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历史性一夜;医疗器械走出寒冬;胃癌一线治疗格局或迎剧变|等4条快讯

0
分享至

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历史性一夜

百时美施贵宝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9月26日,精神分裂症领域迎来历史性一刻,Karuna研发的KarXT获得FDA批准上市。这意味着,百时美施贵宝的百亿豪赌初战告捷。去年12月22日,百时美施贵宝豪掷140亿美元收购Karuna,为的就是KarXT。

KarXT获批上市,还有另一个赢家——再鼎医药。目前,再鼎医药拥有KarXT在大中华区的权益。考虑到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超过800万,且再鼎医药的引进成本并不高,有望获得足够丰厚的收益。

当然,这一切只能说是尘埃落定,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现有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批准的古老品种。KarXT不依赖多巴胺能或血清素能通路,是数十年来该领域首个新机制药物,不同的机制意味着患者有更多选择。

从探索来看,KarXT也的确实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减轻了不良反应。《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评论,将KarXT称之为“过去十年中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最有希望的突破”。

因此,KarXT成为“变革者”是意料之中的。

百亿美金一款药

在获批之前,KarXT已经名声大噪。

上市之初Karuna市值不到7亿美金。但随着KarXT临床的逐步推进,在精神分裂症领域的积极数据读出,Karuna市值水涨船高,一度超过百亿美金。最终,百时美施贵宝对其收购的出价,是140亿美金。

确实,从临床需求角度来说,精神分裂症市场是一个值得大药企押注的市场。

所谓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复杂和使人衰弱的心理健康障碍,其特征是一系列症状,包括妄想、幻觉、言语或行为紊乱、言语迟缓和情感迟钝。

这一患者群体规模极大。一项针对全球129项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球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约为0.28%。这意味着,全球超2000万人深受该疾病之困。

根据我国卫健委和科学部发起的一项研究,国内发病率似乎更高,达到0.6%[1]。以14亿人口计算,国内患者人数在840万左右。

对于患者本身来说,这一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是长期、持续性折磨,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包括生命安全;而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这一疾病同样会带来沉重负担。

因为家庭需要付诸陪护等措施,据统计,只有10%到2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获得一份稳定工作,大部分患者并不能自给自足。总体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极为急切的治疗需求。

然而,现有治疗药物均存在依从性不高、覆盖面不足等缺点。

依从性不高,是因为现有治疗药物涉及严重的神经和代谢副作用,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治疗难以持续。

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包括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和氯丙嗪,以及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和氯氮平。

从比例来看,大约10%的患者将第一代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而90%的患者将第二代药物作为一线治疗。但这两类药物均存在较大的副作用,包括男性乳房增大、体重增加、锥体外系症状、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导致停药率较高。有数据显示,现有药物治疗的患者,18个月内依从率约60%,停药率74%。而停药的患者复发率很高,一年时复发率为35%。

覆盖面不足,则主要由以下两点原因造成。

其一,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缺乏反应,也被称之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这一患者群体比例达30%。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然不清楚,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患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其二,针对阴性症状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根据症状不同,精神分裂症分为阳性、阴性群体,因为阴性症状并不明显,临床开发难度更大,目前尚无针对阴性患者有效的药物上市。

大规模的患者群体、有待新疗法面世的临床需求,精神分裂症自然成了大药企的掘金之地。

而KarXT,恰恰是最有“实力”的那个选手。

新机制选手秀肌肉

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主要理论之一是,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失衡。现有抗精神病药物依赖多巴胺能或血清素能通路,因此毒副作用始终难以避免。

而KarXT则是另辟蹊径,核心成分是毒蕈碱受体激动剂。毒蕈碱受体的激活可防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刺激毒蕈碱受体,能够减轻精神病症状和认知障碍。

虽然毒蕈碱受体激动剂不仅会刺激中枢神经中的毒蕈碱受体,也会刺激外周组织中的毒蕈碱受体,导致副作用较大难以成药。

但Karuna找到了解决之道,其研发的KarXT,通过采用毒蕈碱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复方剂的方式,解决了此类药物副作用过高的难题:

KarXT应用强效激动剂酒石酸,辅以无透过血脑屏障能力的拮抗剂曲司氯铵,使得复方制剂在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毒蕈碱受体的同时,抑制外周组织中的毒蕈碱受体被过度激活,最大程度避免外周毒性。

Karuna的押注成功了。截至目前,Karuna已经公布了3项注册性研究,分别是EMERGENT-1、EMERGENT-2、和EMERGENT-3。

无一例外,均显示出起效快和显著的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并且,最为关键的安全性方面,KarXT总体耐受性良好,影响相对可控。

