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周刊】
百年风流
——顾光旭编《诗钞》立诗冢的文化意义
吴歌
夏日的映山湖绿意葱茏,随意找一块石头坐下,凉风习习,微澜湖波,鸟鸣悠然,令人心生惬意。
映山湖不大,位于惠山与锡山之间,开掘于20世纪50年代,我的叔叔曾经参加过这个小湖的挖掘,当时他在部队当兵。
映山湖的所在,本是锡惠之间的一个山谷,未开掘成湖之前,大约也是有山溪蜿蜒,溪边坡地上,一年四季会开放各种野花,在灌木草丛间摇曳,自然也少不了樵夫钓翁、文人墨客。我甚至以为,这儿就是古代梁溪河的主要源流之一。据说,尤袤的万卷楼、邹迪光的愚公阁,当时都建在附近,可惜,都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寥无踪影。如此想来,也算是一种沧海桑田了。
我此来,主要是因为顾光旭的诗冢。古籍记载,诗冢在惠山之麓。我估计亦在这片湖水的附近,是在锡山这边,还是在惠山那边,究竟哪个具体所在,不得而知。坐于湖边,只是望湖兴叹罢了。我有位喜欢访古探幽的朋友,正在探究,期待他早日获得成果,以慰我的好奇之心。
顾光旭是无锡清代名人。据史料称,他为名臣顾可久后裔,但族谱网介绍和江南晚报“读城”载文,都明确说他是顾可久八世孙。顾氏家族是江南名门世族,本是越王勾践的后裔,以爵位得姓为顾。东吴时出过丞相顾雍,东晋时出过丞相顾众。江南四大豪门,顾、陆、朱、张,顾氏为首。无锡顾氏名人辈出,从明清至民国,如顾可久、顾可学、顾宪成、顾祖禹、顾贞观、顾毓琇等,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家。
顾光旭家学源远流长,读书用功自不必去说。他在21岁时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开始的仕途一路顺风,从户部主事开局,历任户部员外郎、给事中、知府、署理四川按察司使,而后以“秋审失出,罢职,留置粮草,”这就是罢了他的官还留用他处理后勤供应的意思,因为其时朝廷正在四川用兵之际。大约二三年,兵事消停,顾光旭以健康问题请求退休,这时他才45岁左右。
顾光旭是个才子,长于诗文写作,有《响泉集》传世。他的《书生》诗云:“书生岂必便鞍马,上将何妨解佩刀。汉高犒师忧灞上,屈瑕举趾狃蒲骚。千金裘敝吾将老,两石弓开客自豪。擒纵应须筹策定,莫烦西顾圣心劳。”显然是赴四川兵事之际的创作,末尾两句表达了运筹帷幄的自信和为皇帝解忧的忠心。
辞官归乡之后,顾光旭做了一件大事:编纂《梁溪诗钞》。从传播史看,古代属于人际传播和精英传播时代,那时的文字资料并非后来工业时代的大众传播,文人所作的诗文,仅在一定圈子和范围有限传播,收集这么长时期和这么多个人的作品,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项工作花费了顾光旭十多年时间。《梁溪诗钞》是一本自汉代以来的无锡地方诗歌总集,收录了1140多位无锡诗人的20000多首诗,编成58卷,于嘉庆元年完成,这是1796年,再过一年,嘉庆二年,67岁的顾光旭就去世了。
这部《梁溪诗钞》堪称为顾光旭的毕生心血之作,也是无锡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清末民初,侯学愈编纂了《续梁溪诗钞》,上承《梁溪诗钞》,截止到光绪年间,收录548位诗人的4347首诗作,编成24卷。有当代学者认为:无锡是古代第一诗县,依据就是这1600多位诗人和25000多首诗作。我没有查过大数据,不知古代无锡县是否称得上第一诗县,但从诗歌创作数量而言,是绝对惊人的。顾光旭他们所做的工作,亦是惠泽无锡文脉的。