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六十多岁的王森樟,泪流满面地向面前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诉说着心中的感激之情。
59年前,他的母亲突然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家里穷困潦倒,无力医治。是工友们自发募捐,凑了13.9万元送到她的手中,拯救了这个家庭。
这份救命钱让他记了大半辈子,而后,在近60年的时间里,他从未放弃过寻找当年救了他母亲一命的恩人们。
如今,终于找到了他们,他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还准备了一份厚礼,以千倍的金额回馈他们。
失去支柱的家庭
1951年,王森樟念小学,他的母亲在金华的一家被服厂工作,只是临时工。这个小小的工作岗位虽然工资不高,但却是他们母子俩生活的全部依靠。
王森樟记得很清楚,那时,母亲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只为给儿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虽然日子清苦,但母子俩相依为命,也还算过得去。
然而,生活的重压和辛劳很快就让朱金英的身体不堪重负。
她开始连续几天咳嗽发烧。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病情却越来越重,逐渐发展成了肺病。因为没有钱医治,她只能硬撑着上班,期待病情自行好转。
一天夜里,朱金英在床上辗转反侧,咳嗽声不断。王森樟被惊醒,跑到母亲身边,担忧地问:“妈妈,你怎么了?”
朱金英强忍痛苦,微笑着说:“没事,妈妈只是有点累,你快去睡吧。”王森樟回到床上,心中充满了不安。
几个月后,朱金英的病情愈加严重,工作也无法继续。无奈之下,她只好暂时辞工。
医生告诉她,需要去大城市的医院治疗,否则难以康复。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根本承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
就在她几乎绝望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她的家门口,那是她在被服厂的工友。
他得知朱金英的病情后,特意赶来探望,并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信封。
“朱姐,这是厂里工友们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到你。”他将信封递给朱金英,里面是32名工友凑的13.9万元。
那时的钱都是旧币,换算一下大概是13块9毛钱。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些钱少得可怜,可在那时却不算小数目。
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谁家不是一分钱掰成好几份用,即便是这种情况,他们还是凑了这些钱来给她治病,仅这份心意就值千金!
朱金英接过信封,热泪盈眶,她哽咽着说:“谢谢,谢谢大家的帮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
珍藏的名单
带着这笔救命钱,她开始接受治疗,病情逐渐有所缓解。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康复,但这笔钱让她和儿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她本想当面感激工友们的救命之恩,但当时工厂里的工人们大多回家休息,她很遗憾未能见到他们。
不过,她在厂房门口看到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为她捐款的32名工友的名字和捐款金额。
她连忙借来纸笔,将这些名字一一记下,珍藏在心。
1958年,朱金英的病情再次恶化,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临终前,她把儿子叫到床前,拿出那张写有32名工友名字的纸条,语重心长地说:“儿啊,这些都是我们的恩人。以后你要是有了出息,一定要报答他们。”
王森樟含泪答应了母亲的请求,紧紧握住那张纸条,发誓一定要完成母亲的遗愿。
朱金英在儿子的应允中,带着一丝微笑安然离世。
奋斗的历程
母亲去世后,王森樟背负着母亲的期望,更加努力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华铁路学校,四年后顺利毕业,并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局工作。
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从未忘记母亲的遗愿,每天晚上都会拿出那张纸条,默默记下上面的名字。
有一次,王森樟住的宿舍突然发生了火灾,浓烟四起,火光冲天。
在混乱中,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财物,而是那张珍藏的名单。他冲进火海,眉毛被烧焦了,终于将纸条完好无损地救出。
后来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要开始赚钱养家,可他每个月还是省出一点钱攒起来,就为了日后遇到恩人时,还他们这份恩情。
因为害怕再次出现意外,他还咬牙买了一个大箱子,珍重地把名单放在里面,好似放进了无价之宝。
他的妻子忍不住问他:“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珍贵?”
