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载沣在重病之中,已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开始回忆那些年轻岁月。
载沣曾为摄政王,当时的国家大事全由他一人掌控。不过刚满28岁,他就被迫退休了。
在载沣晚年时,以90万斤小米的价钱,卖掉了居住大半辈子的王府。
载沣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将带你走进他的传奇一生。
推上前台
1908年,在朝廷上的一片肃穆中,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即位。
不过,这位末代皇帝此时年仅3岁。按照清朝后期的惯例,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
不过,由于之前一直是慈禧太后掌权,导致朝廷上的大臣普遍不愿意让隆裕太后垂帘。
正当朝野上下开始猜测新的掌权者时,慈禧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选择的是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来当摄政王,辅佐朝政。
载沣是道光帝的孙子,光绪帝的兄弟。在光绪帝驾崩之后,甚至还有人提议让载沣即位。
不过慈禧太后显然不愿让一个年轻力强的人来做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慈禧选择了年幼的溥仪。
但载沣也没有就此退出权力中心,在慈禧的安排下,载沣成了摄政王。
载沣为什么能从众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执掌大权的摄政王呢?
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在1883年出生。小时候的载沣,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清朝的皇室成员里,这些皇家子弟每天不仅要培养武力技能,还要满、汉皆修。
这些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必修课,载沣自然也不例外。
在课堂的一众学生里,载沣学的最认真。尤其是对于汉学,载沣有着深厚的兴趣。
在他很小的时候,载沣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诗词文章。
在众子弟里,载沣算是非常优秀的。在他8岁时,又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醇亲王。
在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便大力重用载沣,让他为自己办事。
为了进一步控制载沣,慈禧还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了他。载沣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没有办法。
不料,还没等载沣与之结婚,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1901年,在义和团运动中一名德国的官员被杀害,德国要求赔礼道歉。
都说弱国无外交,此时的清政府早已不复当年的强盛。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清政府只能无奈答应,并且还承诺亲自派人去德国道歉。
不过,对于去德国的具体人选却迟迟没有定下来。这些大臣们,都习惯了往日高高在上的日子,谁也不愿远渡重洋去一个“小国”赔礼道歉。
在考虑过后,慈禧决定选派她一向信任的载沣前去。
在德国,载沣不仅完成了慈禧交给他的任务,更在这次访问中了解了德国。
载沣结束了在德国的事宜后,还萌生出周游欧洲各国的想法。不过,这件事在当时遭到了德国的强烈反对,而国内的慈禧也并不支持他前去。载沣最终没能成行,只得回了国。
回国后,载沣凭借着在德国的表现,一跃成了皇室中的杰出人物。
尽管载沣出国是为了向德国道歉,但不管怎么说,载沣也算是皇室子弟中少有的出过国的人物。
醇亲王的身份,再加上他出过国的经历,让载沣更加受到慈禧的重视。
在慈禧的关照下,载沣的仕途走的一帆风顺。仅仅24岁,载沣就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置。
载沣逐渐进入了慈禧太后的核心集团中,在国家的一些大事中,也时常能看到载沣的身影。
后来,慈禧与光绪帝先后病重,对于自己的身后事,慈禧也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载沣在慈禧的手下多年,慈禧早已看透了载沣这个人。她认为载沣虽然名誉很高,但实际却是才能平庸之辈。
不过载沣性格柔弱,比较容易掌控。因此,慈禧便选择他监国摄政。
后来的事实证明,慈禧的判断并没有错误,载沣上台之后,确实无力应对晚清乱象。
摄政的功过
从成为摄政王到最后被迫辞职,载沣一共掌权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尽管载沣不时受到隆裕太后和其他大臣的限制,但他仍然是实际上的最高掌权人。
在清朝的最后时光里,载沣却没能力挽狂澜,阻止清朝灭亡的命运。
1909年,载沣迫于全国的形势,下令预备立宪,推动内阁的组建工作。
立宪运动早在清末新政中就提出了,在当时,眼看清廷的统治不稳,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口,慈禧太后便提出了所谓的立宪,企图延续清王朝的统治。
慈禧嘴上说着要立宪,实际上却一拖再拖。就这样,立宪一事就拖到了载沣上台。
载沣为了稳定政局,也为了获得一些威信,便重新下令预备立宪。载沣此举,确实也得到了立宪派的称赞。
更重要的是,此时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载沣的统治暂时还算稳定,他可以实施一些措施来挽救清王朝。
因此,在上台之后,载沣就在整顿吏治,加强军事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除了这些成效不高的措施之外,载沣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罢免袁世凯。
袁世凯是靠着背叛光绪皇帝起家的,在慈禧太后活着时,便有不少人记恨他。如今慈禧太后死了,袁世凯也就没了保护伞。
按照载沣一开始的构想,他是准备直接处死袁世凯的。
但袁世凯在朝中这么多年,身边也培养了一些亲信。除此之外,袁世凯还有一支北洋军队。
这支北洋军队配备了新式武器,采用的也是新式训练。本是为了防范叛乱,保卫清廷而设的,但在袁世凯的教育下,这支部队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只是在名义上属于清廷。
鉴于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太大,载沣又刚刚上台。为了求稳,载沣并没有直接处死他,而是将他革职,禁锢在家中。
不过,迫于局势,载沣很快就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而事情的缘由,还是在载沣当初所提的预备立宪上。
1911年5月,历经两年的准备,载沣所提的预备立宪终于有了结果。
