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本周日,杭州一位小伢儿要过20岁生日了。仿佛还是在昨天,很多人第一次下载支付宝,如今手机里的这个APP已经陪伴我们20年了。
作为总是先尝到移动支付甜头的杭州人来说,看着支付宝一步一步成长,总有一种自家孩子终于长大的成就感。
最近在浙江图书馆,20岁的支付宝用许多寻常的生活物品拼成了一个特别的“二维码”,承载着20年来生活的温暖变迁。我们采访了5个生活在杭州的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打开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时光故事。
葱包烩店主的零钱盒被遗落在角落
靠一个码做起了外国人的生意
吴山脚下的大马弄,老底子杭州味道最浓的一条街区,65岁的吴阿姨在这里开了30多年的葱包烩小吃店。
每天早上7点,吴阿姨就起床准备材料,一根油条、几根葱花、一张面皮,都是纯手工制作,使用的是老式煤炉,顾客们直言:每一口都是怀念的味道。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吴阿姨拿出了一个老物件,“这个盒子用了十多年了,不过你看着蛮新的,因为最近这些年它都被遗忘在角落里啦。”吴阿姨笑着指了指,被门口挂着的这个蓝色二维码取代了。
这些年,西湖边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不少老外专程赶来吃葱包烩,吴阿姨不会说英语也没关系,比划着说支付宝扫码就可以。
杭州亚运会期间,吴阿姨用支付宝卖出了上千单葱包烩,顾客来自法国、泰国等十几个国家。网球运动员郑钦文也来打卡,可把吴阿姨高兴坏了,现如今随着郑钦文的网球成绩越来越好,吴阿姨的葱包烩也变成了“冠军同款”。
扫码支付对于吴阿姨来说真是太方便了,以前一边忙着制作葱包烩,一边收钱找零,每天都不知道要洗多少遍手,还担心收到假币。“还有一点,以前付钱的时候会有客人要求抹零,说出来嘛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有了移动支付后抹零的需求几乎没有,对于小本生意来说,很友好。”吴阿姨笑着说了一个小秘密。
506路公交车司机还记得8年前那一天
这是杭州第一个刷码支付的公交车
2016年8月16日,G20杭州峰会前夕,杭州的506路公交车成为了全国首个刷码支付的公交车,而现在外出旅游哪怕是去西藏都可以刷码坐公交,不用换零钱不用买公交卡,打开手机随时上车。
今年56岁的毛师傅是杭州506路公交的司机,这条线路从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出发,经过古荡、汽车西站一路到余杭西,很多年轻人乘坐。
毛师傅开公交有一些年头了,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刚开始刷支付宝出行码时候,“第一天试用的时候,很多人找不到刷码的地方,那段时间每天都要说很多遍的‘请打开支付宝,更新的最新的版本。’”
好在,大家学学也很快,适应刷码支付后,乘客上车的速度快了不少,滴一下就上车了。乘客们反馈也很好,大家都说以前坐公交要么换零钱,要么办卡,每个月还得固定充钱才能用,能刷码可太方便了。
其实不只是公共交通出行,这些年,生活在移动支付之城的杭州,各类公共服务越来越方便了,政务、医疗覆盖各个领域,办事也是最多跑一次,便捷的生活触手可及。
12年出境导游的护照盖满戳
走出国门看到支付宝倍感亲切
如果说吴阿姨靠一个二维码就在家门口做起了外国人的生意,那么这些年中国游客也靠移动支付和数字技术走遍世界。
当了出境导游12年,林蓓蕾的护照换一本有一本,出境游也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出国要准备很久,现在出走就走。”
刚当导游时,林蓓蕾主要带的是去日韩等国的团,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都去一次日本。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换钱这件事了。“每次出发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提前换钱,不仅要换自己的,还要多备一些给客人以不时之需。”而且都摸清了哪里兑换零钱最方便最划算。
“从2016年开始,日本很多地方,特别是热门景区都可以刷支付宝了,这两年再出去,发现覆盖面更多了,买一瓶水、借个充电都可以刷支付宝。”林蓓蕾说,一些商场还会给支付宝用户提供额外优惠,非常重视中国游客,作为杭州人更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最近林蓓蕾也翻箱倒柜地找了一些老物件:一本盖满戳的剪脚老护照、一些国家的入境卡。“现在都是电子签,出入境海关都可以刷手机填写了。”
安徽小伙跟着支付宝选址开面馆
大家付款的速度越来越快
12年前,安徽人江军昌和姐姐在黄龙国际写字楼的楼下开了一家面馆,食客中很大一部分是支付宝的员工,杭味面馆逐渐成为了支付宝的编外食堂,一度被称为“互联网第一面馆”。
江军昌姐姐
2017年,支付宝搬家到元空间,江军昌的面馆也跟着过去。每天中午,这里总是拍着长队,据说董事长井贤栋也喜欢来这里吃,经常点的是牛三宝。
这两年,随着蚂蚁员工陆续都搬到A空间,元空间的面馆在今年4月份停了,江军昌考察了很久,最后落脚在了离支付宝不远的黄姑山路上。
作为员工最喜爱的聚餐点,这些年,杭味面馆也成了支付宝各种新产品的试验场,从早年的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到现在的“碰一下”支付,这家小店永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没想到,用过的支付宝工具已经这么多了。”这两天,江军昌搜罗了下拿出了六七个曾经的支付工具。这些年,作为支付宝的老邻居,江军昌靠着开面馆在杭州安了家,一双儿女在杭州上学,他觉得一切都挺好的。
杭州摄影师拍了40多年人们排队的照片
排队变迁背后是人们越过越好的生活
今年72岁的吴国方是位退休摄影师,这些年,他拍了很多杭州的人文纪实影像,其中一组关于排队的变迁照,尤其把很多人的思绪拉回到过去。
“大概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拍的。”吴国方翻开老相册,那时候物资紧俏,限量供应,当时人们为了使有限的票证能买到相对好一点的凭票商品,不得不起早排长队,大多是人们买菜、买肉、卖豆腐的照片。
等到了90年代,大家排队的生活开始和经济相关,比如说排队买国债、股市开户等,另外装电话、办图书卡,找工作也有了排队的镜头;2000年初商品房开始,出现了楼市的概念,排队购房,也有了排队报考公务员等;2010年后,排队都是为了追星、旅游、吃网红美食等一些精神追求了。
2008年排队买奥运纪念币的市民 吴国方摄
拍了这么多排队照片,吴国方有一点感触很深,从2015年开始,他拍摄的各类生活场景中,时不时就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二维码,总是被放在菜场、街边小店的显眼位置。与此同时,他发现大家排队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需要排队的生活服务,如缴水电煤气、充值公交卡等因为都可以通过手机办理,也不用排队了。”
这周开始,如果你恰巧路过浙江图书馆,不妨走进去,那里有一个“时光二维码”记忆展,所有的东西都是向公众征集而来的,就像一个小小的“记忆博物馆”,每个物件背后,都是我们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记者 刘永丽
编导 熊文媛
摄像 肖宽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罗祎 陈欣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