根据荟萃分析来看,对比现有治疗药物,KarXT呈现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减轻的特点。如下图所示,KarXT对比与Aripiprazole(阿立哌唑)、Risperidone(利培酮)效果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体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没有出现明显“增肥”的效果。

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了KarXT能够为精神分裂症治疗带来显著的改变。今年上半年发布的52周随访数据显示,患者的PANSS评分平均下降从20分左右提升到了33.3分。

入组患者PANSS总分基线平均为98.4分,通常65分以上即可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因此33.3分的下降效果极为显著。症状改善的百分比更能说明这一点。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超过75%的患者症状改善超过30%。从历史上看,即使是降低5个百分点的变化也足以支持获得批准。

在安全性方面,KarXT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出色。52周的随访显示,患者的体重和长期代谢指标稳定或有所改善,耐受性普遍良好,副作用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未出现当前抗精神病类药物常见的不良事件。

鉴于突出的综合能力,KarXT有能力成为精神分裂症领域的game changer,获得监管认可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赌局还未结束

以变革者的身份登场,KarXT的未来已经足够令人期待。

根据现有适应症的净现值计算,Evaluate预测的前十大最有价值的管线中,KarXT位列第九,预计将在2030年的销售额达到近25亿美元。

随着FDA的获批结果,市场可能会更乐观。华尔街著名投行Jefferies发表了“BMY: KRTX label hits our bulls case”的报告,分析认为,KarXT的获批结果是超预期的。核心原因在于,KarXT没有被标注黑框警告,意味着FDA充分认可其安全性。而现有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均有黑框警告,因此KarXT后续更容易获得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显然,KarXT有望为百时美施贵宝、再鼎医药未来营收增长带来重要助力。

当然,这并不是KarXT全部的潜力。这场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的探索仍在继续。

目前,KarXT除了针对阴性症状患者开展临床探索外,还开展了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等临床研究。

若最终临床试验成功,KarXT将成为首款全面覆盖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而其辅助治疗的特性,也意味着它与现有药物除了竞争关系外,还有可能形成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

更重要的是,KarXT的应用前景不仅限于精神分裂症领域,还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精神疾病,这同样是一个预期较高的市场。

高达50%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表现出精神症状,但迄今为止,FDA尚未批准任何专门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精神病症状的药物。这些患者只能接受现有抗精神病药物的超适应症治疗,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并且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在前期探索中,KarXT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精神病患者已经展现出不错的疗效和安全性。多个研究的结果将在2026年陆续公布。届时,KarXT的预期可能会继续升温。

2022年,全球抗精神病药物的销售额超过14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60亿美元。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较少的竞争,持续进取的KarXT似乎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无论KarXT的最终潜力如何,它目前所展现的故事已经足够鼓舞人心。这也进一步提醒药企,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关键在于深入研究需求,用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去打动市场。

在创新药物的世界里,没有“躺平”的选项。即便是再鼎医药,也是通过实实在在地参与全球临床研究,推动了KarXT的发展,才有望获得未来足够丰厚的回报。今年8月,再鼎医药已经完成KarXT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注册性研究UNITE-1的所有中国内地患者的入组。再鼎医药表示,有望于2024年到2025年上半年获得研究的关键数据并在中国内地提交KarXT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新药上市申请。

而且,再鼎医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在开盲盒过程中收获艾加莫德、KarXT等重磅产品,绝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其多年积累的综合能力的释放。

市场有热有冷,产业界也许疯狂,也许平静,但创新药竞争的本质不会变,只有通过科学的战略布局和高效的执行力,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抓住机遇,持续实现突破。

非理性的热情,也许会让人们短暂忘记常识,但创新药行业竞争到最后,一定会回归常识。也只有一家尊重商业常识的创新药企,能够穿越周期、稳健发展。

(来源:氨基观察)

02

医疗器械走出寒冬

开年至今,医疗器械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国投证券的数据,2024上半年,医疗设备行业招投标规模约550亿元,同比下滑约35%,其中医学影像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45%左右,生命信息领域招投标规模同比下滑50%~60%。特别是因为2023年的贴息贷款政策,使得需求提前释放,导致上半年医院设备采购更加谨慎招标数量减少。

医疗设备也是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的缩影。

从半年报的数据来看,在126家医疗器械企业中,有约半数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出现业绩下滑,整体营收同比去年上半年仅微涨0.34%。值得注意的是环比数据在改善,单季度来看,126家上市企业的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7.73%,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16.04%。

据IQVIA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排除产科手术因素,全国手术量仍保持8%的高增速,运动医学相关手术量增速超20%,骨科、甲状腺及乳腺结节等科室手术量也同比增长近10%。也就是说,需求并没有减弱。

另一方面,即使在这样困难的大环境下,依然有10多家械企中报业绩增长超过100%,有45家械企归母净利润过亿。也就是说,随着医疗设备行业采招情况的改善,器械行业的复苏已经不远。

谁在逆境中绽放?

