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双十一预售开始了
你开始买买买了吗
看着快速下降的钱包数字
有人可能会开始懊悔
“我怎么买了这么多?!”
“以后要吃土了”
为什么会在双十一买买买
1
可能中了心理“陷阱”
每年的双十一,虽然算定金、算尾款、算满减、找优惠券等一系列操作让人们头晕目眩,但不少人买买买的热情依然很高,拒绝不了低价的诱惑和别人的安利,买了很多并非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快来看看下面这些心理“陷阱”,你中招了吗?
2
这可能是种病
在经受双十一的疯狂“诱惑”,买买买到停不下来的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只是个“购物狂”?小心,这可能是种病。
强迫性购物
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冲动性消费商品的不满比例高达62%,而这种遏制不住的冲动性消费经过周期性重复(比如各种购物节的低价优惠刺激),有可能发展成为强迫性消费。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强迫性消费也是一种强迫症。
强迫性购物是由不可抗拒、无法控制的冲动引发过度的、价格高昂的购物,并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个关于强迫性消费的实验表明,那些强迫性消费者在观看商品时,伏隔核(被认为是大脑快乐的中枢)被显著激活,其购买欲望更加强烈。
狂躁症
很多“购物狂”也可能是患上了狂躁症。有人可能不理解,“购物狂”怎么算狂躁症呢?医学专家介绍,狂躁症属于精神类疾病,其发病可能有生理、遗传、心理的因素。
患者处于发病状态时,常常表现为易激惹、冲动控制能力弱,判断力受损而做出非理智行为,不符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的疯狂购物也符合上述特征。
强迫性囤积症
临床中,年轻的“囤积狂”一般比较少,40岁以上的人是主体,这与中年人的丧失感不无关系。
在人一生的发展阶段,年轻时更多地体会到的是拥有感,如拥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机会,让人更愿意争取某些东西,并为了未来而奋斗。而进入中年,人们的价值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丧失感和占有感的加剧。于是,有些人会采取大量占有物品的方式弥补丧失感,“囤积狂”就出现了。
适量“剁手”可治愈心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多数时候购物是无害的,适量的“剁手”甚至还能带来一定的心理疗愈效果。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指代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套自我调节方法。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成瘾性消费,购物本身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这个“做出选择”的过程,就能够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换句话说,购物赋予了人们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而通过做出这些选择,我们也随之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除此之外,购物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想象拥有了这些物品之后的生活场景,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的转变。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当然,想要“零售疗法”起效,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购买的艺术,比如多逛街,少网购。一项消费者购买体验研究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线下店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会让你更有逛街的气氛,也更加投入其中。研究者甚至发现,仅仅是佩戴VR眼睛观看店铺都可以让心理状态更积极愉悦,所以,当你下次想买东西时,请尽量走出家门哦!
同时,与其购买实物,不如购买体验,所谓购买体验,指的是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等。在消费者对比人生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开心的一项体验性消费和一项物质性消费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体验性消费更开心。这可能是由于体验性消费和自我概念联系更紧密,人们更多地用人生经历定义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
如何克制冲动性消费
对于有些人来说,消费是快乐的源泉,而且每个人的金钱观念不同,消费行为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冲动消费并非如此,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消费”。
我们在拥有自由意志的同时,无论是想法、情绪还是决策都会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且每个人容易受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这就容易被商家利用,导致自己买一堆不必要的东西。
同时,这也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经常性的冲动消费不仅不会让自己感到快乐,反而会给自己带来过多的焦虑。适度消费,才能带来最大化的体验。
如果你总是对此感到困扰,那么以下这几种办法值得你尝试一下:
1
意识到这些都是营销策略
在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商家是如何让你冲动消费”的原理,例如直播带货说到底就是为了“带货”,为此主播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受影响时,马上提高警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冲动购买的风险。
2
制定预算和购物清单
在准备大买一番之前,建议制定一个明确的预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优先级做一张购物清单,罗列出自己需要的并且在预算以内的物品。
3
不要急着决定
延迟决策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当自己有很强的购买欲望时,跟自己说:“我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给自己一点冷静的时间。你还可以去找朋友商量,例如让朋友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告诉你“三个你不应该购买的理由”,帮助你做出理性的决策。
4
深入了解商品信息
我们很容易被消费节的氛围和别人的强烈推荐带跑偏,事后才发现商品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不符合自己预期。因此可以在购买前主动去了解商品的客观评价和使用体验等,寻找相似的商品来货比三家,同款商品常会在不同的平台上架,多了解一点信息,能够帮助你尽量避免上述情况。
最后,还是提醒一下
建议大家量力而行
在充分考虑自己需要什么后
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理性消费
资料参考:科普中国、蝌蚪五线谱、新华网、中国新闻周刊、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