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以“面具”为主题的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汇聚了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此次展览于福州的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评论家的关注。策展人冯博一,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他曾策划过多个重要展览,并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此次展览的策展理念源自于冯博一对“面具”这一符号的深刻理解。隐藏与揭露,乔装与真实,矛盾与统一的多重复杂性汇聚于这个贯彻古今的概念之中。策展人冯博一,正是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探讨当代社会中真实与虚假、自我与他者的复杂关系。
【这次展览主要针对当下数字化生存中匿名的“角色扮演”;在权利诱导下“人格面具”不断被撕裂、扭曲;整容、化妆和美颜软件等被消费文化复制为统一表情的现象,以及牵涉到的变脸、替身、隐身、分身等表里不一的同质化倾向。我们试图通过应邀参展艺术家的面具创作和五幕剧场的戏剧化方式,呈现一次对面具的感受、认知和艺术表达的视觉形态。
所谓“面具’误’”是由面具引发的“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关系而产生的错位、误视和误解,指向的是那种为了掩饰真我而进行的遮蔽和自恋式的虚幻伪装。作为掩面的一种器具,戴上面具,你便不再是你。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脖子上架着的是脸还是面具?”包括在Ai时代,由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图像生成和越来越模糊的个人界限等相关问题。”】
——冯博一
在来到福州观展之前,策展人冯博一先生已经告知我这将是一个与“面具”有关的展览,看着这个emoji,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戏剧里的面具意象,从古希腊戏剧的面具到我国的“大面戏”……或许这是一场与人类共同的悲欢和命运有关的展览。展览发生的地点——福建,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戏曲面具文化——布袋木偶戏。民间技艺的起源往往鲜少被文献记录,这个趣味十足的闽地戏曲形态,最早的记录可见于晋代——晋《拾遗记》记载:“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机巧变化……于掌中备百兽之乐,宛转屈曲于指间,人形或长数分,或复数寸,神怪倏忽,衔丽于时”。精湛传神的人偶被民间艺人们赋神于形,指尖提线演绎灵动的人偶之姿,代代传述流传千古的才子佳人、神话传说的故事,娱乐和教化世人。
展览现场
古老的舞台上,演员们通过面具塑造角色,创造一个允许各种假定性存在的空间,这个面具随后发展成脸谱和现代戏剧里“声台形表”所塑造的“角色面具”。福建的布袋木偶戏通过艺人指尖提线操纵木偶,逼真的动作让木雕傀儡仿佛长出血肉。今天,我们通过屏幕观看世界,犹如观看一场无始无终的、拼接式的大戏,原始信息被加工和过滤推送到眼前,观看不再是一种主动的追索和体验,我们成为“用户”“数据”“客户”和“人力资源”,成为被信息设定行为的对象。我们不知何时被“种草”,不知何时开始有各种细分的“需求”,欲望如同气球一样空前地鼓胀起来;你追捧谁,厌弃谁,崇拜谁,攻击谁,只需只言片语,几小段文字,就可以催动一切的发生……这让我想到一个恐怖电影桥段,活人被掏空血肉做成人偶,但在高明的操纵者手中,仍然可以吃喝社交,与真人无异,只是转过身后,露出可怖的人皮空壳……舞台上的演员们戴上面具,试图用假定性揭露被日常遮蔽的真理,但本已足够乱花迷人眼的现实也戴上面具(滤镜)呢?