尽管医疗设备受采招规模收缩影响导致业绩放缓,但耗材业务的发展相对稳健,只要有足够的临床需求,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就很小。从企业年中报来看,部分细分赛道依然在奋力狂飙。

■ 血管介入

据IQVIA统计,2024H1,血管介入器械市场同比上涨超10%,其细分领域如电生理、冠脉介入、神经介入等手术量都保持了稳定增长。同时,手术范围在不断下沉,有能力、资质的医生和医院在不断增加。国产品牌在这个渗透过程中得以覆盖更大的市场。

以惠泰医疗为例,这家专注于心脏电生理领域的企业,自年初便是市场的焦点。

彼时,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以高达66.52亿元的代价,溢价25%成功控股,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讨论,溢价并购到底是价值投资还是财务冒险?随着半年报的揭晓,答案已经跃然纸上。

上半年惠泰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0.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03%,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43亿元,同比增长33.09%,业绩的显著提升进一步验证了其成长潜力与市场竞争力。

无独有偶,另一家国产电生理企业微电生理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39.57%;归属净利润达到1701.27万元,同比增长惊人的689.30%。

可以看到,经过多年布局,国内电生理企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以惠泰医疗、微电生理、锦江电子为代表的企业在向跨国品牌发起挑战。

今年上半年,惠泰医疗国内电生理产品新增医院植入150余家,覆盖医院超过1250家。技术门槛更高的三维电生理领域,惠泰医疗也在进一步发力,今年上半年共在超过800家医院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约7500例,手术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过100%。在非房颤治疗领域,惠泰医疗三维冷盐水消融导管在2024年上半年完成约7500例手术。整体电生理业务板块同比增长63%。

微电生理在三维电生理领域布局较早,旗下第一代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 2015年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第三代产品于2020年获NMPA批准上市。截至目前,微电生理产品国内外累计应用于超7万例三维心脏电生理手术。今年上半年,第四代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获得欧盟CE认证。

从产品角度而言,在三维标测设备领域,强生是国内市场绝对的霸主,且只适配自家的耗材。目前,惠泰医疗、微电生理和锦江电子都有自主研发的三维电生理标测设备上市,正是有了这个基础,需要与三维电生理标测设备搭配使用,且被认为是改变电生理市场格局的脉冲消融技术,正在成为下一个争夺焦点。

国内市场已有锦江电子、德诺电生理、波士顿科学三家企业获批,惠泰医疗、艾科脉等也在奋力追赶。据企业半年报披露,惠泰医疗的在研项目脉冲消融导管、脉冲消融仪、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射频仪和压力感应消融导管已进入注册审评阶段。微电生理肾动脉消融系统正式获批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不止是电生理,介入类支架上半年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冠脉植入产品的需求攀升拉动了PCI手术量的提升,为全套冠脉植入和通路产品集采后长期的以价换量与规模修复持续提供了增量。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中国PCI治疗病例数量在过去多年以接近15%的年增长率攀升,手术量于2023年达到163 万台,同比增长26.44%。随着手术数量的不断提升,即便是在高度成熟市场的既定竞争格局下,企业支架实际用量也将远超中标水平,以冠脉支架为先驱的支架类高耗国产替代进程仍在持续演进。

今年上半年,心脉医疗实现营业收入约7.87亿元,同比增加26.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4亿元,同比增加44.36%。企业表示研发项目如L-REBOA 主动脉阻断球囊导管、ReeAmber外周球囊扩张导管、Vewatch腔静脉滤器、Vepack滤器回收器以及Vflower静脉支架等皆按计划顺利获批。特别是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入院家数及终端植入量均增长较快。

乐普医疗的心血管植介入业务板块在2024H1实现营收11.51亿元,同比增长16.92%,其中冠脉植介入业务实现营收8.51亿元,同比增长10.21%;结构性心脏病业务实现营收2.49亿元,同比增长53.63%。乐普医疗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冠脉植介入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切割球囊和药物球囊集采放量。

另一家企业赛诺医疗在2024H1实现营收2.14 亿,同比增长32.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5.88%。据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冠脉介入产品销量持续上升,其中冠脉支架产品销量已超2024年集采报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此外,在2023年12月启动的京津冀28类耗材集采中,企业亦有冠状动脉棘突球囊扩张导管和导引导管中标,接下来将逐渐开始在各省市落地执行。

