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无条件接纳”到底是什么!这并不等于“放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爱,一种充满智慧且带有约束的爱,能给孩子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与力量,让孩子去思考、探索,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者:暖爸老白,本文来源:公众号:“青春期父母成长课堂”(ID:fumuxue199)。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一、
儿子今年14岁,休学一年后,这个9月,终于回到学校,重读初一。
说实话,我和他爸都读过不少育儿书,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自认为还是比较有心得的。从小,我们就致力于给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从不强迫他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会尊重他的想法,让他自己做主。比如,儿子小时候不喜欢吃青菜,我就单独给他再做一份;中午不想午睡,我就陪着他一起玩;生气摔东西时,我会在旁边默默地收拾,给他足够的空间去释放情绪……
至于游泳、书法、散打这些兴趣班,他开始时兴致勃勃地报名,但上了几节课后就觉得累了,不想继续。我完全能理解他的感受,毕竟他还小,耐心和毅力还在培养中,这很正常。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学习各种才艺,不也健康快乐地长大了吗?所以,对于儿子,我真的做到了全心全意地尊重他,接纳他的每一个样子,让他成长为最真实的自己。
正因为如此,我儿子整个小学阶段都过得相当快乐。尽管他有时候脾气不太好,但幸运的是,他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5名。看到其他家庭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整天争吵不休,我心里还暗自庆幸:多亏我懂得一些教育之道,儿子才会这么优秀。
然而,去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始料未及。儿子因为得了肺炎,在家休养了半个月,回到学校后,却发现诸多不适应:学习跟不上进度、与同学关系处得也不好、上课烦躁听不进去等等。虽然这期间,我也给他找各科老师补课,但效果不太明显。
从那之后,儿子就总说自己头疼,喘不上气,想要请假休息,不想去上学。而且,他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只要我们一提学习,他就会大发雷霆。到了后来,儿子开始对上学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觉得去学校就是上刑,自己在学校太痛苦了。于是,他提出了请长假的想法,希望能在家自学。
我当时也心疼他,觉得毕竟因为生病耽误了,跟不上也是正常的,还不如在家有针对性地学,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再加上,我之前看了很多教育书和视频,都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所以,我也尊重儿子的选择。
可谁曾想,请假之后,儿子根本不自律,竟然沉迷于手机和游戏,无法自拔。他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开始摆烂,不再有任何努力。而且一天只吃一顿饭、睡几个小时,身体明显瘦了一圈。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我要无条件接纳儿子,他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坚持接纳他,包容他,给他爱,他就一定会慢慢走出来!然而,半年过去了,儿子没有一点改变!
有一次,我叫他出来吃晚饭,他打游戏正起劲,根本不理我。我又喊了几次,没想到他头一扭,满脸怒气地朝我吼道:“烦死了!快滚开!”
我心态彻底崩塌了:那个曾经让我深感自豪的儿子,如今却变得如此陌生和可怕。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倾尽所有去爱他、接纳他、支持他,最终却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二、
每天看到小区里其他孩子上学、放学,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为了改变儿子,我每天都会在网上看关于孩子厌学、过度沉迷手机以及休学的应对策略,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直到我刷到一个视频,讲述了躺平孩子的家长所陷入的误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无条件接纳”儿子的一切,是非常愚蠢的教育方式!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并不是全盘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放任自流,让孩子“野蛮生长”,不做任何干涉和引导。 而是指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但同时也要设立明确的界限,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我们对孩子既要有爱和期待,又要有要求和约束,要把握这其中的度。
回想起之前,我所谓的“无条件接纳”,其实只是生硬地照搬了一些教育理论,而没有真正领悟其背后的深意。结果,在实际生活中,我逐渐偏离了初衷,错误地将“无条件接纳”理解为,对儿子所有行为的无条件纵容和妥协。既没有设立合理的界限,又没有引导儿子,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导致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归属感和坚定的信念,失去了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与动力,尤其在面对挫折时,没有力量和勇气抵抗。在这样的状态下,他选择逃避现实,一头扎进了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在那里寻找自己所谓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想到这里,我真是心痛不已。现在,我决定向内思考,先让自己放下焦虑,活得轻松、精彩,进而影响孩子的生活状态;再跟孩子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一致,不再彼此拉扯、内耗,最终引导孩子走出阴霾。
具体做法,如下。
三、
