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把披上军装当成人生理想。有首歌这么唱的,“我做个革命军人多光荣”。试想一下,如果当了兵不说,还有机会给毛主席做警卫员,这该是多么难忘的一生荣耀。有个人不仅站到了这样的位置,还践行着将门就该出虎子的承诺,养出一名更优秀的儿子,写下了军中少见的父子皆上将传奇。他就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张宗逊。
不同于许多革命者贫困的出身,1908年生人的张宗逊,长在陕西一个条件尚且富裕的家庭。得益于身边叔叔学习革命思想,张宗逊从小耳濡目染,便对建立一个新中国的伟大目标有了殷切期盼。张宗逊有幸7岁上私塾,12岁读小学,后又进入陕西一家职业学校读书,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进步青年。
基于这样的背景,后来黄埔军校来到陕西选拔人才,便一眼看中了勤奋刻苦的张宗逊,自此也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黄埔军校读书期间,适逢蒋介石借中山舰发难,逮捕了大批共产党员,还趁机要求黄埔军校学员不得以双重党籍在校,试图分裂革命事业。张宗逊则毅然选择退出国民党,选择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闹革命。
在那个年代,像张宗逊这样既有文化水平又懂军事知识的年轻人并不多,一心渴望救国的他更是屡建奇功,在不少重大战役中留下过英勇表现。虽然戎马半生,但张宗逊又是一个性格温厚的人,非常擅长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这便有了后来加入警卫连,为毛主席做贴身警卫的经历。
身处这样一个特殊位置,看似轻松,实则面临着比普通战士更艰巨的考验。毛主席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张宗逊就需要预先做好布控,及时安排人员站岗守卫,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收集革命情报及时汇报给主席,便于几位领导人紧密联系安排下一步工作……日积月累下来,毛主席对这位贴身警卫十分信赖,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协同作战的革命情谊。
张宗逊深知毛主席对于整个革命事业胜利的深远意义,战争时期他为护卫主席可谓是一路都做好了献出生命的准备。就拿送毛主席上井冈山来说,过程之险恶,让张宗逊两度拼尽全力、贴身肉搏,一度险些丧命。彭德怀老总要给他请功,张宗逊丝毫不以为然,连连拒绝称自己并没有打什么大胜仗,坚持把功劳留给其他同志。遵义之战时,由于被敌人机关枪打中伤势不轻,张宗逊不得不暂时离开毛主席身边,转而到休养连一边养伤一边负责连队工作。
看起来转到后方稍显轻松,实则这项工作跟护卫毛主席一样重要,由于彼时的休养连伤员大多是部队领导人物,需要护卫他们躲避国民党的围剿行动,这就等于再次考验着张宗逊的军事能力。最终他还是成功带领所有伤员走完长征,成为了建国后功不可没的上将之一。
和平年代里,张宗逊则是把满腔激情投入到了现代军事科学研究中。有这样言传身教的父亲,他的儿子张又侠不出意外地走上了父亲的路—参军当兵。值得一提的是,身为革命后代张又侠却没有搞丝毫特殊,他从基层战士做起,实打实从18岁开始当兵,十几年后才升级为副团级干部。
他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不容许自己得到任何优待。在1979年的中越还击战中,为了国家领土不受侵犯,张又侠率队英勇作战,弘扬国威,某种意义上延续了父亲的护卫职责。
国家需要时,张又侠和父亲一样奋勇作战,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中,他也积极开展军事研究工作,始终把保家卫国放在第一位。2011年,张又侠被授予上将军衔,更被赞誉为一代军中实战型名将,后来官至副国级。
张宗逊、张又侠父子的经历,堪称保家卫国、尽忠职守的典范,还浓缩着那段激情岁月的全部缩影。国家面前,个人利益永远不值得一提,总有人甘愿以一腔热血与青春倾数献国。如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感恩眼前岁月静好的同时,更应该永远铭记先烈们的无私精神,尽全力来延续美好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