■ 体外诊断

率先摆脱疫情业务高基数影响的IVD企业,开始在细分赛道“发光”。

随着常规诊断业务的复苏,IVD行业部分企业业绩开始稳健增长。如圣湘生物、普门科技、新产业、亚辉龙上半年业绩分别增长70.93%、27.78%、20.42%、22.25%。营收排名前5的企业为迈瑞、迪安、润达、金域和新产业。

从细分业绩来看,化学发光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如迈瑞、新产业、亚辉龙等都依靠发光实现业绩快速增长。此外,呼吸道检测也拉动了相关企业增长,比如圣湘、英诺特表现优异。

具体来看,新产业在2024H1服务的三级医院数量较2023年末增加101家,持续推动化学发光的国产扩容。亚辉龙2024H1自产化学发光业务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48.46%,实现化学发光仪器新增装机1170台,截至报告期内化学发光仪器累计装机 9430台,流水线累计装机129 条。其中近40%的流水线装机于三甲医院。

而国内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的体外诊断板块收入也同比增长了28.16%,其中化学发光作为传统优势业务,增长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安徽化学发光试剂联盟集采的逐步落地,迈瑞预估其化学发光业务在国内市占率有望再超一家进口品牌,排名升至第三,仅次于罗氏和雅培。

其他如科美诊断、普门科技、万孚生物、基蛋生物以及热景生物等企业,也依靠化学发光业务的兴起而获得了业绩的增长。综合来看,化学发光已经成为拉动IVD企业核心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且也成为出海的重要抓手。此外,从今年的行业展会也可以看出,流水线已然成为主流,未来会进一步压缩发光单机的市场空间。未来的竞争也将从单机之争到流水线竞争再到智慧实验室的竞争。

除此以外,也有企业凭借着完善的产品布局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在细分赛道获得了高速增长。比如迈瑞医疗的微创外科业务在2024H1同比增长超过90%,特别是其在微创外科的核心产品硬镜系统实现了业绩翻倍。

据IQVIA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外科领域市场同比增长4.6%,随着外科手术量以及微创手术量的不断增加,相关产品使用量还会随之上升。对整个耗材板块来说,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向上。

当然,除了在产品上精益求精外,我们也看到许多企业对于新兴市场的拓展也下了大功夫,为营收带来了新的增量。

海外市场成业绩风向标

出口海外已成械企稳住业绩的重要措施。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229.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整体而言,在医用敷料这类低值耗材出口额下降近10%的基础上,包括一次性耗材、医院诊断与治疗、保健康复用品、口腔设备与材料等品类都实现了正增长。

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依然是我国医疗器械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占比23.7%,出口额同比微增了4.5%。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欧盟27国的出口额为42.6亿美元,同比增长6.6%。除了对希腊出口同比下滑外,在对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其他九大欧盟市场出口同比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

除了传统欧美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也有较好表现。上半年对沿线152个国家累计出口额为88.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到了8月份,出口额更是达8.8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4.64%,环比增长2.8%。其中,俄罗斯、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口排名靠前。此外,包括委内瑞拉、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阿联酋等市场的出口增幅显著。

前述上半年业绩亮眼的企业同样离不开海外业务的贡献。

以心脑血管业务为例,惠泰医疗在2024H1国际业务整体同比增长19.73%,其中独联体地区业绩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24%;欧洲区同比增长51%;其余亚太、拉美、中东及北非地区也增长显著。微电生理凭借完善的产品布局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其中三维手术量实现快速增长,已经覆盖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此外,IVD仪器贸易总额增幅较大,以8月份数据为例,出口额为2.53亿元,环比增长42.7%。

一些上半年业绩增长放缓的细分赛道如骨科,海外市场成为维持业绩的重要助力。

以人工关节为核心产品的春立医疗,上半年出口营收占整体营收占比的40.7%,已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爱康医疗上半年成功进入马来西亚、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凭借个性定制化服务策略快速打开海外市场,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8.7%,占比达18.8%。

此外,威高骨科积极推动东南亚市场重点渠道建设,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通过渠道及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增加品牌曝光度,提高市场覆盖。启动巴西、沙特、迪拜、泰国等11个国家的产品注册。大博医疗已将产品已远销至澳大利亚、乌克兰、智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三友医疗的超声骨刀也将市场拓展至荷兰,西班牙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

复苏还需关键拼图

医疗设备招投标的萎靡拖累了器械赛道的增长,要想复苏,还需要设备板块的拉动。

据国投证券数据,医学影像行业(不包括超声)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50%~60%,4~7月下滑幅度收窄至25%~35%。生命信息支持领域(包括监护、呼吸、麻醉、除颤等)招投标规模在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70%左右,4月下滑幅度约40%,5~7月份下滑幅度收窄至20%~30%。