正当各方人士都翘首以待时,载沣却闹出了“皇族内阁”的的乱子。
在看到清王朝颁布的内阁名单后,各方人士都对载沣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就连一向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也改变了想法,开始坚持革命。
面对众人的质疑,载沣非但没有一点反省,反而重申他的想法,怒斥这些反对的人。
就这样,清王朝错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在一片混乱中,武昌起义爆发了。其他省份也相继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载沣上台前,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了地方省份的问题。因为清廷的衰弱,对下面各地的掌控力也大不如前。
随着清朝的割地赔款,地方各地的督抚也渐渐心怀不满,有了叛乱之心。
但载沣并没有安抚他们,而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实力。
这自然引起了各地督抚的不满,因此在武昌起义时,这些人才会毫不犹疑的宣布独立。
看着国内的一片乱象,载沣十分忧心。但对他而言,此刻唯一能救清王朝的,便只有袁世凯了。
尽管载沣内心十分不愿意,但他还是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袁世凯也十分聪明,他并没有直接答应载沣的邀请,而是先装病,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筹码。
直到清廷答应给他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才假惺惺的“被迫”接受诏令。
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并没有向载沣期望的那样拯救清王朝。在面对革命党时,袁世凯并没有尽心竭力的阻拦,而是边打边谈,为自己寻求更大的政治筹码。
最终,袁世凯与革命党达成了协议,只要其逼迫皇帝退位,他便可以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
之后,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就此宣告结束。
而载沣早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就被迫辞职,居家休养。
在离职后,载沣或许已经料到了清朝灭亡的命运,他回到家里,故作轻松地说道:“从今以后终于有时间在家抱孩子了。”
随着清帝的退位,载沣也彻底失去了重掌大权的机会。在他下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退位之后
载沣黯然退下了权力的舞台,但与历史上其他人相比,载沣仍旧是幸运的。
他仍然保住了性命,而且还能继续居住在原来的王府里。
辞职之后,载沣本想就此一心一意的过平凡人的生活,但他特殊的身份,却屡屡打破平静的生活。
按照袁世凯的承诺,清廷的皇室成员仍旧可以享受之前的待遇。但在风云变化的政治中,袁世凯又能兴盛多久呢?
更何况,袁世凯上位之后,并没有按照承诺,每月给清廷提供补给。
1924年,冯玉祥入主北京,并将皇帝赶出了紫禁城。此时的载沣,不得不为了清室,再度游走奔告。
当时的各路军阀都忙着打仗,谁会去管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呢?载沣的努力最终宣告失败。
被赶出紫禁城的皇室人员,都住进了载沣的醇亲王府。王府内房间众多,住下这么大一批人倒是不成问题,但这么多人的开支,却加重了载沣的负担。
自从辞职后,载沣便没了俸禄。而袁世凯又没有按月给清廷供给饷银,载沣便没了收入来源。
但凭借着多年来的一点积蓄,载沣得以在王府内勉强过活。
但随着紫禁城里的这帮人到来,载沣的经济状况开始捉襟见肘了。
这群人不懂谋生,又放不下面子,讲究所谓的“排场”,这样的花费可想而知。
不得已,载沣只能变卖府里的资产,开始得过且过的生活。
不过,还没等他把钱花完,就发生了一件更让他糟心的事情。
溥仪被挟持到东北后,答应了日本人的邀请,出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
载沣听到消息后,非常气愤。他想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做这种叛国之事。
不过此时的载沣早已没了之前的权力,他也不能阻止什么,只能骂几句,解解心里的怒气。
后来,日本人为了扩大“伪满洲国”的影响,便对载沣动起了心思。他们派吉冈安直去了醇亲王府,准备将他也请到长春。
但载沣看到日本人后,就婉拒了他们的请求。吉冈安直为了将载沣请过去,每天都好吃好喝的招待他,还许以高官厚禄。
但载沣不为所动,对他来讲,这是背叛祖国的行为。载沣虽然不愿意和汉人合作,但他心里更加仇恨日本人。
吉冈安直在醇亲王府呆了好多天,却始终没能带走载沣,不得不失望而归。
日本投降后,载沣也没能闲下来。他听小道消息说,国家之后要把房子充公。
载沣为了房子的事情,又找了多人的打听。最后,载沣听说政府不会侵犯学校,便把自己的王府改造成了一个学校。
改成学校之后,载沣这才免于流落街头的命运。不过没过几年,他的房子住的又不安稳了。
在解放后,由于物资,场地等紧缺,党的一些机关找不到办公地址,便把目光投向了载沣的王府。
这次的载沣并没有拒绝,他经过了思想的改造,也想为新中国做一点贡献。
听说有关单位要征用他的房子时,他主动去找了相关人员商量,并愿意配合国家的一切决策。
后来,载沣和中央达成了协定:以90万斤小米卖掉王府。
搬出王府后,载沣自己留下了一部分小米,剩下的一些小米,全被他分给了下面的子女们。
在当时,这些小米可以换不少钱。这些钱足够载沣重新找个住处。
至于他的孩子们,也可以凭着小米换成的钱买下一间房子,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1951年,载沣不小心染上了风寒,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68岁。
结语
回顾载沣的一生,他起起浮浮,历经了近代中国的众多大事。从晚晴一直到建国后,他的命运可以说是当时清室众多成员的缩影。
载沣从年轻时的封建复古到晚年的思想进步,这其中经历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载沣也做了很多自己的选择。尽管他在其中也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但我们在看待一个历史人物时,要从他的阶级背景去看,而不能单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
从载沣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很多时候他都是身不由己的,因此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苛责他。
载沣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潮流时,不能固执已见,也不能一味逃避,而是要了解它,顺应它。
各位读者朋友们,通过载沣的故事,你有哪些启发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