王森樟郑重地回答:“这是我们一家人的恩情,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那时,他的日子也很艰难,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去回报名单上的人,他只好努力工作,一点打定攒钱。
名单的丢失与寻找
后来,他的工作逐渐有了起色,工资也有所上涨,生活条件改善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母亲的遗愿。
然而,因为频繁的搬家,原本保存完好的名单,竟然不翼而飞了。他翻遍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2003年时,不死心的王森樟曾回到过金华被服厂,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然而,昔日的工厂早已拆迁,再也不复当初的模样,无奈的他只能失望地离开。
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说不定当初母亲的那些工友们也早已将这件事忘记,但他却始终无法释怀,因为这是母亲的遗愿。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带着遗憾度过一生时,转机出现了。
2010年,他的妻子在整理衣柜时,无意中从一件旧衣服中翻出了那张泛黄的名单。
“老王,这是什么?”妻子好奇地问道。
王森樟接过名单,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丢失的名单,我终于可以完成母亲的遗愿了!”
这一次,他不再犹豫,决定一定要找到当年的好心人,完成母亲的嘱托。
为了尽快找到他们,他甚至还联系了当地的媒体。
报恩之路
电视台的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观众被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所触动,纷纷提供线索,帮助王森樟寻找恩人。
不久后,王森樟接到了一个电话。
“您好,我是金菊仙。我在电视上看到您的故事,名单上有我父亲的名字——金长明。他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我可以帮您寻找其他的恩人。”
王森樟激动不已:“太感谢您了!这是母亲临终的遗愿,我一定要完成!”
金菊仙表示,她会尽全力帮助王森樟寻找其他的恩人,并邀请他来家里做客。
王森樟满怀希望地前往金菊仙家,受到了热情接待。
好事成双,不久他又联系到了还健在的捐款者——吴忠新。他已年过八旬,记忆有些模糊,但看到名单上的名字时,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我记得这件事,当年我们大家凑了钱,帮朱金英看病。”吴忠新缓缓说道。
随着电视台的节目不断重播,更多的线索被挖掘出来。在媒体和金菊仙等人的帮助下,又陆续找到了几十位恩人的线索。
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有16位已经去世,还健在的老人们也都白发苍苍。王森樟既遗憾又庆幸,遗憾的是,自己来的实在是太晚了,庆幸的是,他终究还是找到了他们。
筹备答谢宴
2010年2月6日,王森樟在金华的一家大酒店举办了一场答谢宴,邀请那些找到的恩人们和他们的家属参加。
他精心准备了1.39万元的红包,希望以千倍的金额回报当年的恩情。
宴会上,王森樟眼含热泪,向在场的恩人们深深鞠躬:“谢谢你们当年对我母亲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我母亲早已不在。今天,我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这场跨越了59年的报恩,让现场的许多人热泪盈眶。
金菊仙代表她已故的父亲,接过了王森樟递来的红包,动情地说:“王大哥,这钱我们不收了,请捐给有需要的人吧。我们帮助你母亲,是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
虽然找到了一些恩人,但依旧有几位捐款者无迹可寻。王森樟决定继续寻找那些未找到的恩人,直到把每一份恩情都还清。他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一天能找到他们。
宴会结束后,王森樟按照大家的意愿,将1.39万元捐赠给了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用于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王森樟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感恩与回馈的信念。他用千倍的金额偿还了当年的恩情,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人间的真情与善良。
结语
1951年,32名工友的慷慨解囊挽救了朱金英的生命,让她的儿子王森樟在艰难岁月中获得了生的希望。
59年后,王森樟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些曾经的恩人或他们的后代,用1.39万元的方式报答了当年的救命之恩。
这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报恩之旅,更是对人间大爱的见证。王森樟用行动诠释了感恩的力量,让这份爱心薪火相传,温暖了更多人的心。
参考资料:
《为还母愿,花甲老人苦寻当年工友感动几座城》——朱金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