而医用超声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40%~50%,4~6月下滑幅度约10%~20%,7月环比6月增长13%;内窥镜招投标规模今年1~3月下滑幅度在40%~50%,4-6月份下滑幅度收窄至20%~30%,其中6月环比5月增长约40%,7月环比6月环比增长约5%。可以看到这两大赛道招投标景气度已经开始复苏。

据平安证券的统计,目前已有部分省份发布医疗设备更新项目审批前公示或批复,此前披露的金额已超200亿元,预计全国范围或有数百亿规模设备更新增量。迈瑞医疗也在投资者会议上透露,尽管今年上半年招标采购活动持续推迟,使得多条业务线国内部分增长放缓,但积压的采购需求总量并未受到影响,推迟的采购项目未来仍将全部释放。

另一方面,一级市场的数据也显示出一些不同。截至今年8月,IVD领域相较于去年多了9起融资事件,医学影像领域多了4起,手术治疗设备领域多了20起。所有细分赛道的融资事件都偏向于A轮及以前,其中IVD和医学影像次数最多,分别为28次和25次。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机器人今年仍获得了不少的关注,出现9起融资事件。而蓝帆医疗旗下两家子公司共发生4起投融资事件,共计获得超20亿人民币的投资。

最冷的时节已经过去,医疗器械行业并没有市场担心的那样脆弱,耗材在持续增长,医疗设备已经边际改善,离行业的复苏只差一个医疗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

(来源:动脉网)

03

胃癌一线治疗格局或迎剧变

2024年9月27日凌晨,历时9个小时的FDA肿瘤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ODAC)会议宣告结束。

会议上半场,即胃癌部分的投票议题为:一线使用PD-1抑制剂治疗HER2阴性、PD-L1阴性、微卫星稳定(MSS)的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时,其风险获益的评估是否有利?

13位委员会专家参与投票,1票弃权,2票认为有利,10票认为不利。结果为10:2反对。胃癌一线治疗格局或将迎来剧变。

会议下半场的议题相似,讨论的食管鳞癌一线治疗,投票结果更加一边倒,以11:1的投票结果反对PD-1抑制剂一线治疗 PD-L1阴性、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从会前给出的资料看,帕博利珠单抗(K药)、纳武利尤单抗(O药)、替雷利珠单抗三款PD-1抑制剂在PD-L1阴性、甚至是PD-L1低表达人群里疗效不足的证据已经比较充分,甚至给出了此前未公开过的数据,可以说整场会议在开始时就落于下风。

根据会前资料,在Checkmate-649、KEYNOTE-859和RATIONALE-305研究中,试验组在PD-L1阴性人群中HR值分别为0.92、0.93、1.01,在PD-L1 CPS<5的人群中HR值分别为0.94、0.84、0.89。

那么悬念其实就变成了“辩方如何找论点”。三家药企打出了“可及性”的牌。

默沙东和BMS在各自的环节都强调了PD-L1检测的挑战,并举出了真实世界数据,表明PD-L1阴性患者数量其实并不多。

言外之意:为了这些不一定没有获益的患者收紧适应症,可能会得不偿失。

在Open Public Hearing的环节,好几位患者或家属登台现身说法,强调有一款可及的治疗药物对他们命运的改变。

但与会专家并不吃这套,依然投出了反对票。这意味着与会的三款PD-1抑制剂在胃癌的使用有极大概率受到FDA的限制。

K、O全人群适应症可能不保,替雷利珠单抗的上市申请也可能被缩减适应症人群。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至少替雷利珠单抗有很大概率获批PD-L1阳性胃癌患者一线治疗的适应症,出海成功的前景依然光明。

以FDA在全球药品监管中的地位,影响也有可能传导到中国,使其在国内的使用受到影响。毕竟,参与药企打出的可及性的牌,在中国甚至都不成立。

双抗或成最大赢家

中国胃癌患者在药物可及性上的优势倒不是来自于支付,而是中国患者的选择更多,不做PD-L1表达检测的潜在获益优于美国患者。

美国目前仅K、O两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了一线胃癌全人群适应症,而国内有4款。在不能进行PD-L1表达检测的情况下,信迪利单抗在当下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选择。

另外,康方生物的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也在今年1月份向NMPA递交了一线胃癌全人群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有望于近期获批上市。

