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京城街头血光四溅。一代忠臣于谦,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斩首示众。这位曾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英雄,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当锦衣卫踏入于谦府邸抄家时,为何会潸然泪下?而年迈的太后又为何因此事绝食数日,甚至不惜与皇帝对抗?一场惊天冤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角逐与人性悲歌?
1449年,大明朝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二十万大军覆没,蒙古铁骑直逼京城。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有人喊着"快跑啊",有人嚷嚷着"打回去"。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一声怒喝:"都给我闭嘴!"
于谦冷静分析局势,果断请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让瓦剌人傻眼了。他们本想用英宗来要挟大明,没想到人家换了个皇帝,这下可好,手里的筹码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
接下来,于谦开启了"神操作"模式。他一边组织防御,一边派人偷袭敌营。白天在城外摆开阵势跟瓦剌军死磕,晚上趁着月黑风高偷偷摸进敌营搞破坏。这招"白天刚正面,晚上搞偷袭"的打法,把瓦剌军折腾得够呛。
于谦还亲自披甲上阵,站在最前排鼓舞士气。他下令:"谁敢先跑,立马砍头!"这话说得虽然狠,但效果杠杠的。明军士气大振,打得瓦剌军抱头鼠窜。
五天激战下来,瓦剌军死伤惨重,再也没力气打了。于谦乘胜追击,一口气收复了上百座城池。这波操作,不仅保住了京城,还把被俘的英宗给救了回来。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本该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却像个"不开窍"的直男,偏偏要做个两袖清风的清官。这下可好,得罪了一大堆人。
当时朝廷上下贪污成风,送礼拉关系是家常便饭。可于谦倔得很,谁送礼他都不收。有人劝他:"大人,您就收点土特产呗,进京公干的时候也好打点打点。"于谦听了直接怼回去:"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一出,"两袖清风"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可是,这种"清廉"在当时的官场可不受待见。宦官王振看于谦不给钱,觉得这是在打他的脸。其他官员也觉得于谦太清高,影响他们捞钱。于是,一群人合起伙来,给于谦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关进了大牢。
幸好河南和山西的百姓们都爱戴于谦,纷纷为他求情。再加上当地藩王也帮忙说话,于谦才被放了出来。但这次经历,让于谦深刻体会到了官场的险恶。1457年,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对于谦可是记恨在心。当年要不是于谦拥立郕王,他也不至于被关起来这么多年。再加上一些小人在旁边煽风点火,朱祁镇决定要收拾于谦。
徐珵这个家伙,当年在北京保卫战时提议迁都,被于谦狠狠骂了一顿。这口气他一直憋着没处撒。这回看到机会来了,立马跳出来说:"陛下,不杀于谦,这次政变就没名分啊!"朱祁镇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即下令处死于谦。
于谦被押赴刑场时,面不改色心不跳。他说:"我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天地良心!"这话说得霸气,连行刑的刽子手都觉得不好意思,行刑后羞愧自杀了。
锦衣卫去抄于谦的家,结果发现这位朝廷大员家徒四壁,跟普通百姓没啥两样。他们在一间锁着的屋子里发现了御赐的蟒袍和宝剑,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可于谦却把它们锁了起来,连炫耀都不屑。锦衣卫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孙太后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气得直接绝食抗议。她指着朱祁镇的鼻子骂道:"你个昏君,你根本没资格动他!"朱祁镇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可惜为时已晚。孙太后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她作为京师保卫战的亲历者,深知于谦对大明的贡献。太后指着朱祁镇的鼻子怒斥:"你个昏君,你根本没资格动他!"随后,她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连续数日不进饮食。太后的举动引发朝野震动,许多大臣也开始反思于谦案的不公。然而,为时已晚,一代忠臣已经香消玉殒。这场悲剧不仅是于谦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