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西北,涪江上游
有这样一个地方
它是大熊猫的故乡
被誉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
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里就是—平武
除了令人惊艳的绝世美景,
平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众多丰富的文化遗存,
各种了不起的“非遗”在此绽放。
平武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其中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跳曹盖1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分别是: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平武羌族刺绣、平武剪纸、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白马毡帽擀制技艺、白马民歌、曹盖面具、平武套枣制作工艺。另外,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4项、县级49项。
01
歌舞中的非遗
GE WU ZHONG DE FEI YI
许多“非遗”歌舞在古代
代表着对胜利的祈祷和对神明的崇敬,
如今更多地意味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跳 曹 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曹盖是白马藏族传统驱邪祈福的祭祀活动,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每年的正月白马各寨子都要跳曹盖祭祀山神,跳曹盖流传久远。
跳曹盖整个活动包括:宰羊念经、引出曹盖、驱邪、祭祀山神等几项内容。“曹盖”、“白该”是整个“跳曹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跳曹盖的活动一般历时两天。这两天中,全寨子的人共同分享羊肉、烧馍,边跳圆圆舞边饮青稞酒,大家都非常兴奋,情绪热烈。
虎牙藏族斗牦牛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又名牦牛舞,在新春上月、节庆佳节用来表演的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其喻意是表达虎牙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祈求雪宝顶大神山弃邪降福保佑人民岁岁安康,年年五谷丰登。
为了敬仰、崇拜、感恩对美好生活作出无私奉献的牦牛,人们制作逼真的牦牛道具,模仿牦牛原始古朴、粗旷豪放的神态,用舞蹈形式表演出来,这种舞蹈既是祈祷又是祭拜,更有娱乐性又有观赏性。
白马民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民歌是植根于白马藏族日常生活与劳动生产的一种传统音乐表现形式,是白马人最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白马人喜用唱歌来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而在他们的生产生活里,常与歌相伴。依据不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能,大体可分为酒歌、舞歌、杂歌三大类。
在白马山寨,几乎每一位白马人都是天生的歌手。恰遇寨子里搞活动,还没到达现场,就能听见嘹亮而古朴的白马山歌在白马清澈的星空之下萦绕。
圆圆舞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圆圆舞”是白马人很古老的一种集体歌舞,人们不分男女,不分老少,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边饮酒边歌舞。
白马人的圆圆舞把歌、舞、火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特殊的歌舞形式在以前还是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聚会。圆圆舞,已成为白马人向四海来宾展示白马民族风情文化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
羌族响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响器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羌族响器主要是打击乐器。羌区有一个说法叫“催命的鼓,救命的锣,马锣子在中间胡乱戳”,在表演过程中,这四种打击乐器既充分发挥各自的音色音响,又完美地将不同的音色音响汇成不同音色的交响。
02
指尖上的非遗
ZHI JIAN SHANG DE FEI YI
在平武的非遗中,
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平武剪纸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剪纸”在秉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古老、朴素的白马藏族民俗剪纸和原始、单纯的羌族剌绣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平武剪纸”传承人谢成飞长期生活在平武这个少数民族杂居地,深受羌族文化与白马藏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
羌族传统刺绣工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明清时期,羌绣便在羌区盛行,平武羌族女孩子从小学习挑花刺绣,十四五岁就能绣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制作出色彩鲜艳的绣品。
羌绣作为羌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无论在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上都凝聚着千年古羌文化的底蕴和羌民族的生活理想,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平武建立了羌族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制定羌绣保护计划,举办羌绣技艺培训班,目前已培训绣娘1700余人,使羌绣作为承载羌文化的重要符号,世代相传,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03
