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伦,1955年出生于上海。曾任中国书协第五、六、七届理事,第六、七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第六、七届主席。现为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出版有《鲍贤伦隶书对联册》《鲍贤伦书法集》《鲍贤伦书法档案》《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作品集》《鲍贤伦隶书〈前后赤壁赋〉》《倾盖录:刘一闻、鲍贤伦书学对话》《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集》《水送山迎:鲍贤伦书法集》等。
取古流变 生机焕发
—— 解读鲍贤伦书法
文 | 吴川淮
一
鲍贤伦在当代是一个带有自己强烈符号与个性的书法家,立于古而变于古,取古流变,将古人的简帛和古隶写出了生气活力和一种幽邃的形式之美,将当代的审美逸趣融进了古人的生机情境。
从秦汉的古隶到融入大量的篆书笔意,从简帛到变为一种形式,鲍贤伦一走就是几十年。他是当代少有的很早就建立起自己的体系并为之不断丰富的一位创造者,以一种怀古情结体现了独有的古趣、古风,借助于原生态的天水放马滩和湖北睡虎地简帛写出了当代人的精神。将书斋性的创作引申出一种大堂建构,将古人的简帛小隶写成了榜书大隶,将古趣写出了一种个性,并为此开掘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独有的空间。
鲍贤伦所建构的隶书体系,基于简帛又融入了大量的汉隶,甚至可以追溯到鼎铭篆籀,他在自己古隶体系中建立起了一种统一,一种走近于古又不同于古的向度。以古写今,或以今写古,是当代书法家合二为一或一而为二的创作手段,在近现代考古深入、地下资料频出的同时,从没有列入谱系的书法遗存中探索出一种奇异、陌生,似曾相似的风格精神,由此凸现一种迥异于众人的选择,并为之发扬光大,是鲍贤伦的成功。
博采众美,合而为书,鲍贤伦的书法以一种主体的精神完全进入一种创作的情境之中,迥异于时潮的追随而大胆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子,鲍贤伦在二十多年的追求得到了书坛普遍的赞誉,也使他成为当代隶书体系的代表书家之一。
“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花儿。”(废名《掐花》)简帛和古隶就是鲍贤伦心中的和攀手掐的“一瓣花”,不过,这“一瓣花”在他的手中一开就是几十年,“花”已成“树”、成“林”,并成为当代书坛上独特的“风景”。
二
鲍贤伦的简帛和古隶,夸张但不逾矩。以隶草作籀法,字为八分,古典的依然古典,但又不是纯粹的古典。“现代服装”的古典骨子里依然怀旧,但又特别新鲜与陌生,创作者在这种古典的褶痕里,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
从古典中挖掘代表自己精神的“符号性”乃至意向性,细节扩延,异味增多,遒媚劲健,融为一体,这是丰富之后的纯粹,是一种新的综合体。某种程度上,鲍贤伦是在做着一件对于隶书普及工作,改变人们对于隶书的简单观念,还古隶一个历史的定位,从创作的角度,从视域的感受角度,给人多维的看点。
鲍贤伦的书法体现出了美学上“陌生化”的效果,似曾相识又不同于以往,明显是简帛但又不同于简帛,个性的精神融于古趣,体现出在考古遗存基础上的变通与沿革。“陌生化”的出现是一种间离,取自于似,而变之于通。
有人将鲍贤伦书法誉为“士大夫字”,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古隶简帛在秦时是全新的一种书体,是草创的简化字,基本不在王公大臣们中间流传。但因为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的再度重温,人们所想象的,并不是历史的事实,却是一种臆想中的虚构。
鲍贤伦书写的简帛古隶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一种文人风骨,蕴藉大气。文人风骨不一定仅仅在二王的书风中具备,同时也可以在这种硬朗通透的古隶简帛中体现。
鲍贤伦的书法体现出一种沉静,一种自觉的矜持,一种古与今的共生与跨越,一种自信、雄穆、张驰、森严。一部简帛被他写出了多重意味,简单中的丰富,丰富中的趣味,趣味中的追古,追古中的森严。古隶的多重意味,自觉的书写性,自然体现出的象征与蕴藉,都能在这种仪态万千的“方阵”中感受体会。
“自是而后,步趋奔逸,渐觉己制,不屑屑瞠若乎后尘。每虚堂神定,默以对之,意之来也,自不可以言喻” 。(王履《华山图序》)
三
我在鲍贤伦这里首先看到的是一种古典的美,一种古典的精神。当代古典主义弥布书坛,但往往是伪古典或以古典为幌子的浅薄。只有对古典彻底的爱,只有那种发自内心的痴情,创作者才能够自觉地转换,自觉地走入走出。
鲍贤伦深入古典,并能从古典之中提炼出一种形式,一种韵律。“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司空图《诗品》)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斐利布斯》一章中说:“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来用直线和圆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无独有偶,西方古典的形式与中国古典的形式是暗合的,鲍贤伦在古隶的形式中所表现出的正是“直线和圓以及用尺、规和矩来用直线和圆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所不同的是,在这种形式的组合中更有古雅的内容。
