“连滚带爬”一词的夸张表述,指责其煽动情绪、矫情,忽视其残障身份的实际困境。
郑智化道歉后,舆论进一步发酵,其个人成为攻击靶心。
舆论场纠缠于措辞的真实性,却未正视残障人士在无障碍设施缺失下的真实痛苦。25厘米的高度差成为残障群体与健全社会共情能力的分水岭。
对残障人士抱有“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要求他们以得体方式表达痛苦,却容易容忍系统性的无障碍缺失,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我们需要理解,更需要行动。
我们应当推动公众教育,普及神经发育差异以及肢体残障的科学认知;
倡导媒体负责任地呈现事实,避免为追逐流量而放大冲突;
鼓励每个人在关系中学习直接沟通与包容差异。
我们的使命不应是陷入一场确诊狂欢,而是借此打开一扇窗:让讨论从“他怎么了”转向“我们可以如何更好地相处”。
唯有如此,热议才能转化为促进社会共情的契机,那条通往理解的道路,也才会在每一次反思与对话中逐渐缩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