1、保持轻松、向上的家庭氛围,不要跟孩子一起待在“烂泥坑”里,自己要先活得轻松、精彩。
儿子休学这段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焦虑,担心儿子从此一蹶不振,却又无能为力。然而,为了能让儿子感受到“尊重与接纳”,我又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结果家里也变得死气沉沉。久而久之,我发现,儿子的情况并没有因此改善,反而越来越摆烂,整日黑白颠倒地玩手机,越来越自私且情绪化,不断挑战我的底线。
现在,我渐渐转变了生活的重心,从关注儿子转向关注自己,从压抑自己到表达我的想法。因为,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于是,我开始早起、跑步、骑行,还学会了精心打扮自己,让每一天都充满活力。周末约上老公出去逛街、看电影,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我发现,当我的日子变得生动起来后,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儿子开始主动走出房间,埋怨我们出去玩不带他。我笑着回应说:“你不是喜欢在家玩手机嘛,就没叫你。”儿子听了,嘴角一撇,故作无奈地说:“那我也得吃饭啊。”
我趁热打铁地继续引导他:“是啊,待在家里没饭吃,但如果出去的话带着手机,也玩得不尽兴,这可怎么办呢?”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不带了呗!”就这样,我们母子俩达成了共识:每次出门,都不带手机,全心全意地享受美好时光。
渐渐地,我和儿子的话多了起来,经常一家三口一起外出寻觅美食,漫步街头,心情都变得格外愉悦和舒畅。
2、接纳儿子的想法和感受,但也要有底线、有规则,跟孩子约定好规则,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自从我和儿子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便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那就是引领他逐渐摆脱手机的束缚,走进外面那个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于是,我好奇地问他:“儿子,如果不玩手机的话,你最想做些什么事情呢?”儿子沉思片刻后,兴奋地告诉我:“我最想去西藏!”他解释说,他看到网络上有些人很痛苦,但去了西藏一趟后,心灵好像被彻底洗涤了一样,感觉特别酷。听到这话,我和老公商量了一下,决定请个长假,一起自驾陪着儿子去西藏旅行。
当然,我们的决定并不是无条件的。在计划自驾去西藏之前,我特意和儿子坐下来谈了一次。
我对他说:
儿子,你一直心心念念地想去西藏,妈妈和爸爸都非常理解并支持你,我们愿意陪你一起完成这个心愿。 不过,妈妈要跟你有个约定,那就是在旅途中,如果你还是频繁地玩手机或者打游戏,可能会让我们这次旅行的乐趣大打折扣。 所以,妈妈想和你商量一下,你觉得每天玩多久手机是合适的,这样既不会让你错过旅途的精彩,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大家的游玩心情呢?
儿子听了我的话,微微一愣,随后他认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
我用手机只是拍照,回酒店再玩一个小时游戏。
于是,我们出发了。
一路上,儿子特别兴奋,他坐在副驾驶,和爸爸热烈地讨论着该走哪条路线,会路过哪些美丽的景点。每当遇到令人震撼的景色时,儿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拍照,然后兴奋地发朋友圈,还告诉我,他的同学都非常羡慕。
大部分时间里,儿子都很好地遵守了我们的约定,只在晚上临睡前,才会拿出手机来仔细翻看白天拍摄的照片,和朋友聊聊天。偶尔超时间时,我会平静地过去提醒,而他也欣然接受。因为白天玩了一天,很累,晚上儿子很快便进入了梦乡。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整趟旅行下来,儿子竟然一次游戏都没玩过!倒学了不少历史知识,还对西藏的民俗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查了资料,跟我们讲解。
3、跟孩子达成一致: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负责,自己想清楚未来要走的路。
旅程结束后,我们全家来了一场敞开心扉的谈话。我们跟他说:
儿子,我们之前让你上学,让你不玩手机,让你出门走走,让你做什么事情,你都不愿意。 现在我想清楚了,其实不是你不愿意做这些事情,是不想做我们让你做的事情,你同意吗?
儿子也点点头:
确实,我自己知道我想做什么,但你们总想安排我做事情,我就觉得好烦!
我继续说:
你看这样可以吗?既然爸爸妈妈说的,你都不同意!那么,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也需要你自己来想清楚!这件事情,你同不同意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
这个我同意!我确实也没想过未来的事情,基本都是你们让我上学,学习。
我又惊又喜,但我表现的不着急:
没关系,只要我们开始去思考了,就总能找到答案,我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去思考,去探索,未来很长,可能性也很多,爸爸妈妈支持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经历低谷阶段,大人也是这样,有时候妈妈也会觉得工作辛苦,不想面对。 但当我正视这些挑战和失败,勇于承担责任时,我发现我的能力越来越强,人也越来越优秀。 妈妈相信,你会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这次谈话一周左右,儿子跟我们说,他想清楚了,自己还是要回去读书,自己在家里呆着其实也很无聊,他还说:
我之前回学校,就怕跟不上,又怕同学看不起我!我这次重新读初一,我也不怕别人说我了,我管好自己就行了。
现在,儿子已成功复课快半个月了,学习状态非常好,跟同学关系也处得很好。
陪儿子走过这段路,我才终于明白:爱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无条件接纳”到底是什么!这并不等于“放任”,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爱,一种充满智慧且带有约束的爱,能给孩子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与力量,让孩子去思考、探索,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文章来源:文章授权转载自“青春期父母成长课堂”(ID:fumuxue199),擅长处理青春期阶段孩子厌学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家有青春期孩子,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