正如策展人冯博一在展览前言中所写:
【“似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面具的扮相、表演和隐匿作用有着如此痴迷、狂热的追求了。面具已然成为时代变迁的自我容器,甚至面具本身的人生。而被面具化的颜值构成了现实存在感的标识和身份符号,抑或这副皮脸形成了“我是自己的陌生人”,天然的“真像”反而会显得无所适从。】
消费时代,眼球经济,颜值即正义……如今人们的生活被各种迷人的表面包裹,自己也成为了他人世界那个迷人的表面,“看起来像什么”远比“是什么”更加重要和急迫。一个“社会人”很早就学会熟练地从一个身份切换到另一个身份,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甲方变成乙方,下属变成上级,朋友变成对手,表演亲密、表演愤怒,就像智能手机越来越平滑的边缘线,无缝快速地不容差池地衔接着多重“社会表情”。
冯博一正是希望通过“面具”这一主题,试图揭示隐藏在现代社会背后的真实面貌。谈及策划这场的初衷,冯博一说道:“曾经有一句流行语,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现在句话演变成了——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在匿名状态下,人性所体现出复杂性引发了冯博一对当前人的数字化生存状态的思考。另一个促使他策划这次展览的推动力,来自于对具体的人的观察——在权力、利益驱使下,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差异:“这让我对一个人的认知可以达到判若两人的程度,我很困惑,不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社交媒体时代,从美颜滤镜到“人设”,线上世界充斥着——用冯博一对话说——“自恋式伪装”。数字科技,成为了人性的放大镜,那些曾经埋藏在人性深处却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在科技的帮助下,借由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展览现场
2024年6月15日,由策展人冯博一策划,汇集了中、日、韩、美、加拿大五国共19名艺术家共同参与的大型展览“面具’误’”将于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正式开幕。展览揭幕的同时,人们戴上面具,进入展厅,成为“舞台”的演员——又或者是回到现实中,短暂地成为真实的自己。
此次展览涵盖了摄影、绘画、装置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来自不同代际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分别通过44件/组艺术作品呈现对“面具”这一概念的多重解读,受到福建传统木偶戏的启发,展览以序幕、“自我•非我”、“替身•隐匿”、“整容•变脸”、“掩面•蒙蔽”,共五幕的戏剧化方式给予缓缓展开。
左上:北川宏人《CU2313-面具,金沙色》2023
左下:米娅(Miya Turnbull)《面具汇编》2020-2024
右:章燕紫《多面者》2023
【自我•非我】
通过“序幕”部分后,进入第一幕“自我•非我”,长廊里首先呈现的是艺术家章燕紫的新作《多面者》,一排各色面具形态的雕塑令人联想到古时祭祀或表演时的面具,这是艺术家根据传统面具的样式,利用宣纸、纱布、胶、线等材料塑造,制作的八十一个面具。作品灵感来自于艺术家2020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时被困海外的章燕紫创作了"MASK"作品——每日制作一个口罩,并在其上书写当天的经历或所感,在这基础之上,艺术家发展出了本次展出的《多面者》,策展人冯博一称其为:“表达了在特殊年代,隐藏在面具下苟活的可悲状态,以及阶层、 种族、身份的不同,再次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艺术家北川宏人利用赤陶的媒介材料和“面具”“斗篷”等元素,以波普的方式将当代年轻人时尚的形象塑造、融合在一起,遮蔽住部分脸或身体而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 。摄影艺术家唐乙通过镜头探索视觉不可见之物,揭示表象之下的更具精神性的内在世界——“她不拍眼睛看见的东西,看得见的东西是被看不见的东西所主宰, 相机成像的是灵魂和皮肤。身体,婴儿,果实,植物,眼睛,唇, 鱼,鸟,花虫……自然宁静的产生,像树在生长,构建了一个往内延伸的世界,一切都融化为精神和灵魂。”
具有多重国籍和身份的米娅•特恩布尔的影像作品《面具汇编》,通过围绕着个人和集体身份上的复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不断变换的面具和装扮中,呈现面具之下自我的碎片化和多重性。对中国当代艺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作品也来到现场——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和岳敏君的玩世现实主义画作。
左:洪浩《眼里看到的》2023
右上:刘勃麟《手机》2019
右下:宋冬《替身》2024
【 替身•隐匿 】
第二幕“替身•隐匿”中,关注由面具这一概念所演绎的行为方式,正如冯博一所写:“善于隐身的现实将有意想不到的显现。尤其在网生文化中,交流的匿名性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构成了不同身份的角色扮演,既真实又虚幻,更多的是互为图像的替代及多重转化。”这部分涉及刘勃麟的“隐形人”系列,洪浩的三幅作品以及宋冬与马秋莎、宋冬与洪伟的“替身”系列行为艺术作品。
在开幕现场,人们戴着白色的面具观展,人群中唯一可见的“真脸”却格外鲜明——“宋冬”似笑非笑地穿梭于观展人群,并出席了随后的论坛。真实的宋冬此刻正在上海,而福州的“宋冬”由洪伟假扮,但人们的关注与话题却让这位不在场艺术家如临现场,而在场的艺术家洪伟却隐身于面具之后,真实与虚幻的交融往替带来了会心一笑,在“宋冬”的面具之下,沉默的洪伟以他的存在提示着社会环境下角色扮演的荒诞性。
