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刘向
秦火一燔,先秦经典毁于一旦,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汉朝建国后便开始了书籍搜救工作。当时干得最起劲的当属丞相萧何。刘邦的部队进驻咸阳,将领们都奔着“金帛财物”去了,唯独萧何抢先把秦朝的律令图书保护起来。后来,他正是依据这些古籍文献制定了《九章律》。
不过,汉初战乱频仍,从皇帝到大臣都没有闲工夫在这件事情上多费心思,搜救古籍仅仅侧重于实用,尚未形成规模。
汉武帝即位,面对“书缺简脱,礼崩乐坏”的局面感到非常痛心。在他倡导下,一场搜集拯救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汉元帝时期,这项工作颇见成效,形成了“书积如丘山”的规模。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这么多的书籍没有人进行归类编目,一股脑儿堆放在各大藏书阁里。这就好比家财万贯的地主连个像样的账本都没有,到了用钱的时候连自己都抓瞎了。看来,整理古籍归类编目迫在眉睫了。
这项工作责无旁贷落到了一代鸿儒刘向的头上。
宦海浮沉,刘向对国事彻底失去了信心
刘向本名更生,高祖的亲弟弟、楚王刘交之后,正经八百的汉室宗亲。刘交去世后,汉景帝为了彰显亲亲之意,将他的几个儿子全都封侯。其中的休侯刘富就是刘向的太爷爷。
刘富的儿子刘辟强很有学问,不过他清心寡欲,以读书为乐不肯出仕,平白地从汉武帝那里领着二千石的俸禄在家里翻闲书。昭帝即位后,有人劝谏辅政大臣霍光应该多多启用刘氏宗亲,避免别人说三道四。霍光死乞白赖地把已经八十多岁的刘辟强请出来担任光禄大夫。刘辟强勉强干了几个月,连下属都没认全就去世了。
刘辟强的儿子刘德秉承家风好学不倦。年轻的时候他去甘泉宫觐见汉武帝,武帝夸奖他是老刘家的“千里驹”。刘辟强去世了,霍光启用这匹千里驹为宗正。
汉宣帝继位,刘德以拥戴之功得到赏识。不过,他的儿子却因为“伪造黄金”之罪险些掉了脑袋。这位伪造黄金的宝贝儿子就是刘向。
刘向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己又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学有所成,成年后即被委任为谏大夫,随侍皇帝左右。
汉宣帝一向对神仙方术之类的事情非常热心,近朱者赤,刘向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学问”也兴趣满满。偏巧他无意间从父亲的藏书中翻到一部“宝书”——《枕中鸿宝苑秘书》。这书名听起来就有些神神叨叨,书里讲的全都是所谓神仙之法,什么点石成金、延长寿命之类。
刘向兴冲冲地把这部书献给宣帝,声称按照里面的方子便可提炼黄金。宣帝大喜,大汉帝国从此就要发达了,将来还不得黄金铺路?宣帝召集人手大干快上,折腾得晕头转向,结果可想而知。这下可败了皇帝的兴致,刘向也因此下了大狱,还是哥哥刘安民用一半的封地换回了他的一条小命。
元帝登基后,复出的刘向与托孤大臣萧望之打得火热,招致外戚史高、太监石显的怨恨,数次被诬入狱。眼看着萧望之、周堪、张猛等志同道合的同僚一个个都没落得好下场,他对国事渐渐心灰意冷。
成帝即位,第一时间把石显干掉了,这使得刘向心中又燃起希望。然而,接下来新崛起的外戚王氏兄弟如同走马灯一般轮番掌权,汉成帝形同傀儡摆设。刘向几次恳请皇帝亲政,被赵飞燕姐妹迷了心窍的成帝只是胡乱搪塞一句:“君且休矣,吾将思之!”终究没有正经说法。
刘向从此闭门读书。
汉成帝降旨校书,刘向终于找到心仪的工作。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八月,汉成帝因为宫廷藏书散乱缺失,派遣陈农到全国各地搜求古籍文献,命令刘向主持对天下群书的校对订正。
刘向先是把陈农搜集到的书籍按照内容大体分为六类。兵书类交给步兵校尉任宏负责;数术类涉及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玄妙学问,交给太史令尹咸负责;方技类涉及医药知识,交由御医李柱国负责;他自己带着一帮子文人墨客主打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
校书过程极其繁琐。
首先要勘定正本,删繁补阙确定每部书的可靠版本。为此,刘向采用了“校雠”的方法。如果一部书只有一种版本,安排一人阅读,改正书中的错误,称为“校”;当一部书有两种以上版本时,就要先挑出比较稳妥的版本,一个人大声朗读出来,另一个人用其他的副本与之对照,两人将其中的不同记录在册,最终整合成全新的版本,这种方法称为“雠”。经选定的版本流传于世,其他版本也就没有留存的必要了。例如《管子》一书,各种版本累计564篇,经过校雠,刊定86篇为正本,这些篇章基本上就是目前通行的《管子》一书的规模,他删掉的数百篇后人就无从见到了。可见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刘向等人反复校对丝毫不敢马虎。
最后,缮写清本。那会儿老祖宗还没发明纸张,书籍都是记录在竹简上。竹简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竹简,一种是经过炙烤加工过的熟竹简。青竹简比较容易刻字修改,缺点是容易生虫,难以持久保存。刘向就先在青竹简上定稿,最后用炙烤加工过的熟竹简缮写,称为“杀青”。
刘向整理创作的“叙录”都载于原书,最后收藏到皇家图书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为了方便天下学子,刘向又将这些叙录分类汇编,整理成为《别录》。
刘向发端,刘歆与班固承传,“目录学”成为古人读书入门的重要途径。
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歆子承父业,根据《别录》纂成《七略》。《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全书概要,所以刘歆是将天下群书分为六大类。《七略》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分门别类的目录书,可惜这部书早已亡佚。所幸班固创作《汉书》时以《七略》中的“辑略”为基础创作了《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成为目前我们还能看到的最早一部目录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由刘向发端,刘歆与班固承传,“目录学”成为古人读书入门的重要途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