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地点是朝鲜的平安道首府平壤,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中日两国的势力谁能留在朝鲜。
1894年9月初,日军开始向平壤推进,兵力16000余人,而此时清军的防守部队13000人,少于日军,糟糕的是清军的援军行动迟缓还在国内未入朝鲜国境。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的首次大规模作战。
虽然朝鲜政府被日本强迫拉到日本一方,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然而清军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优势,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是分散的。
援朝清军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叶志超的胆小怕事,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拦,日军遂顺利地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的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
这时的清军不但没有一触即溃,反而重创了日军的第9旅团。
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好不容易攻占了左右两翼的堡垒,却立即遭到了清军的步炮协同打击,又一次被重创,这一仗,日军损失惨重,据《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公布的数字,“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四名,少尉军官被击毙二名。少将大岛义昌、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担任主攻。
清军高州镇总兵、清末著名民族英雄甲午战争“三英”之一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殉国,其部下三位营官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被日军攻陷。
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
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于晨七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朝骑兵进行反击。到了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时停止攻击,退回驻地。
到这时,中日两军战局呈胶着状态,清军并没有败,而总指挥叶志超却在此情况下于午后四时树起了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而日军却并没有就此作罢,反而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夜里下起了雨,后撤的清军中了埋伏,阵脚大乱,死亡2000人,被俘500余人。
最终平壤之战以清军的大败而告终。
以后的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到了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则占领了朝鲜全境。
回顾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左宝贵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日军一路的主张是一条良策,得到了诸将的赞同,并已付诸于行动,可由于叶志超得到另有日军已经进入成川的消息,致使平壤后路吃紧,急忙把南北的出击部队调回,以至于放弃了主动攻击敌人的有利战机。
关于这一点,日本军事评论家誉田甚八曾认为,清军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的计划如果实施,成功与否不能断定,但如果实施,日军就不可能同一时期到达平壤城下并形成合围之势,最起码能够迟缓平壤城被攻破的时间,以待援军。
平壤之战清军要不是叶志超下令投降撤退,如果清军坚持到援军到来胜负很难预料,清军在叶志超下令撤退前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称得上英勇,可惜主帅叶志超过于怯敌和指挥不当。
左宝贵平壤战死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只找到了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国。他的遗物埋葬时,全城百姓均痛哭失声。对这位勇将表达最深切的哀悼。
左宝贵,笔者上中学历史课时就知道这位拼死抗日的民族英雄了,他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是和后来北洋舰队的邓世昌一样英勇、悲壮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