卡度尼利单抗通过独特的分子设计,在实现双免疫检查点抑制的同时减毒增效,是目前在PD-L1低表达胃癌人群一线治疗中取得最强数据的免疫疗法。

今年AACR大会上公布的III期临床研究COMPASSION-15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D-L1 CPS<5的患者,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可达到14.8个月的mOS,优于单独化疗的11.1个月,HR值为0.70。无论是mOS的绝对值,还是HR的获益,在同类研究中都是最佳。

在PD-L1 CPS<1的人群里,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的HR值也降低至了0.77,获益极为可观。

当临近上市遇到了行业剧变,新产品的到来变得无比令人期待。

PD-L1的检测及临床指导,中国走在前列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明确根据PD-L1表达预测疗效的阈值,以及统一监测标准。

FDA 肿瘤卓越中心主任 Rick Pazdur 博士在今天上午的会议结束时呼吁各公司在 PD-L1测试方面更好地合作,使检测标准规范统一。其中既指向了BMS和默沙东使用不同厂家的检测试剂,也指向了替雷利珠单抗使用TAP评分这一并不常用的评价标准。

而这方面,中国专家其实走在了国际前列。当前中国的免疫市场比欧美更加繁荣,中国临床专家在胃癌免疫药物的经验其实更丰富,2024年1月发表的《基于PD-L1蛋白表达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就已经对这次FDA提到的问题做出初步回答。

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是螺旋上升,愿医学越辩越明。

(来源:医界望远镜)

04

和铂医药受创后连续两年盈利

和铂医药:盈利的暗面

附近开了一家网红“大盘鸡”餐厅,主打的就是“创新型”做法,吸引了很多跟风食客。

本人也被推广吸引,走进门店点了一盘,付完款之后店家端上来一盘“大盘鸡”,并被告知:“鸡不新鲜了,我用鸡蛋给你做了一个”。当时我立即要退款,店家却说:“谁说大盘鸡一定要有鸡?”想了想现在谁都不容易,因此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吃了这盘用鸡蛋做的“大盘鸡”。

后来又听说,因为鸡的质量问题亏了不少钱,之后就改卖鸡蛋了。就这样,这家卖主打“大盘鸡”的门店,靠卖鸡亏损严重,但靠卖鸡蛋却实现盈利了。

甭管怎么说,现阶段能盈利就是一种成功。就好像和铂医药一样,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8亿元,录得净利润992万元,这已经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盈利。

究竟亏损多年的和铂医药是如何实现盈利的呢?

断臂求生:核心管线突遭“变故”

自2020年底上市以来,和铂医药直接高开低走,当然这背后有创新药整体投资情绪下降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和铂医药基本面的全面崩坏。

上市之初,和铂医药的核心卖点为两大即将商业化的前沿管线:靶向TNF-α的特那西普、靶向FcRn的巴托利单抗。虽然这两大核心管线均引进自韩国的HanAll Biopharma公司,但由于其即将商业化的预期,还是吸引了大批关注创新药的投资者,依然赢得君联资本等众多重磅投资机构的青睐,市值一度超90亿港元。

然而,和铂医药并没有顺着规划好的道路发展,而是逐渐开始变得“抽象”起来:先是特那西普的陨落,而后又是特那西普的甩卖。

特那西普曾被市场寄予厚望,其曾被认为是治疗中重度干眼病(DED)的最先进生物疗法。彼时,DED是存在明显临床缺口的重磅适应症,DED患者只能选择环孢素滴A滴眼液一款药物,而特那西普一旦获批将是唯一可替代药物。那时候,仅我国当时就有8600万重度干眼症患者,并预期至2030年增加至1.06亿人。

预期拉得很满,但现实“啪啪”打脸。2022年10月,和铂医药突然宣布,终止了特那西普在中国区的临床III期试验,也意味着特那西普就此退出中国舞台。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这则公告公布的同一天,和铂医药还宣布将巴托利单抗在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转让于石药集团旗下恩必普药业。作为获得该产品独家授权的代价,恩必普药业需向和铂医药支付1.5亿元首付款,最多5000万元的潜在技术里程碑付款,最多4亿元的潜在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多4.11亿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

也就是说,另一款备受期待的核心药物巴托利单抗,就算预期进展顺利,最终也只能满打满算地获得10亿元收入。

两大核心资产全部遭遇“变故”,致使和铂医药股价跌至0.87港元的历史新低,公司市值甚至不足7亿港元。杀人诛心的是,两大核心管线之后,和铂医药在研管线中已经再无进入临床III期的产品。

一个月之后,和铂医药又宣布将其苏州生物大分子生产工厂卖给药明生物,售价1.46亿元。这是一座尚未使用甚至还没有完成建设的工厂,账面净资产1.67亿元,似乎又是一桩赔本生意。