隶变发生之时,直线愈圆,圆线愈直,原始的生发出了无穷的变化,鲍贤伦所表现出的正是介于这种原始与成熟之间的隶书,具备形式感又同时极具书写的意味与趣味。以简帛之形、篆籀之力、现代意识的布局,形成了一种卓尔孤标的空间。
雄穆劲健,芴漠无形,契合无间,浑然一体。鲍贤伦书法的形式感本身就是简帛自然带来的。像来温克尔曼所说的,“就象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平静的那样。”追溯古典,梦想秦汉,他的书法所要突出的正是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简帛古隶成为了他的“外形式”和“内形式”,外在的变化是内在的一种心态,是一种迷狂的同时又是宁静的自由的状态。“你的目光由此从喧嚣的万象中转向内心,助成自己在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鲍贤伦自语)时间是一种考量,当古隶书法被他放大的同时,我们惊异于文字的创造,那里不仅仅只是鲍贤伦的,更有无数无名先贤透过这些字体昭示着他们的睿智与慧敏。
四
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一书中说他第一次读卡夫卡,豁然明白,原来书法小说可以这样写!鲍贤伦在当代的意义是在古代的经典中找到自己,在放大的经典中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在传统精神的沿脉中小心翼翼地注入了个性的含量。“书法原来可以这样写!”这是鲍贤伦的书法作品对当代书坛的最大的启谕。
“我的隶书创作是碑刻与简帛书的糅合,厚重来自碑刻,率意来自简帛书,两者的结合有效地反映了我用毛笔在宣纸上追摹古人的审美理想。”(鲍贤伦自语)从某种意义上讲,鲍贤伦的古隶,颠覆了传统隶书写法,综合了诸多汉碑和篆书的元素。
当代的传统是从传统的谱系中重新链接的,以古非古,似古变古,站在传统之上对传统进行的一种自觉的改造,积几十年的功力将“我注六经”转换为“六经注我”的一个过程。在当代隶书创作中已经形成了三条路径,以隶写隶,刘炳森、刘文华、张建会一路;以篆写隶,张继一路;以简帛写隶,来楚生、钱君匋也是一路。鲍贤伦无疑应该列为第三路径,但他更纯粹,更具有“符号”意义的实践,把简帛进行了写意性与书写性的改造,是简帛写隶的新意境。
可以说,鲍贤伦的创作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重塑书法传统的一种切实的实践,从追溯古典中完成了个性的形式与表达。鲍贤伦的书法形成了一种气场很大的“符号效应”,他开辟了隶书创作的一个空间,并使这个不断延展的空间,增加新的因素。所谓书法的现代性问题,我认为,鲍贤伦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完成了人们对于现代性在书法上的转换,是成功地完成了这种转换的书家之一。
古人的动人之处,也正是我们感动之处,幽邃的历史空寂了这种书体的寂寞,鲍贤伦把它调动了出来,写下了我们现代人的情感。
读鲍贤伦书法,我就想到了一个很古老的一个场面:竽瑟之乐和击缶之乐。《诗?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堪嗟击缶千秋壮,莫道挥毫两鬓星。”还没有两鬓星的鲍贤伦,字字“击缶”,行行“竽瑟”。而将在北京的展览,将一定是“万籁真笙竽, 秋色正潇洒。”(杜甫诗句)
“一条寂寂的流线,似一条小路/通向幽远的九州方圆”。(谢云《读古文字印象》)
主 编
猪大人
出 品
黔艺空间
来 源
中国书法2014年12期
通 讯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艺术网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腾讯新闻 阿里文娱 360浏览器 UC浏览器 惠头条 书艺时空
黔艺空间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开放美育艺术专业及人才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集艺术名家工作室、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交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艺术园区运营、专题性展览、书画图文装帧设计、艺术评论、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多个文化产业为一体。黔艺空间艺术平台运营内容主要为网络线上媒体宣传与推广,包括艺考动态、艺术家宣传与推广、高校艺术交流、艺术精英孵化、艺术机构宣传与推广、艺术馆运营、专题性展览、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为广大艺术家提供高品质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