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
——语言学习理论探讨
安秀梅
摘要:行为主义哲学把习得语言看作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而认知理论把学习语言看作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语法规则创造语言的能力。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完成一系列需要解决问题的任务达到学习目的,而人本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教学不仅是教语言而且是帮助学生得到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任务型学习;人本主义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学习语言这一课题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没有人能确切地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从研究人们如何学习母语(第一语言)得出的一些理论对英语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直到近年来人们才开始重视二语习得的研究。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behaviorism & cognitivism)
(一)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1920年,两位心理学家Watson.John .Broadus(华生·约翰·布鲁德斯)和Raynor(雷诺)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了他们对一个名叫Albert(艾伯特)婴儿的实验结果。当Albert11个月大时让他玩白鼠,起初他一点也不害怕。后来,他们就在Albert玩 白鼠的同时,敲打钢棒,发出猛烈的响声。几次以后,艾伯特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没有响声伴随,也表现出极度的害怕,不仅是害怕白鼠,还害怕与白鼠类似的物体,如狗、白兔、皮外套、棉花、羊毛等,甚至连圣诞老人的面具也害怕。Albert的这些表现就是人们早期认为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这一理论是基于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训练动物进行某些行为活动。训练动物遵循的三个过程是:刺激、反应 、强化。比如,灯一亮(刺激)老鼠就能走过去按一下把手(反应),然后奖给它一块美味的食物(强化)。如果老鼠的这一行为多次强化后,只要灯一亮它就会去按下把手。
在这个例子中强化是奖励的形式,因而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如果人们想训练老鼠不要做某事,则通过一些消极的、反面的强化,比如用电轻轻的一击。
在《语言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中,心理学家Skinner(斯金纳)将条件反射这一理论应用到人类学习第一语言。他指出语言就如同老鼠按把手一样也是一种行为形式(故将这一理论叫做行为主义理论)。他认为刺激-反应-强化这一模式能说明婴儿如何学习语言。一个内部的刺激如饥饿可以使孩子啼哭,啼哭就会被接下来的供给牛奶所强化。作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是这种正面(或反面)强化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毕竟是心理学上的理论,曾一度被语言教学所采用,特别是在美国。其结果造成的影响是直到现在听说教学方法仍在世界许多地区沿用。这一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活动不断训练学生学习语言。
当然这种教学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重复,更主要的是以刺激-反应-强化这一模式为理论基础,即语言的不断重复和教师的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语言习惯。错误的立刻得到纠正,正确的马上得到表扬。听说理论教学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认知理论(cognitivism)
1959年,Chomsky发表文章强烈抨击Skinner的《语言行为》(Verbal Behavior),当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在评论中他以语言能力和技能学说为基础,阐述了为什么反对行为主义观点。他诘问:如果所有原语言都是靠行为而学到的话,那么小孩子又为什么能说出以前从未说过的语言?[1]
Chomsky认为语言不是一种行为形式,而是一个以复杂的语法为基础的语言体系,大部分语言的习得都是通过学习这一语言体系而获得的。就是通过掌握其有限的语法来造出无限的语句。语言学习者就是通过掌握这些语法知识逐渐获得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尽管Chomsky的认知理论没有完全被语言教学所采纳,但“语言不是一系列习惯行为”——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将语法规则内化从而具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理论观点,形成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即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将语法规则内化从而具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总之,让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输出新的语句是学习最终的目标。
二、学习语言和习得语言(1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最近对于人们如何成为语言运用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别学习语言和习得语言这两个概念上,Krashen(克拉申)认为前者只是“懂得”语言,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后者的特征是潜意识的习得语言,习得语言要比学习语言更扎实更持久。
Krashen所提出的这个观点指出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外语)就如同小孩子学习母语一样。但孩子如何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 尽管他们所能听到的语言是有限的,他们也从不被专门教或专门去学,然而他们却会在与大人的交流过程中听到或体验到大量的语言(通常是父母)。他们逐渐在潜意识的习得过程中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语言能力是这些语言不断输入和感受的结果。然而很多外语教学似乎主要是让学习者专门去学习一些孤立的语言知识点——与语言习得过程正好相违背。
Krashen认为成功的语言习得与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的性质密不可分。这些语言输入应当包括学生以前不知道的以及已经掌握的,也就是说输入的内容应该比学生的语言水平略高一些,但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Krashen称这种语言对学生来说为“粗略调控的语言”(roughly-tuned),并把它比作“成人对孩子说的语言”。
父母们往往用简单的语言同孩子交流时,孩子大概能理解,然而他们不会精确地用一些特定的语法结构简化语言,而是使用大体相当于孩子语言水平的语言。这和本国人与外国人交谈相类似,或许学习语言的学生不断输入这些“粗略调控的语言”(roughly-tuned),也即略高于他们语言水平之上的语言,从而潜意识地习得以前不知道的语言,习得新的语言。
Krashen所持这个观点就是学生在输入大量可理解语言后本身就能够习得语言(即粗略调控的语言),这和给学生输入“精确调控的语言”(finely-tuned)而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精确调控的语言”(finely-tuned )也即准确地选用与学生水平相当的语言。用这种精确的语言学习达到有意识地学习目的,据Krashen的观点,这样学到的语言不是习得而仅能用来控制某人所要讲的语言。换言之,这种习得的语言可以在我们需要交流的时候随时使用,而专门有意识地学到的语言仅仅是为了检查我们在交流时所用的学习语言是否正确,也即有意识地学到的语言只有在非常严格的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得到运用。专门学习语言并不一定有益于语言习得。
三、任务型教学方法论(task-based learning)
许多教学方法研究者对语言输入的性质并不十分注重,而是强调学生参与的学习任务,他们一致认为学习语言不能脱离语境而获得,更不能专学一些语法知识,而只有通过更进一步的语言体验才能习得。
20世纪70年代,英国应用语言学家Allwright进行的实验对传统的语言教学观点提出了挑战,他认识到:如果教语言的教师组织课堂活动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用目的语来解决交流问题,那么学习语言就是为教语言而教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必要正规地学习语法,而只要求学生自觉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活动,学生之间交流得越多,就越善于运用语言。[2]