一次又一次“断臂求生”后,和铂医药的战略聚焦早已生变,它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产品即将进入商业化的创新药新星了。

聚焦服务,暂缓创新

不停“卖卖卖”带来两个结果,其一是公司预期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则是相关成本的急速下降。

随着核心资产的剥离,和铂医药雇员数量迅速降低。至2023年底,和铂医药研发雇员与行政雇员分别有118人和59人,均为上市以来的新低。

员工数量显著减少,自然需要付出的费用也就明显降低。2023年中,和铂医药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分别为0.45亿美元和0.2亿美元,同样为上市以来的新低。大量释放的研发费用与行政费用,正是和铂医药能够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的核心原因。

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和铂医药在2022年底的投资者交流会上宣布,经过内部资源整合及优化,将整体业务划分为Harbour Therapeutics与Nona Biosciences(诺纳生物)两大支柱,前者继续推进全球产品管线及创新疗法的研发,后者依托强大的平台技术及专业积累,为客户提供I to I(Idea to IND)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

所谓I to I模式,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CRO业务,其核心是基于全球领先的平台,将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从而利用创新能力变现。

这是一种卖研发服务的业务,其盈利能力在短期内自然是明显强于创新药的。因此在和铂医药聚焦CRO业务后,其营收能力也有了显著增长。2023年,和铂医药实现总收入同比增长119.9%至8950万美元。

对一家Biotech而言,研发管线只是具象化的资产,技术平台才是真正产生溢价的关键因素。而和铂医药所收购的技术平台,正是实现CRO业务的根基。目前,诺纳生物共手握三个行业领先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H2L2平台、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和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

成立之初,诺纳生物就与Moderna、Dragonfly签下授权协议,此后又与辉瑞、阿斯利康等制药巨头展开合作。其中,围绕着ADC药物的开发和合作,是诺纳生物在打造创新生态圈上迈出的关键一步。2023年年末,将HBM9033授权给ADC龙头企业Seagen,更被其视为Harbour Mice平台及该平台在ADC生态圈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截至目前,诺纳生物技术平台在全球-已经累积了超过50家跨国药企、生物制药公司、科研学术机构的验证和应用,超过30个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并且已有超19个项目进入临床申报阶段。所合作的技术领域,则囊括了ADC、核酸药物、AI制药、双/多抗、mRNA、细胞疗法等最热门的技术,可以看出诺纳生物技术平台包容性还是很强的。

在没有商业化产品的支撑下,依靠技术授权、产品授权、产品合作等途径,和铂医药还是实现了扭亏为盈,只不过这种盈利能力是远不及当初设想的。

以“创新”为名

如果以盈利作为商业化目标,那么和铂医药无疑已经成功。但如果考量当初市场给予和铂医药“创新药新星”的预期,那么显然它的表现是不及格的。

过去五年时间中,和铂医药仅实现营收1.54亿美元,但录得亏损6.16亿美元。可就是这样的业绩,公司CEO王劲松却累计获得了3749.8万美元的薪酬(包含股份)。最近两年王博士薪酬大幅下降,但2022年和2023年的薪酬却依然为151.6万美元(约1075万元)和158.5万美元(约1124万元)。

全面聚焦CRO业务后,和铂医药成为“创新药新星”的预期越来越小,目前它只能算得上是一家具有一定特色的CRO公司。然而,CRO又是一个以规模来衡量竞争力的行业,这显然是和铂医药“断臂求生”后的弱项,也限制了公司未来的想象空间。

当然,和铂医药也并未完全放弃创新管线孵化,其仍然在创新药上投入资源,只不过这些管线仍处于临床早期,依然是成本部门,尚不能为公司业绩贡献力量。

全面分析过和铂医药之后,我越发感觉那家“网红餐厅”不地道。即使和铂医药如此困难,已经剥离了如此多的资产,但其依然保留了一些创新药预期,可那家餐厅的大盘鸡,却真的没有“鸡”,一会必须去给它一个差评。

(来源:医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即将14年!西蒙尼41岁接手马竞,执教743场夺8冠可惜两度无缘欧冠

即将14年!西蒙尼41岁接手马竞,执教743场夺8冠可惜两度无缘欧冠

直播吧
2025-09-18 12:49:15
某学校“怀孕军训”火了,家长难以理解,万一混进去个真的咋办呢

某学校“怀孕军训”火了,家长难以理解,万一混进去个真的咋办呢

熙熙说教
2025-09-16 18:53:38
北京官宣2026定向选调、优培计划!留学生不看QS,只看软科前100

北京官宣2026定向选调、优培计划!留学生不看QS,只看软科前100

特特农村生活
2025-09-17 17:12:03
i5-14600KF只能甘拜下风!锐龙5 9500F成为5000元整机最优选择

i5-14600KF只能甘拜下风!锐龙5 9500F成为5000元整机最优选择

电脑报
2025-09-18 16:23:31
前所未有!俄军空袭刚开始,乌军就开始反击,直接与俄罗斯对轰!