民族技艺中的非遗
MIN ZU JI YI ZHONG DE FEI YI
在平武的非遗中
很多民族技艺不仅展现了当地群众的智慧
更是将艺术性和观赏性完美结合
白马毡帽擀制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马藏人服饰独具特色,最主要的有头上的盘形白毡帽、妇女抹胸的鱼骨牌,腰上的花腰带和铜钱串。盘形白毡帽是白马藏人的重要饰物。
白马藏人不分男女老少,头上都戴白色的盘形毡帽,上面插一支或数支白鸡毛。做一个毡帽从剪羊毛,打羊毛到擀制,然后打磨、修边、扎线、绕线需要两天时间。
白马毡帽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独特与美丽,还在于它既能抵卸严寒,又能遮风挡雨,是一种纯粹的民族装饰品,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平武。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块石砌成,谓之"碉楼",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羌寨的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
修建羌碉都是采用粘合力特别强的黏土砌筑。石刚土柔,这些黏土不但能起到很好的连接和铺垫作用,也能使整个砌体变得结实并增强其刚度和强度。平武碉楼营造技艺已进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刀山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上刀山”是平武羌族地区一种传统的绝技,表演者需光脚顺着磨得锋利闪亮的36把钢刀,攀登至15米高的杉木柱子顶部,接受长者祝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上刀山是祭祀、祈福、驱邪的一种仪式,这一古老绝技在承传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正在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开发旅游产业、推介特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曹盖面具雕刻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盖”是白马藏族“跳曹盖”活动时戴的一种面具,由本地工匠用原木雕刻成,重约一二十斤不等。其外观原色黝黑,獠牙鼓眼,面目狰狞,满脸横肉暴绽,一对圆圆的眼球凸起,像传统雕塑中的龙眼。
雕刻曹盖面具,其原材料一般选取直径为30厘米的、高约30厘米的原木,从中间划开两半,纵面镂空,在圆弧面用线条勾画出要雕刻的模样,然后用小斧头和锥子雕刻,再用砂纸或小刀片细细打磨,最后上色,一对曹盖面具就制作完成。
平武手工茶制作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嫩绿茶尖到冲泡出清香茶汤,茶叶经历杀青、炒青、揉捻、烘制等步骤,带着大自然的甘甜,与传统工艺结合,蜕变为千古流传的饮食文化。
平武手工制茶采用"三炒三揉"制法。所谓"三炒三揉"是指为使茶叶初步卷紧成条,给 "做形"工序创造条件,杀青后需经过三次揉捻和三次炒青。
待茶叶含水量减至 15~20%时,略升锅温,双手加速团揉,直到满显白毫,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明亮,茶香清新,及时出锅并封存。
04
舌尖上的非遗
SHE JIAN SHANG DE FEI YI
平武的非遗美食,从唇齿间喷涌而出
龙州套枣、陈年梅饯、洋芋糍粑……
独特而精致,感受味蕾的跳动
平武套枣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龙州套枣”是明代士官“王玺“专为皇帝备制的“贡品”之一,因其相当珍贵,只有少星流入民间,供士大夫和达官贵人品味。明朝以来,龙州套枣便成为平武人们馈赠重要宾客的珍贵礼品。
龙州套枣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被称为“可以吃的艺术品”,它是以山区特有的木枣为原料,用雕刀将枣刻成若干花瓣,瓣瓣相连,貌似“花蓝”,然后以上等蜂蜜蜜制而成。
陈年梅饯制作工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自古以来就是果梅的故乡,平武陈年梅饯的加工历史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梅饯以果梅为原料,存放年代越久,口感越醇香厚重。“陈年”代表能无限期保质,越陈越好质更优的意思。
非遗传承人胡金平30多年钟情于果梅产品的研究,经过多年实验、实践、总结创新,发明了一种同时生产梅饯、青梅汁、话梅、青梅酒的方法,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2009年成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年梅饯其制作过程是将青梅去核选择较为完整的果肉,入桶加蜜糖后,在常温下经天然酵母通过高氧呼吸、低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完全依靠自然发酵再经存放“脱涩”而生成。
洋芋糍粑制作工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白马藏族地区盛产土豆,土豆是白马人生活中的主要食材。白马人不仅会用平常的家常方式烹饪土豆,还会用土豆做为原材料制作一种有名的小吃—洋芋糍粑。
制作洋芋糍粑过程简单,但耗时很长,也是件力气活,首先把土豆洗净煮熟,然后去皮后放入专用的木槽中,再用木锤不停地用力敲打它。此反反复复直到土豆泥变成非常粘稠的膏状为止。
然后将已经变成膏状的土豆泥分成小块,加入当地酸菜和其他作料煮熟,就成为了一道爽滑、软糯,“完全脱离土豆趣味”的美食。
荞凉粉制作工艺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武荞凉粉采用本地高山粮食作物荞麦作原料,头天晚上将荞麦泡好,待至第二天去壳后用手搓,使黄白黄白的荞米变成糊状,之后将变成面团一样柔和的盆里的“糊糊”加水过滤,过滤后的汁经过铁锅煎熬成熟,再一碗一碗地盛满,冷却后即可。
成形后的荞凉粉加以佐料,口感温和,酸辣有余,老少皆宜。荞凉粉一般切成块,佐以调料,酸辣可口,营养价值高,是平武人特别爱吃的小吃,也深得外地游客喜爱。
(来源:微平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