洪浩这次作品中,看不到面具,却极为契合由面具概念延展而来的“替身”与“隐匿”的行为,《人类之子》看起来空无一物,是艺术家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的重要作品《人类之子》(Le fils de l’homme)打印在相纸上,再水洗掉颜色,残留一点边缘的颜色,马格利特原作里,男人的脸被苹果遮住,对此马格利特曾说:“我们眼前看到的事物,底下通常还隐藏着别的事物,人们对眼前清楚易见的事兴趣不大,反而会想知道被盖住的是什么东西。”但洪浩将画作形象洗掉,马格利特的符号消匿与纸面——“这样就能将他的画变成我的画。”当我问及洪浩为何要洗掉马格利特作品时,洪浩这样说——用一个破坏的行为将艺术史重要的符号取而代之。
展览现场展出的《物境之十七》作品,是洪浩在宋代碎瓷片上书写并重新烧制,使曾经的完整词句变得难以辩认,洪浩写上的草书与碎瓷原本的文字融为一体、难分伯仲,穿越千年的历史和当代的痕迹经历重组之后,混融无间,成为新的个体。谈到洪浩的创作,冯博一这样评价:“洪浩是一个把社会关系和形式理解为自我意识延伸的艺术家,他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自我认识艺术形式。在’物境’系列中,他研究对象转至了古代材料,其中他并不对物体本身赋予过多的特殊性,而是将古代碎片作为材料,关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人们的消费观念;表现出消除表象,并对事物和自身本质主义式的追问,试图通过艺术保持思维的独立,在其中寻求某种不变的共性,以应对易变的外部环境。”
左上:Bora Hong 《faces wall》2013
左下:徐冰作品《熊猫动物园》1998年
右上:宋佳益《他者之脸8》2019
右下:Cindy Sherman(辛迪.舍曼)《Untitled(无题)》1976
【整容•变脸】
在第三幕“整容•变脸”中,韩国艺术家洪寳罗(Bora Hong)根据韩国整容业发达现象,将自己变身为整形外科医生,通过对一把埃姆斯椅子的“整容”,比附、象征出面容可以被手术刀操纵的商品,如同她的打磨一样,使“脸”转化为面具,并成为 自我面具的标识而被流通、被崇拜、被消费。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通过自我装扮成公交车上的某些乘客,提示出 角色个性与身份问题。她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她善于利用多变的摄影形象否定人们对摄影“真实性”的迷思,让一直被限定于真实记录的摄影在自我的虚构中获得新的可能性。宋佳益的绘画作品《他者之脸》以粗野残酷的笔触探索当代人格面具背后的复杂内心世界,时代焦虑感扑面而来。徐冰的行为影像作品《熊猫动物园》戴着熊猫面具、黑白相间的新罕布夏猪身生活在山水园林的布景之中悠然生活。“脸”成为人面向社会的面具,于是整容成为消费社会,“脸”被市场化的标志,但在徐冰的作品里,整容的概念延伸到更深刻更广阔的空间里,成为这一篇章的绝妙收尾。
左上:陈轩荣《G2.0.1.9 False Faces》2024
左下: 张巍《人偶档案-小剧场》2020
右上:陈农《面具,胡同 2》2008
右下:宗宁《飞来凤》2010
【 掩面•蒙蔽 】
最后一幕“掩面•蒙蔽”,以静态平面作品为主,陈农、张巍、宗宁通过镜头探索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代、个体的内心与外界的冲突等多重议题,致力于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研究的陈轩荣涂鸦式画作《面具》也是展厅中极为醒目的存在。在现场,宗宁告诉我这几幅摄影作品来自于他刚毕业的那段时光内心中的迷茫和挣扎,作品中的涂鸦似的元素是艺术家事先画在墙上,再戴好面具拍摄而成。神话或民间典故的指涉为作品增添了神秘和野性的气质,他的创作围绕女性、动物和场景展开,通过这些元素探索欲望、身份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展览现场,聊起筹备过程,策展人冯博一提到身边的朋友对他做这个展览的不看好——“老冯,你这次的展览怎么这么沉重?”对此冯博一的回应是,总得有人来做这样的事,他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策展人。“面具”的展览计划,冯博一从几年前就开始酝酿,这次在福州得以实现,离不开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的支持,威狮艺术总监李子然表示:“这次展览对我们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的学术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希望将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内高水平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带到福州,同时也希望将本地艺术家的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面具”展览无疑做到了这点。
展览现场里,国内外的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对话,以不同的身份背景共同探索、拓展一个属于全人类的议题;同时,这些作品也如同一幕幕戏剧舞台,观众成为“演员”——在戴上物理面具的同时,社会面具被卸下了——甚至幸运一些,裹挟在精神层面的“面具”也得以被松动。科技让远隔重洋的人们更便捷地交流,构成共通的语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数字世界充斥着美好的幻觉和梦境,但面对不断前进的时代,或许也需要有人唱一点反调,戳破那些迷幻的粉红泡泡,就像这位策划多个大型双年展、三年展、获奖无数却仍坚守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策展人——冯博一所说——“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文:Ada
图片提供:威狮国际艺术中心
···THE END···
《芭莎艺术》2024年6月刊
原文转载 | 《芭莎艺术》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