前所未有!俄军空袭刚开始,乌军就开始反击,直接与俄罗斯对轰!

阿龙聊军事
2025-06-07 20:04:46
拥有超强法务部的国产车,吓得消费者不买了,外资车幸灾乐祸

拥有超强法务部的国产车,吓得消费者不买了,外资车幸灾乐祸

柏铭锐谈
2025-09-17 15:37:53
人民日报大佬发声,西贝贾国龙“底裤”被扒光,不止对消费者傲慢

人民日报大佬发声,西贝贾国龙“底裤”被扒光,不止对消费者傲慢

寻墨阁
2025-09-18 11:20:26
9500万人口的东北,去年生了38万,死亡91万!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

9500万人口的东北,去年生了38万,死亡91万!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

狐狸先森讲升学规划
2025-08-01 18:30:03
每天坚持躺着抬腿100次,甩掉腰腹“游泳圈”、对腰椎好特别简单

每天坚持躺着抬腿100次,甩掉腰腹“游泳圈”、对腰椎好特别简单

瑜伽解剖学
2025-09-17 15:35:11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小县城的留守妇女,到底有多缺钱?

英军眼
2025-07-30 14:55:01
比枪杀更可怕的是互杀!FBI与国会的"骂战",给美国政治判了死刑

比枪杀更可怕的是互杀!FBI与国会的"骂战",给美国政治判了死刑

深析古今
2025-09-17 18:07:35
大幅降薪!记者:穆帅在本菲卡年薪400万欧 在费内巴切年薪1050万

大幅降薪!记者:穆帅在本菲卡年薪400万欧 在费内巴切年薪1050万

直播吧
2025-09-18 16:14:04
东方卫视首播!42集谍战大剧来袭,仅播出3集,收视热度全线领跑

东方卫视首播!42集谍战大剧来袭,仅播出3集,收视热度全线领跑

乐枫电影
2025-09-18 14:25:10
三千年考古史最大遗憾:西周三十七个君主陵墓,竟然全都没找到

三千年考古史最大遗憾:西周三十七个君主陵墓,竟然全都没找到

娱乐喵喵说
2025-09-18 13:04:48
2射正2进球!国安2-2河内 河内狂射25脚+两中柱 对手门将两送礼

2射正2进球!国安2-2河内 河内狂射25脚+两中柱 对手门将两送礼

直播吧
2025-09-18 22:36:23
辉瑞早就知情:mRNA疫苗会攻击男性生殖系统,男婴在子宫时就被侵入睾丸

辉瑞早就知情:mRNA疫苗会攻击男性生殖系统,男婴在子宫时就被侵入睾丸

回旋镖
2025-09-10 13:21:51
香港黄金大劫案!警方将5900万港元的赃物全数追回,七人落网

香港黄金大劫案!警方将5900万港元的赃物全数追回,七人落网

极目新闻
2025-09-18 18:30:46
Lisa又来内娱试水!团队打擦边球赚钱,线上四人代言地广被除名

Lisa又来内娱试水!团队打擦边球赚钱,线上四人代言地广被除名

柠檬有娱乐
2025-09-18 13:34:27
无名指比食指长的,若为这4生肖,终将身康体健、家宅兴旺

无名指比食指长的,若为这4生肖,终将身康体健、家宅兴旺

一根香烟的少妇
2025-08-10 15:51:36
日本下任首相铁板钉钉?麻生太郎接受小泉进次郎深鞠躬,却拒与高市早苗会面

日本下任首相铁板钉钉?麻生太郎接受小泉进次郎深鞠躬,却拒与高市早苗会面

娱乐圈的笔娱君
2025-09-18 15:16:25
2025-09-19 03:15:00
sina医药
sina医药
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最新资讯
4271文章数 38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头条要闻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 妻子:第三者生活极度奢侈

头条要闻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 妻子:第三者生活极度奢侈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财经要闻

起底多校“发臭午餐”供应商绿捷

科技要闻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但代工免谈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健康
家居
手机
房产
教育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家居要闻

多维交集 简意雅情结合

手机要闻

荣耀Magic8再曝,mini和Ultra年后发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教育要闻

TTS新传论文带读:“技术座架变迁”(论述题装X词汇大赏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