Allwright的实验是在Exxes大学进行的,那里许多外国留学生正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当然要求他们讲英语),要求他们去完成一些任务,而这些任务是必须使用英语才能完成的。但教师不会帮助他们或给他们讲述有关语法等,他们也不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不断地进行一些英语交流活动,或被派到图书馆去查如何使用卡片索引,或必须去面见某位教授(这位教授不是从事语言教学的)去获取某些信息等。这样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1979年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任务型学习的项目研究(Bangalore Project)。他和他的同事不满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包含系列语法的教学大纲。正如Anwright一样,他认为如果学生们还像往常一样集中学一些语法结构,其结果很可能只是学到一些语法。Prabhu指出,如果课堂上或学习语言过程中重视语言表达,语言就会随意学到。他们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完成一系列需要解决问题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接触到目的语,因为学生在积极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语言。
Prabhu把他和同事们一起筹划的任务叫做程序大纲。一般的教学大纲由一系列语法规则和功能形成,而Bangalore Project项目的教学大纲则编写了一系列系统的学习任务,其中包括查找地图,解释时刻表,或根据对话或短文回答问题等。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主要互动就是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查生词、词组等的预备任务。比如学生一起来查看时刻表并讨论回答 问题:“火车什么时候进站?”“火车何时从何地出发?”等,遇到问题时,教师会进行指点。之后教师会拿出另一张时刻表让学生单独来完成任务。
Bangalore项目非常重要并不是因为它的创始人有勇气把他的理论付诸大量的实践活动,而是因为它是以相当激进的语言学习理论为依据的,正如Krashen一样,Prabhu认为重视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学生语言输出的目的。
四、人本主义(humanistic approaches)语言学习理论
目前,人本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本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教学不仅是教语言,而且是帮助学生得到自身的发展。
这种观点产生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它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从人本主义的各个方面考虑,在这样的教学方法论中,学生自身的体验最重要,重视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正面的鼓励。在题目为《关心与分享外语课堂》(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的一本书里Getrude Moscowitz设计了大量的互动活动,在学生实践语言的过程中,同时感到开心,经历许多的美好时刻或难忘的活动。课堂上还可组织许许多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话题常常是学生自己的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与社会的种种关系等)来训练学生运用所学语法和词汇。
Suggestopaedia(暗示法)是Lozanov(洛扎诺夫)提出的教学法,他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处于完全轻松的状态,即让学生处于舒适的环境(伴有音乐)中大量听对话,主张学生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以一种不同的角色独立练习听力来习得目的语。The Silent Way(沉默法)是Caleb Gettegno提出的教学法,其特点是教师给学生非常有限的语言输入——仅示范一下所要学的内容,然后就通过暗示或其他的哑语来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用不同长度或不同特色的教鞭来示意学生语法规则,是否重读、弱读,甚至整个故事内容。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简称TPR)是James Asher(詹姆斯·阿谢尔)提出的教学法,与Krashen的教学观点相似,主张给学生输入大致可理解的语言。TPR主张教师向学生发出指令,学生只管执行口令而无需讲出来,一部分学生可将指令传给另一部分学生,因此学生是通过一系列体势语学习语言的。
另外还有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直接法 (direct approach)、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等。
尽管在这些教学法中,教师是主导者、控制者,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总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以人为本的语言学习理论,使教学研究者不仅关注语言教学,而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学生可以靠自己获得大量资料,自己决定学什么,怎样学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效率。人们在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大量地传授语言知识,课堂不再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堂学习,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课后练习、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写作等学习任务。有的教师还鼓励学生把他们自主学习的体验写成日记,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必须训练他们学会自学。
我们能从上述讨论的各种语言学习理论和方法及教学技能中得出什么结论呢? 行为主义哲学把习得语言看作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而认知理论把学习语言看作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语法规则创造语言的能力。在我们讨论的许多方法中,习得语言(而不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和交际教学活动更具优势。我们还讨论了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和以人为本的语言学习理论,我们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认为学生通过参与任务型教学活动及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所获得的习得语言比有意识的语言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更有效、更持久。
参考文献
[1] 石定栩.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历史进程与最新理论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O02.
[2] Noam Chomsky.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4,(2).
From Behaviorism to Humanism
——Discussion o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An Xiumei
Abstract: The behaviorism school of philosophy regards the language learnt as the result of conditioned reflex, while cognition theory takes language learning as the language creative capability in the part of the student on the basis of grasped grammatical rules. The theory of language learning for task considers that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to realize the learning goal by the completion of a series of tasks in solution of problems, while humanist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hinks that language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teaching of the language proper, but also the assistant to the student to obtain self-development.
Key words: behaviorism; cognition theory; task learning; humanism
(本文首次发表在《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