岁月如逝水,如果没有他们的编纂成集,其中很多诗人诗作就会悄然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编选诗集是一种很为清代官员和文人热衷的文化活动。前期的施闰章、曹溶、王崇简、宋荦、王士禛等官员,都以很大的热情主持地方编选诗歌总集的编选。如曹溶在广东布政使任上时,与幕宾朱彝尊合编了《岭南诗选》。清代中期,诸多任职地方的学者型官员更加热衷编纂地方诗歌总集,浙江学政、后晋升浙江巡抚的阮元,邀请众多文人,辑录《淮海英灵集》22卷和《两浙輶轩录》40卷。《淮海英灵集》收录清初至当时江苏扬州府诗人865位,诗3000多首。《两浙輶轩录》收录清初至当时浙江诗人3133位,诗9241首。乾隆二十二年,沈德潜编成《国朝诗别裁集》,入选诗人996人,诗作3952首,原本分36卷,书前有《例言》,作者名下有小传,诗后有评语。顾光旭编纂《梁溪诗钞》,显然受到这种文化风气的影响,诗集体例也有沈德潜的影响。
在编完《梁溪诗钞》之后,顾光旭又做了一件大事:接受一位年轻文人的建议,把那些未入选的诗作埋入惠山之麓锡山之阳,就地建立一座诗冢。编纂诗集被人称道,埋诗立冢却被议论纷纷,持反对意见的不乏名人。如无锡老乡秦瀛,其时正在外地为官,写了篇《与顾丈响泉书》寄来,一方面称赞顾光旭编这本诗集是“盛举”,一方面反对埋诗立冢,认为这些未入选的诗作亦是诗人的心血,应该让它们在天地之间自生自灭,不用认为埋入诗冢。
秦瀛的观点亦被一些文化人所认同。但我以为,埋诗入冢作为一次文化活动,是对《梁溪诗钞》一个有力的传播,当时就吸引一批文人从附近城市赶来参加活动,随后那位提出建议的年轻文人贾崧不远千里,跑到北京,讲述这个事件,广请名人为诗冢写诗,居然收集了三四十位名家以诗冢为题的诗作,编成了一本《梁溪诗冢图咏集》,贾崧自己还写了一篇《诗冢记》,被另一位文人收入笔记。这样,锡山之阳的诗冢被作为一个文化美谈而广泛流传,对《梁溪诗钞》及其编纂者的文化传播,显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贾崧是一位本地秀才,留下资料很少,但因为联系着这个诗冢事件,他也被后人有所认知,流芳于文坛。
埋诗文而立冢,古已有之。据说最早是唐代的刘蜕,《全唐文》收录的《梓州兜率寺文冢铭》曰:“文冢者,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 史称刘蜕“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骈枝余话·诗冢》记载:当涂城西二十里有一处,人称诗塚。故老相传,明代有人在此埋过诗稿。如今白茅黄草,已不知具体地点,只是留下了诗塚的名字。有人说,埋诗稿的是城里富人黄某女儿,名叫爱珠。无锡名人邵宝有《闻钱水部讣》诗,诗曰:“片纸仙方空入梦,百年诗冢竟风流。” 钱仁夫54岁才考中进士,历任都水司主事,迁缮部员外郎,因不满太监刘瑾专权,引疾归乡,放情诗酒,曾纳诗于生圹中,铭曰“诗冢”。邵宝以前曾有《寄题钱水部诗冢次沈石田韵》说到诗冢:“钱翁作诗冢,粤惟己巳年。厥地乃旧游,山水相延缘……”,在闻知钱仁夫去世的消息后,他又作诗吟叹其诗冢为百年风流。
飞鸟已倦,白云留意,在映山湖畔回望古人的风流文事,心情平淡如湖波不兴,倏然想到,埋诗立冢,贾崧和顾光旭应该是受了邵宝诗冢诗影响的。
作者简介
吴歌,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研究员,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策划,努力成为一名有文化有情怀的吃货和文史写手。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